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群體間交往理論的再思考:延伸交往研究的溯源、辨析與啟示*

2018-04-11 06:54:29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8年3期
關鍵詞:效應影響研究

■ 趙 欣

一、延伸交往研究的溯源

在群體間交往研究當中,大量研究對群體間交往與群體間態度的關系進行了討論。自奧爾波特(Allport)提出群體間交往理論(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hypothesis)以來,學者們側重于關注直接交往(direct contact,與外群體親身交往的直接經驗)對群體間態度的影響作用。隨著對直接交往研究的不斷深化,一些學者對直接交往的限度提出了疑問。直接交往能否有效改善因歷史或現實沖突而缺少直接交往機會的群體之間的態度?如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和塞爾維亞兩個民族、北愛爾蘭的新教與天主教兩大對立教派等。同時,在主流群體—少數群體、東道國國民—移民、東道國國民—旅居者等權力地位不對等的交往語境當中,直接交往有助于改善多數群體對少數群體的態度,而相應地對于少數群體對多數群體態度的影響卻并不顯著。①這說明,雖然親身(直接)與外群體交往是人們形成或強化對外群體態度的重要途徑,但僅依靠直接交往來改善群體間態度有一定局限性。

事實上,有一些研究在較早的時候已經開始對另一種交往形式——間接交往(indirect contact)進行初步探索。例如,1952年威爾納(Wilner)等人和1976年哈密爾頓(Hamilton)分別對混雜化公共住房項目/混雜化社區里間接交往對白人對待黑人態度的影響展開研究,揭示了在改善對外群體態度上間接交往的有效性和影響力。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1997年懷特(Wright)等人首次提出了“延伸交往理論”(extended contact hypothesis)。相對于“間接(indirect)交往”,懷特等人使用了“延伸(extended)”一詞,這也是較前人推進一步的重要標志。懷特不僅強調這種交往形式的間接性,而且凸顯其擴散性、延展性和輻射作用。親身(直接)與外群體交往不是人們形成或強化對外群體態度的惟一途徑,通過延伸交往的途徑也能夠形成對外群體的態度。其他內群體成員向“我”傳播的他們對外群體態度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形成、加強對外群體的態度。與外群體的積極交往和對外群體的積極態度不僅作用于參與交往的當事人(直接交往),而且還向交往者的朋友、那些沒有直接交往經歷的人延伸(延伸交往),即:其他內群體成員對外群體的態度會影響“我”對外群體的態度。延伸交往理論的核心觀點是“我”自己沒有與外群體交往的直接經驗,其他內群體成員先于“我”形成對外群體的認知,他們對外群體的態度是“我”形成或強化對外群體態度的重要基礎。在懷特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既然延伸交往來自對直接交往的“旁觀”和觀察,那么積極的直接交往對延伸交往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消極的直接交往對延伸交往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它們對群體間態度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其次,延伸交往是否具有歷時沿襲效應?這種沿襲效應能否跨越幾代人在家族內部形成某種延伸影響?知曉家族里的長輩與外群體的交往經歷是否會影響家族里的晚輩等具有血親關系的親屬對外群體的態度和印象?

再次,在權力地位不對等的交往語境下,延伸交往對少數群體的群體間態度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現有直接交往研究多關注主流群體對待少數群體的態度,而對于少數或邊緣群體對待主流群體態度的相關研究卻較為鮮見。那么延伸交往對于改善少數群體對待多數群體的態度是否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延伸交往這一最新研究進展豐富了群體間交往研究的哪些議題?這些議題又為深入進行群體間交往研究提供了怎樣的參照系?在態度改變上,延伸交往在態度效應和態度強度上的作用是怎樣的?在改善群體間關系上,其適用性和局限性表現在哪些方面?延伸交往理論與奧爾波特提出的群體間交往理論是否有交集?深入考察延伸交往對群體間態度的影響,重新檢視群體間交往理論的核心內涵,有助于為回答上述問題提供較為清晰的視角。

