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瑋
材料間接體現觀念應該是更多藝術家所愿意選擇的一種方式,他們往往不希望欣賞者一眼就看出作者的意圖,也不喜歡自己的藝術作品過于直白,他們在表達個人觀念時總愛與個人人生經歷、歷史文化淵源、經典文學名著相結合。這樣的藝術作品解讀時得結合藝術家的人生經歷、作品題目、欣賞者個人的文化修養等眾多因素進行分析。這是一種有趣味、含蓄的表達方式,這一類作品材料的功能性不直接等于藝術家的觀念,觀念和材料也沒有直接的聯系。下面將從戰爭、社會消費、人性欲望、消極角度進行分析。
戰爭觀念中材料間接表達的藝術家太多太多,形式也不一樣,有用報紙書籍的、油桶的、磚頭的等等,他們的藝術作品形式豐富、內容深刻。下面將重點分析“約瑟夫·博伊斯”和“徐冰”,他們的作品能間接體現出材料與觀念的關系。
在介紹約瑟夫.博伊斯的作品前有必要把他的人生經歷給大家敘述一下,因為我在上面提到過材料的間接表達跟藝術家的個人人生經歷相關。
博伊斯出生于1921年,在德國西部的克萊夫鎮長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德國納粹軍,在戰爭中數次瀕臨死亡。對他產生深刻影響的事情發生在1943年,他駕駛的飛機在克里米亞半島被擊落,是一群游牧韃靼從飛機的殘骸和積雪中把他救出,他們用動物的脂肪涂在他的身上,用毛氈裹住他的身體保持溫暖,如此博伊斯存活下來。所以博伊斯的藝術創作大量運用毛氈和油脂,如1964年創作的裝置作品《油脂椅子》;1963年創作的表演藝術作品《首領-激浪之歌》,他用毛氈把自己裹起來,向尸體一樣橫陳在空蕩蕩的房間里,卷起的毛氈兩端放著兩只兔子,墻角放著長條的油脂,博伊斯在毛氈中發出兔子的叫聲,這個叫聲通過喇叭在畫廊里回蕩。

圖1

圖2

圖3
中國藝術家“徐冰”2004年創作的作品《何處惹塵埃》(圖1),他選擇的材料是9.11事件中收集的塵土,然后把灰塵吹到展覽中,經過24小時的落定,在展廳地面上顯示兩行生活于7世紀的禪師六祖慧能的詩“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塵土是美國被轟炸后的證據,是肅穆的呵斥。他選擇9.11事件的塵土作為材料,不知道的欣賞者是很難聯想到戰爭的,但是若了解創作背景,再結合材料的本有屬性就好解讀了。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世界的聯系也更密切,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綜合實力的加強很多問題也顯現出來,大量國外企業進入,民族品牌企業受到嚴重的生存壓力,資源的開發利用進一步加強,相對應環境的污染、資源的浪費也變得更嚴重、傳統文化也受到嚴重的沖擊。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很多藝術家也在不斷思考,也涌現出了一大批不同方式的藝術作品,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蔡國強在1998年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草船借箭》(圖2),他選擇的材料是一個被射得千瘡百孔的小船和無數支箭,小船上插了一面中國國旗,其實單看這件藝術作品是很難理解的,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里面的一個典故,諸葛亮用草船借到了魏國曹操的三萬支箭,似乎獲利的只有諸葛亮,但是這件藝術作品不一樣,草船雖然借到了無數支的箭,但草船自身也被射得破難不堪,草船上的國旗代表了中國。含義是“中國加入世貿之后雖然獲利很多(滿載而歸),但箭也讓中國這條大船受到嚴重的損傷”。選擇這樣一個歷史典故和別出心裁的材料運用,材料既間接的體現了觀點,又豐富了其內涵,既關注了當下又重新注解了歷史典故。
與前章材料直接表達死亡觀念相比,間接表達很難從材料中看到符號,如十字架、骷髏頭、藥片刀具等,作品中的材料選擇很多都比較柔軟輕便,代表藝術家以“阿爾貝托·布里”和“安德烈·基弗爾”為主,基弗爾主要運用稻草、樹皮、泥巴、木頭等材料創作出二戰后地球遭到毀滅的效果,與戰爭死亡觀念較近,阿爾貝托·布里將重點分析,他從1950開始推出《麻布袋子系列》,其中《白色的袋子》和《麻布與紅色》是比較典型的(圖3)。
材料間接體現觀念,材料無法直接聯想到觀念,當遇到這樣的藝術作品時,若想解讀其作品就應聯系作者的人生經歷、社會文化背景、觀賞者的知識文化結構等因素,當然上面舉的例子也只是冰山一角,談到的方面也比較少,讀者有意分析更多方面的藝術作品可根據這個方法進行歸納總結。
參考文獻:
[1]趙力,編.中國當代藝術-現在與未來.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出版
[2]黃篤,策展人.調節器-第二屆今日文獻展.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