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我校創設了“導-學-議-展-評”五環節理想課堂教學模式,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闡述了五環節理想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并以人教版《通過免疫系統的調節》這節課解讀生物五環節理想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教學過程。
關鍵詞:生物;理想;課堂
一、 生物五環節理想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基本原則
(一) 課前充分備課
首先,教師要充分研讀教材,包括教科書的編寫意圖、組織結構、重點章節等,此外在研讀教科書的基礎上廣泛閱讀有關參考書,精選材料來充實教學內容,當然要重點研讀《課程標準》《教學參考》,以及高考考試說明等教學參考資料等。
其次,要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并以此確定本節課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等三維目標,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易錯點、常考點。還要設計教法,課堂環節的各種預設和生成。
(二) 精心編制《導學綱要》
課時集體備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集體討論完善《導學綱要》。《導學綱要》是主體參與教學的文本載體,是教師對教和學的精心預設和整體規劃。一方面它可以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減少教學的隨意性。另一方面,它能利用文本信息,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解讀,促進教學的“動態生成”。再者,它還可以為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指引方向,設計路徑,理清思路。問題探究是《導學綱要》的設計關鍵,它能起到“以問拓思,因問造勢”的功效。
(三) 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導-學-議-展-評”五環節理想課堂教學模式是對課程標準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具體落實,其中,“學”是自主學習,“議”是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則體現在導、學、議、展、評的每一個環節,隨著課堂環節的推進,學生的探究逐步加深。
二、 生物五環節理想課堂教學模式實踐解讀
五環節教學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導—學—議—展—評。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三《免疫調節》一節的課堂教學為例,說明五環節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
環節一:導
引人入勝的導入,能夠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明確探索方向。探究問題分三類:第一類問題是關于探究歷程,例如細胞的發現,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光合作用的發現,以及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等,能夠讓學生按照科學家的研究方式,體會科學發展的艱辛歷程;第二類問題是關于對現實生活的真實領悟,例如,胰島素的應用,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應,以及接種疫苗的理論依據等,學生用所學知識來解釋這些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興趣;第三類問題需要學生動手實踐,例如,探究生長素促進生根的最適濃度,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等,這些探究實驗需要學生親身實踐,這對科學素養的提高大有裨益。
“導”既包含傳統的各種形式的導入,也包含教師對學生的導學。導學,是指教師引領學生認知學習目標,讓學生清楚“學什么”;教師還要讓學生知道學習的路徑,清楚“怎么學”。
環節二:學
教師通過集體備課,研究課標,聯系實際生活設計一系列有難度有梯度的問題,編制《導學綱要》。課前幾分鐘把《導學綱要》發給學生。
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導學綱要》,自學教材,自主探究。教師要求學生要把自己能夠理解的知識掌握起來,把似懂非懂和根本不懂的知識做上標記,等待小組討論時解決。這樣,學生就成了“課堂主人”,同學和老師成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伙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此被調動和激發起來。
教師巡回指導、督促,幫助學困生。下面是自主學習《導學綱要》中“學”環節的設計思路。
環節三:議
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四人學習小組,選出組長,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解決。
學生在小組內提出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其他成員幫助解決,這就是“兵教兵”。還有些問題需要各成員集思廣益,如果有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那就需要在“展”的環節解決。
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記錄,以便指導學生在“議”的環節中重點討論。
環節四:展
首先,教師讓學生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盡量從基礎較差的學生開始,再由基礎好一些的學生作補充。這樣能夠讓盡可能多的學生獲得表現自己的機會。其次,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要展示出來。展示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碰撞的大好時機,會有大量的精彩生成,這是課堂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教師應盡量讓小組主動展示,并盡量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先展示。例如1組組長請示展示討論結果,則1組D同學會首先站起來甚至可以到講臺上展示小組的討論結果;然后由C同學補充;B同學進一步補充完善;最后,若其他組同學有疑問,則由1組組長負責解答。
1組展示完成后,假設2組有不同的討論結果,可以繼續展示。直到所有討論結果展示完畢。這個過程中應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展示,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環節五:評
“評”一是指教師言簡意賅的講評,要做到畫龍點睛、一語中的;二是指形式多樣的評價,如教師評、小組評、自主評等,要通過評價,評出希望、評出信心。
三、 總結
“導—學—議—展—評”五環節理想課堂教學模式,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高,使學生達成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并獲得了全面發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不能套用一種一成不變的模式,因為教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它同時還是一門藝術。教師應利用各種有效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教學過程各個要素之間、教學過程與教學環境之間始終處于一種互動、和諧的狀態。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上)[J].電化教育究,1997(3).
[2] 張繼紅,張鳳華.探究性學習在工科大學生創新教育中的應用[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3(5).
[3] 呂繼德.從新課導入激活課堂[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究),2008(Z1).
作者簡介:李海鋒,山東省東營市,山東利津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