二、延伸交往的積極/消極效應對群體間態度的影響

懷特等人首次提出了延伸交往概念,就其理論基礎來說,是奧爾波特的群體間交往理論所闡述的“最佳交往情境”的延伸。而懷特所關注的是跨群體友誼(intergroup friendship)的一種延伸形式——延伸式跨群體友誼(extended friendship)。懷特等人就延伸式跨群體友誼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使用不同樣本,以多數群體、少數群體和以非標準化的隨機分類所構成的“虛擬群體”為研究對象,驗證了延伸交往的積極效應對群體間態度、群體間關系的積極影響。交往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不僅作用于交往者(直接交往),而且還向交往者的朋友或熟人延伸(延伸交往),即:個體知曉內群體成員和外群體成員建立了跨群體友誼,有助于改善個體自己對該外群體成員所代表的群體的態度。

懷特等人的一系列研究呈現出以下的特點,體現了對延伸交往理論認識的不斷深化:

其一,先后進行了四項研究,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樣本對延伸交往理論進行驗證。前三項研究分別以白人、非洲裔、拉丁裔、亞洲裔大學生以及采用非標準化隨機分類方法創設的“虛擬群體”(不按照種族、性別等參照標準對被試進行分組,而是隨機分組)為研究對象,證實了延伸交往的影響作用。第四項研究使被試處于旁觀者的角色,讓被試觀察一個內群體成員和一個外群體成員共同參與一項智力測驗。結果顯示,在被試對參與測驗的外群體進行評價時,對于親密朋友關系中外群體的評價,要比陌生人關系和敵對關系中對外群體的評價更加正面和積極,即:看到其他內群體成員與外群體成員建立了跨群體友誼有助于消解被試自己對外群體的偏見。

其二,不僅驗證了延伸交往能夠改善多數群體對少數群體的態度,而且證實了延伸交往能夠改善少數群體對多數群體的態度,在不同權力地位和權力關系當中討論延伸交往的影響和作用。根據拉勞德(Lalonde)等人②的研究,不管以多數群體,還是以少數群體作為研究樣本,都對群體間交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考察權力地位不對等的不同群體彼此之間的態度,是驗證延伸交往理論適用性的標尺。懷特的研究以非洲裔、拉丁裔、亞洲裔學生(少數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在延伸交往的影響下少數群體對多數群體態度的轉變,凸顯了延伸交往對于改善少數群體對待多數群體態度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不僅呈現出延伸交往對群體間態度的影響作用,而且進一步剖析延伸交往為何能夠改善對外群體的態度。懷特等人認為延伸交往之所以能夠消解被試對外群體的偏見,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參與群體間交往的內群體成員的“榜樣作用”、參與群體間交往的外群體成員的“榜樣作用”和“將他人納入到自我概念之中”。首先,當社會群體身份凸顯時,內群體成員所提供的群體間交往信息為被試獲取內群體對待外群體的態度、內群體對待外群體的行為提供了一個窗口。尤其當人們不能清晰判斷自己該如何對待外群體時,會更加積極地觀察其他內群體是如何對待外群體的,更容易受到其他內群體態度和行為的影響。其次,在延伸交往的影響下,被試對內-外群體交往中外群體成員行為的觀察和判斷,會影響被試對整個外群體的評價。再次,將對內群體的認同演進為對內群體的朋友——外群體的認同,最后將外群體“納入”到自我概念之中。

懷特的研究作為延伸交往領域的經典研究,側重于探討延伸交往的積極效應對群體間態度的積極影響。這使得延伸交往相關研究大多延續該研究路徑,探尋延伸交往如何影響人們對他者的態度、如何改善群體間關系,其中包括如何借助延伸交往改善對移民、旅居者、難民的態度,以及如何改善對邊緣化群體、被污名化的群體、殘障兒童、精神病人的態度。但同時也顯現出一些不足之處。如果延伸交往的效應主要取決于直接交往的效應以及這種效應如何延伸和擴展從而對其他人施以影響,那么在考察延伸交往的時候,就需要同時關注作為延伸交往起點的直接交往的效應是怎樣的。

