梁慧鋒 王秀玲 蔡振禹 吳遠遠 董麗麗
摘 要: 新工科建設為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產學研”合作的協同育人是培養創新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走出課堂、高校開放辦學服務社會的前提和基礎。本文闡述了“產學研”協同育人的重要性,介紹了我校化工專業“?!蟆薄靶!小薄靶!!焙献鞯膶嵺`教學協同育人模式,以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為新工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新工科 “協同育人” 產學研 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新工科”教育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尤其是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出新的要求。新工科的主要內涵是:以需求為導向,開放辦學,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1],即面向服務,突出特色,培養出滿足未來新產業需要的、有創新創業能力、動態適應能力、高素質的各類交叉復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
實踐是工程的本質、創新的基礎。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職業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能使知識活化、知行合一,具有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功能,是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不可分割的重要環節[3]。地方高校應該主動適應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為特點的經濟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化學工程與工藝和應用化學是邢臺學院兩個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在“新工科”背景下,率先嘗試工程實踐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積極探索“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
1.地方院校開展“協同育人”的重要性
“協同育人”是利用合作平臺,發揮政府部門、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各自優勢,形成緊密互動關系,互融互通、共同培養工業發展所需的工程技術人才[4]?!爱a學研”合作是培養工程技術人才、服務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
1.1“校—企”合作是服務地方經濟的前提
地方院校資金一般來源于地方財政,教學資源相對緊缺、條件落后,儀器設備更新緩慢,學生很難接收到和產業匹配的實踐訓練,畢業后難以滿足崗位工作和新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現在很多企業的儀器設備很現代化,這正是地方高校的短板?!靶!蟆焙献鲿哑髽I的設備資源優勢補充到高校,彌補學校儀器設備資源的不足,學生就有了良好的實習實訓場地和接觸企業現代化工藝設備的機會,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識。這對于高校來說,不僅為高校實驗實訓提供了“課堂”,還為學生提供了走出課堂、走出校門、服務社會經濟的機會,是學校走向社會、開放辦學、培養創新工程人才的前提[5]。“校—企”合作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了企業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靶!蟆鄙疃热诤先¢L補短,協同育人雙方共贏。
1.2“?!小焙献魇歉咝7盏胤浇洕幕A
校企合作進一步促進了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融合,同時促進了行業對學校的進一步了解和認可。自2013年入冬以來,邢臺大氣環境情況世界矚目,這催生了邢臺及周邊環境監測機構的蓬勃發展。但激增的行業發展與環境分析監測人員的緊缺矛盾凸顯,某些檢測機構通過企業介紹,紛紛把目光瞄向我院應用化學專業的分析與檢測方向,該方向的畢業生供不應求。幾年來,化工專業的師生利用寒暑假和生產實習時間,為河北精鼎環境監測有限責任公司邢臺分公司、邢臺市康達建筑工程環境檢測有限公司等多家環境分析檢測機構服務,并與邢臺市環境監測中心、邢臺進出口檢驗檢疫局等檢測機構簽署服務協議,形成為環境檢驗監測行業服務的大格局。“?!小眳f同育人平臺的建立,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擴展并提高學生實際樣品的采集和分析檢測能力,豐富師生的實踐經歷,為學校服務地方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
1.3“政-?!眳f同育人是高校服務社會的政策保障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工廠”,企業是追求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實體,也是對高校培養“人才質量”檢驗最有發言權的經濟組織。因此,“?!蟆焙献饔欣诟咝H瞬排囵B,但在市場經濟下,校企合作基礎是共贏。但新工科建設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教育部、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和各級政府應對新工科建設進行重點支持,加強政策協同、改革培養機制、強化實習實訓,為新工科人才培養及學生的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實踐證明,發揮政府政策引導和經濟杠桿作用對建立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教育部推出的“政產學研”合作是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在政府的協調下發揮各種優勢,實現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目標而展開的合作育人模式[7]。在“政產學研”合作模式中,政府的職能有三個方面:第一,政策保障,即在政策指導下校企合作健康發展;第二,示范作用,政府機構的某些院所率先與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第三,資金支持,政府對于接受學生實習的企業給予資金支持或其他優惠政策。政府引導、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為高校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和實踐實訓平臺,在合作過程中讓企業、行業得到政策的關懷,才能保證校企合作健康長久發展。
1.4“?!!眳f同育人是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保障
