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濱 喬龍佳 _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

■ “學院制”課程教師博物館課程開發實訓
史家小學始建于1939年,經過70余年的發展,已經躋身北京市乃至全國名校行列。史家小學有著豐富的課程資源,為了讓更多學生受益,學校將博物館綜合實踐課程等優質課程資源通過“學院制”課程向全區輻射。為了解決優質課程師資儲備不足的問題,也為了讓更多的學生真正享受到優質課程,史家小學在東城區青少年學院的支持下,承接了東城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物館課程的師資培訓項目,這種打破學校邊界的課程供給模式,是東城區積極落實均衡教育,構建教育共同體的具體措施。這樣的課程供給形式,創新了教研模式,促進了教育公平,更為學校搭建了發展的平臺。
軟化學科邊緣,多維度詮釋學習主題,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教師隊伍。常規的教研模式都是以學科為劃分標準的,即相同學科的教師匯聚在一起進行教學研討。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物館課程師資培訓項目則打破了學科邊界,以博物館里的珍貴文物為切入點展開跨越學科的教學研討。教師從相同的起點出發,卻因不同的學科背景而走向不同的增長點。這讓教師開闊了視野與思維,讓多學科的知識得以融合,讓教師能夠立足于事物的整體進行全面的思考。
教師是促進教育改革,落實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讓更多的教師率先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是教育公平的基礎。因此,作為基地校的史家小學積極發揮輻射引領作用,統籌各種優質教育資源,將已經成熟的、傾心打造的博物館師資培訓課程提供給所有受訓教師。課程包括:以博物館參觀學習、文物古跡實地考察、考古現場觀摩為主的“博覽”課;以教師動手體驗、實踐操作為特色的“博技”課;以專家學者講座、講解為主的“博聞”課;以提升教師表達能力和專業素養,培養領袖型教師為主的“博論”課。“四博”課程,以看、聽、做、寫、說多角度、全方位的優勢,讓教師率先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青少年學院以基地校為引領,以優質課程推進為抓手的創新舉措,不僅有效促進了教育公平,更為基地校提供了更高、更廣的發展平臺。同時,也讓基地校能夠以更加系統、規范的方式將優質教育資源提供給更多的學校、教師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