在國外群體間交往研究領域的新現象、新論題當中,群體間直接交往的消極效應值得我們重視,此類研究揭示了在何種語境和情境下直接交往不僅不能改善群體間偏見,而且還會導致偏見增加。在群體間直接交往當中,既有積極正面的交往,也存在消極負面的交往。由這些直接交往延伸出來的延伸交往不僅有積極效應,也應存在消極效應。在此方面維扎李(Vezzali)、基凡尼尼(Giovannini)和卡波扎(Capozza)在2012年的研究中進行了初步探索。該研究以兒童和他們的教師為研究對象,考察兒童對移民的態度以及教師在兒童態度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針對這一樣本研究的重要發現是,教師對外群體的偏見會影響兒童對外群體的態度,從而證實了對兒童有影響力的成年人在兒童態度形成方面的作用。但是就延伸交往研究而言,該研究只說明了教師對兒童群體間態度的延伸影響,而沒有對教師群體間態度的形成路徑進行深入考察。沒有清晰呈現出教師對外群體的偏見是來自自己與外群體的直接交往經歷,還是基于他人與外群體交往的延伸交往經驗,缺乏對延伸交往整個過程的系統考察。

筆者在此前一項關于在華旅居者的研究中曾關注過延伸交往的消極效應對群體間態度的影響,對此進行了初淺的討論。在華旅居者是中國形象認知主體,也是傳播中國形象的中介。如果在華旅居者與中國人的交往經歷是消極的,對中國人抱有隱性偏見。那些在延伸交往的作用下,作為在華旅居者本土親友的海外民眾有可能會形成或強化對中國人的消極態度,這種消極態度可能泛化至整體中國人群體,從而形成對整體中國人的消極印象。因此,旅居者對中國人的態度不僅作用于旅居者本人(直接交往),而且還向旅居者的朋友或家人延伸(延伸交往)。旅居者對中國人的態度,不僅奠定了與中國人交往的基調和品質,同時還可以在延伸交往的作用下成為海外民眾對中國人的積極/消極心理期待,即旅居者對中國人的隱性偏見越少,作為其延伸交往對象的海外民眾對中國人的偏見也會越少,對中國人的印象越積極;旅居者對中國人的隱性偏見越多,作為其延伸交往對象的海外民眾對中國人的偏見也越多,對中國人的印象越消極。

由此可見,一方面,從他人那里獲取的群體間交往的間接經驗可以被視為“標尺”和參照標準,跨群體友誼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不僅直接作用于當事人雙方,而且通過延伸式跨群體友誼波及那些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交往、但與當事人建立各種社會聯系的人。借助典型的跨群體友誼個案,能夠改善那些沒有直接交往的人對外群體的態度。另一方面,就不愉快的直接交往而言,其效應不僅作用于當事人雙方,而且還可能在延伸交往的作用下成為其他人群對外群體的成見、偏見的基礎。教師、旅居者等作為社會化中介,他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可能使其在特定語境當中擔任“意見領袖”的角色,在政策制定上應重視考慮如何改善他們對外群體的消極態度和偏見。

三、延伸交往的隔代效應對群體間態度的影響

以上關于延伸交往的積極和消極效應與群體間態度的關系研究,強調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語境當中的內群體成員對于某一類外群體的態度,對個體自己對該類外群體態度的積極或消極延伸影響作用。知曉內群體成員與外群體成員的積極或消極交往經歷,使個體認識到內群體成員對待外群體的社會規范。這些社會規范影響著個體對外群體的印象和行為意向。