邢臺學院是在2003年初由師范??茖W校升格后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師資條件上遠落后于京津重點高校,再加上管理理念的滯后,真正的工科教學人員少之又少。因此,要快速達到當前新經濟發展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要走捷徑,“吸引京津重點高校來我校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或設立分校,共建特色學科”[8-9]。聘請重點高校的有工程背景的老師做客座教授,與高層次的院校聯合申報項目,共同培養學生,邀請有工程背景的老師指導畢業設計(論文)。2018屆化工專業畢業生與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申報1-2兩科研項目,指導學生畢業設計4名,開啟我院的京津高校聯合公關科研項目、合作指導畢業設計(論文)的首頁。
2.“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產學研平臺的搭建,有利于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的升級改造,“?!蟆焙献鲄f同育人是開展新工科專業建設、發展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目前我?!靶!蟆焙献髦饕袃煞N形式。
2.1以“實習基地”為主的合作模式
近年來,邢臺學院圍繞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及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目標,不斷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企業先進的儀器設備和場地資源,先后與河北珈奧甘油有限公司、邢臺晶龍電子材料有限公司、河北京鼎穆拉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學生定期到這些企業進行專業見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并完成畢業設計(論文),不僅有了實習實訓場所,更重要的是近距離接觸了企業,認識了企業,強化了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在2018屆畢業設計(論文)中,企業給出5個課題,學生在企業由工程師指導完成,確保了選題的時效性和應用性,激發了學生科學研究的興趣,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2“項目研發”為主的合作模式
以項目為基礎,以研究中心為平臺,加強與行業聯合。邢臺學院先后成立了煤化工研究所、大氣研究所、中草藥研究所等,以此為基礎共建并申報“邢臺市粉體中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同時輻射到周邊各縣,南和縣研究所,邢臺縣研究所,實現校—縣聯合、互利共贏,對南和縣、邢臺縣的經濟、文化、工業、農業等方面進行深度調研,積極開展新的科研項目。在合作過程中,教師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共同開發服務地方的應用性項目研究,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彰顯了邢臺學院服務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活力。此舉必將促進邢臺學院工程實踐教學活動的進一步深化,對于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助研”活動得到充分的體現。
2.3以培訓服務為主的合作
化學化工專業的教師秉承服務至上的原則,義務為企業培訓大型儀器使用和操作指導,并在大量的樣品測試中全程指導服務,得到受援單位的好評。現有兩名博士被聘為兼職指導老師。另外我院正在積極探索“博士服務團”,形成了“對外服務”小組和資源共享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初步組建了“化工專業合作育人團隊”。
總之,“?!蟆薄靶!小薄罢!焙献鞯摹皡f同育人”模式,可以突破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政、校、行、企達成共識,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責任共同體;引導廣大師生置身于社會實踐活動之中,為廣大師生在教學科研、了解社會和服務社會等諸多方面提供了創新的機遇,使學生了解創業和創新的艱辛,進而激發創新思維,促進創新精神的培養;為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是新工科人才培養重要的途徑,需要在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希望各高校在今后工科教育中積極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李志鴻,鄒復民.“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學科建設路徑探析——以福建工程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為例[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7,15(5):486-490.
[2]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陸國棟,李拓宇.新工科建設與發展的路徑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4]林健.深入扎實推進新工科建設——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組織和實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5):14-31.
[5]婁琴,周述敏,徐茂.政產學研一體化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重慶安全工程學院為例[J].成功(教育),2012(05):26-27.
[6]秦琴.中國工程教育“政產學研”合作機制與模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6(22):52-54.
[7]蔣景龍,沈季雪,蔣超,等.“政產學研”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47):58-59.
[8]袁貴仁.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全面加強依法治教,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EB/OL].http://edu.southcn.com/e/2015-02/12/content_118370154.htm,2015.2.12.
[9]程凡,文勝,庫宗軍.材料化學專業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淺談[J].大學教育,2015(1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