家族里長輩與晚輩具有血親關系,這不僅符合延伸交往理論中所涉及的內群體,而且涉及與個體具有高親密度關系的內群體。這些“特殊”的內群體對外群體的態度和行為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社會規范。由此拓展出延伸交往的另一個研究維度,即延伸交往的隔代沿襲效應。

以上關于延伸交往的隔代效應研究雖尚屬少見,但是作為延伸交往研究的一個新的研究維度,至少有以下幾點理論貢獻:

第一,使延伸交往從共時維度拓展至歷時維度。自懷特等人提出延伸交往理論以來,特納(Turner)(2008)、顧美茲(Gómez)、艾拉(Eller)④等人從多個角度對延伸交往的積極效應和消極效應進行進一步考察。安德里格托、斯塔修科等人的研究發現,歷時視角中的隔代延伸交往具有相似的效應,通過將隔代延伸交往(延伸交往)的效應與群體間友誼(直接交往)的效應進行比較后,他們發現延伸交往的隔代效應與直接交往的效應相持平,據此展現出延伸交往的共時和歷時綜合研究路徑。

第二,探討了延伸交往的隔代效應背后的認知心理機制,對于以往研究所探討的延伸交往的情感、社會規范和認知心理機制進行補充。鑒于自我-家族里長輩間的認知重疊,個體易于將家族里長輩當作自我一樣對待,認為自己與長輩具有相似性,對他們表現出更多的換位思考(perspective taking)、移情(empathy)等心理特征和積極的態度。相應地,如果家族里長輩與外群體有過積極的交往經歷,個體對長輩的積極態度會延伸至外群體,對家族里長輩的這些外群體朋友同樣表現出更多的換位思考、移情等心理特征和積極的態度。長輩對外群體的積極態度具有沿襲效應,能夠跨越幾代人在家族內部形成積極的延伸影響。

四、延伸交往的熱點研究問題辨析

在考察延伸交往的積極、消極和隔代效應對群體間態度影響的基礎上,筆者對近幾年延伸交往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探析,關注延伸交往的“旁觀者清”效應、適用原則、直接交往和延伸交往優勢和劣勢、在延伸交往作用下對外群體態度的確定性等重要問題。

1.延伸交往中的“旁觀者清”效應

作為“旁觀者”,個體看到內群體和外群體之間的愉快交往經歷后,對自己今后與外群體的交往會產生積極期待。相反,同樣作為“旁觀者”,知曉內群體和外群體之間不愉快的交往經歷后,個體對自己今后與外群體交往會產生消極期待。知曉內群體和外群體間的交往,使作為旁觀者的個體比參與交往的當事人更加清晰地識別出群體身份差異的顯著性,即:內群體成員在與自身所屬群體以外的他者進行交往。筆者在此將這一現象稱為延伸交往中的“旁觀者清”效應。

所謂“旁觀者清”還在于,延伸交往的積極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直接群體間交往遵循的固定模式,省去了通常群體間交往所必經的群體間焦慮這一階段。直接交往常從一開始就伴隨著群體間焦慮。有時隨著交往雙方不斷適應焦慮,完成適應—成長的過程,群體間焦慮被克服;有時焦慮沒有被克服,反而轉化為對立和敵意,使得交往雙方回避再次接觸。延伸交往的積極效應省去了個體體驗群體間焦慮的階段,通過分享內群體與外群體間跨群體友誼的體驗,接收其他內群體傳播的、關于外群體的認知而形成自己對外群體的認知,情感層面和認知層面的認同有助于消解個體對外群體的威脅感感知,使其做好參與到今后的群體間交往的心理準備。

2.延伸交往的適用原則

比起直接交往來說,延伸交往對于單一種族/民族地區、文化同質化水平高的地區或推行種族隔離的地區的人們而言,是改善群體間態度、提升群體間關系的一種有效方式。經濟發達的地區因受到全球化的影響,經濟社會深度轉型,經濟增長和城市開發使得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旅居者涌入,混雜的文化空間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原住民和外來族群的交往機會。當直接交往經驗豐富時,延伸交往的影響效應不及直接交往那樣顯著。相比之下,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或文化同質化的社會里,因為外群體的數量有限,人們與不同群體交往的機會相對要少一些。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更傾向于以簡化方式處理信息,依賴對外群體的某種消極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往往缺乏具體的事實基礎,是頭腦中高度抽象的消極觀念。與之相比,延伸交往至少是在一定事實基礎上建立起來,為那些不具備直接交往條件和機會的人們提供了了解、認知外群體的可能性。因此,延伸交往在直接交往條件不具備、不充分的情境下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直接交往的次數和直接經驗豐富與否會對延伸交往是否能發揮作用產生影響,筆者在這里將其總結為“延伸交往的適用原則”。

延伸交往的適用原則是與直接交往相較而凸顯的。直接交往和延伸交往均有一定優勢。直接交往的優勢在于,人們對直接經驗往往更加信任。如果有大量直接交往的機會,人們傾向于將對外群體的認知建立在自己的直接經驗上。相比之下,延伸交往的優勢在于,具有輻射作用和涓滴效應,使在更廣泛范圍里建立跨群體友誼(延伸式跨群體友誼)成為可能,其影響人群可以拓展到直接交往當事人以外的更廣泛的人群。

在直接交往關系中,雙方的在場性是第一位的,僅對于有機會參與群體間交往的人是有效的。但是正是在、缺乏群體間交往機會的語境下,更需要通過交往來改善群體間關系。因此可以說,直接交往和延伸交往兩個路徑是互補關系,二者相互補充才能更大程度發揮作用。這對于單一種族/民族地區、文化同質化水平高的地區或推行種族隔離的地區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啟示。

3.延伸交往作用下的態度效應與態度強度

有學者認為,延伸交往產生的態度只具有態度效應,而不具備態度強度,即延伸交往能夠影響個體對外群體的態度,但不會深刻地對其態度產生影響。延伸交往研究的最新進展駁斥了這一觀點,延伸交往不僅具有態度效應,而且具有一定的態度強度。通過延伸交往形成的對外群體的態度、或引起的對外群體態度的改變,雖然起初具有一定態度上的不確定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轉化為具有確定性和穩定性的態度。即使再次遇到不同的觀點(如大眾媒介對外群體帶有偏見的觀點),在延伸交往作用下形成的態度會趨于穩定,不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擾。

筆者認為,這里涉及到直接交往參與者間關系的親密程度以及直接交往參與者與延伸交往對象間關系的親密程度,由直接交往到延伸交往所涉及的(跨文化)人際傳播關系是復雜的。其一,就直接交往而言,根據交往雙方的親密程度不同,直接交往可以分為不同形式,跨群體友誼可謂其中親密程度最高的一個層級。同樣,就延伸交往而言,根據參與直接交往的人與作為延伸交往對象的“旁觀者”之間關系的親密程度,也可以分為不同形式:一種是延伸群體間接觸(extended contact),另一種是延伸式跨群體友誼(extended friendship)。延伸群體間接觸指的是知曉內群體朋友與外群體進行一般交往(如同事關系、互為鄰居等),而延伸式跨群體友誼指的是知曉自己的內群體朋友與一個外群體成為了好友。雖然延伸式跨群體友誼是延伸交往中親密程度最高的一個層級,但也有研究顯示,即使達不到這一最高層級,只要知曉內群體成員與外群體的交往經歷,同樣有助于改善對外群體的態度。

其二,態度確定性和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對延伸交往的中介——參與直接交往的內群體成員的信任。延伸交往的積極/消極效應可以發生在不同關系當中,如:家庭、朋友、戀人等高親密度關系,或鄰居、同事等低親密度關系。因此,探究在延伸交往作用下的態度效應與態度強度,需要同時考察群體間交往和群體內交往以及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親密程度。筆者以延伸交往所涉及的三類人群——參與直接交往的內群體成員A、參與直接交往的外群體成員B、作為“旁觀者”的延伸交往對象C為例進行分析:

首先,內群體成員A和外群體成員B的親密程度,是家人、朋友、同事還是僅僅相識?不同的親密度決定了內群體成員A與外群體成員B群體間交往的積極程度。其次,內群體成員A和延伸交往對象C的親密程度,是家人、朋友、同事還是僅僅相識?不同親密程度決定內群體成員A如何向延伸交往對象C傳播自己與外群體成員B的交往經歷,直接影響延伸交往對象C對這些信息的信任程度。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干擾因素,即噪音。信息發出者往往選擇向自己信任的人進行這種延伸傳播,同時信息接受者往往接受自己信任的人所傳播的信息。例如,如果內群體成員A和延伸交往對象C的親密程度低的話,他往往不會進行自我袒露,不會將個人經歷、體驗、情感、愿望傳播給與自己親密程度低的C,因為這里與C的交往涉及對自己印象的管理。由此可見,延伸交往比直接交往所涉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這解釋了有時延伸交往所引發的態度改變不及直接交往那樣明顯,已經改變的態度回復至原來狀態的原因。

五、延伸交往研究對群體間交往理論的再思考

根據奧爾波特提出的群體間交往理論,要想使群體間交往產生積極的效應,交往情境必須符合幾個關鍵條件,其中平等的地位、共同目標和群體間合作最為重要。筆者認為,延伸交往具備了直接交往的部分特征,即高親密度、自我-他人重疊(self-other overlap)、⑤自我袒露(self-disclosure)、移情等特征。因此,延伸交往要產生積極的效應,也應符合該理論所提出的幾個最佳交往情境。一方面,如果直接交往中不同群體擁有平等的地位,有著共同努力和奮斗的目標,并且為達到這一目標雙方進行相互間合作,那么由直接交往而衍生的延伸交往對群體間態度的改善會發揮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直接交往本身充滿了冷漠和隔閡,很難期待延伸交往的效果是正面或積極的。可以說,群體間交往理論圍繞不同族群之間的交往這一關鍵詞,形成了多重的話語框架,既闡釋了積極的群體間交往應具備的關鍵條件,也昭示著如果缺失關鍵條件,群體間交往的效果會是怎樣的。不同族群間的直接交往和經由延伸交往而生成的交往形式均符合這一理論的基本框架。延伸交往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重溫群體間交往理論的核心內涵,以更寬闊的視野觸及到群體間交往的現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移民和東道國國民、不同族群、內/外群體之間的群體間交往日益頻繁,群體間沖突成為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如何改善對外群體的態度,提升群體間關系,消解對外群體的偏見,相關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延伸交往研究豐富了關于“交往”這一概念的內涵,形成了頗具價值的研究成果,對破解以上群體間交往議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借鑒。相對于直接交往,延伸交往在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效果方面具有更復雜的特征。筆者認為,今后的研究需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些領域。

首先,需對延伸交往發揮作用的個體差異進行更深入的補充。根據卡梅隆的研究,當自己與外群體的交往經驗豐富時,人們傾向于依賴自己的直接經驗。而當這種直接經驗匱乏時,他們對延伸交往提供的間接經驗的依賴性增加。什么是豐富的直接經驗?這取決于個體特征以及與外群體交往所獲得的相關信息量的多少。有些人根據較少的信息量就能形成對外群體的態度,而另外一些人需要根據大量的信息才能形成穩定的態度。今后研究有必要進一步對延伸交往發揮作用的個體差異進行更深入的補充和廣泛意義上的比較研究。

其次,現有關于延伸交往的共時研究(橫截面研究)所涉及的范圍和人群還不夠廣泛。根據特納的觀點,延伸交往應該在群體間直接交往之前進行推廣,從而減少直接交往當中的群體間焦慮和對外群體的消極期待。有鑒于此,今后的研究應通過更細致的實證研究考察在延伸交往大范圍推廣后,群體間直接交往是否變得更加普遍、更加順暢。

再次,延伸交往的歷時研究將是該領域研究的重點,仍需進一步回答和關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現有研究所顯示的延伸交往歷時沿襲效應,均是沿著積極的直接交往產生積極的延伸交往的路徑展開的,而對于歷時視野下消極交往對群體間態度的影響沒有進行過分析和論述。一方面,家族里長輩與外群體積極交往的信息促使個體形成或強化對外群體的積極態度;另一方面,家族里長輩與外群體的交往并非都是積極的,長輩可能與外群體曾發生過沖突,也可能他們與外群體在群體間的資源分配上曾出現過競爭。如果家族里的長輩與外群體曾有過消極的交往經歷,他們對外群體的態度可能是消極的,甚至對外群體抱有偏見,那么偏見是否會跨越幾代人在家族內部形成延伸影響?今后的研究應將這一路徑納入到延伸交往的隔代效應研究當中,以豐富關于延伸交往的消極效應對群體間態度影響的相關研究。

二是對于社會文化史常提到“歷史記憶”何以得以沿襲和延續,使用延伸交往理論加以闡釋和探討,可以豐富這些社會文化史詞匯的核心內涵,同時挖掘延伸交往理論的理論潛力。微觀層面中一個家族內部對于外群體的“記憶”具有隔代沿襲效應,能夠影響家族里的晚輩等具有血親關系的親屬對外群體的態度,那么宏觀層面中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社會記憶”“文化記憶”之所以能夠被世代沿襲,是否是延伸交往的某些心理機制在發生作用。因此,今后的延伸交往研究需突破現有隔代效應的微觀視角,運用該理論從一個宏觀的層面以歷時的視角來考察群體間偏見、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和文化沖突是如何形成、沿襲和延續的,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自身群體性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參與的,又反過來如何影響這一過程的變化的。更為深入的研究亟待進行,以進一步推動延伸交往研究領域的發展。

注釋:

①Tropp,L.R.,& Pettigrew,T.F.RelationshipsbetweenIntergroupContactandPrejudiceamongMinorityandMajorityStatusGroups.Psychological Science,vol.16,2005.pp.951-957.

②Lalonde.R.N.& Cameron.J.E.BehavioralResponsestoDiscrimination:AFocusonAction.In M.P.Zanna & J.M.Olson(Eds.).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The Ontario Symposium.vol.7.Hillsdale.NJ:Erlbaum,1994.pp.257-288.

③內群體的行為對外群體造成了傷害,這種不當行為同時威脅到個體對自身所屬群體的道德認同。因此為維護自身所屬群體,個體聲稱與受害的外群體相比,內群體也是受害者,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受害者綜合癥。

④Turner.R.N..Hewstone.M..Voci.A..& Vonofakou.C.ATestoftheExtendedContactHypothesis:TheMediatingRoleofIntergroupAnxiety,PerceivedIngroupandOutgroupNorms,andInclusionoftheOutgroupintheSelf.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95,2008.pp.843-860.

⑤自我-他人重疊指的是交往關系中的個體不同程度地接受和理解他人觀念、資源、自我和他人信息表征的重疊現象。

(作者系大連外國語大學比較文化研究基地副教授)

猜你喜歡
效應影響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无码人中文字幕|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韩国福利一区| 国产流白浆视频|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久久综合干| 免费无遮挡AV|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国产99在线|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国产a网站| 三级欧美在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网久久综合|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亚洲人在线| 国产综合欧美|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91色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99ri国产在线| 九色91在线视频|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www.亚洲色图.com|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污视频日本| 日韩专区第一页|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色综合天天操| 欧洲亚洲一区|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伊人无码视屏| 欧美亚洲第一页|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