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面對新時期貿易保護主義、民族主義、單邊主義的興起以及地緣政治帶來的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又增添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出口貿易受阻,凈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漸呈現頹勢,經濟發展的原有動力在短期內已經無法保證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加之過去幾十年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結構調整的滯后,導致國內產能過剩、生態環境逐步惡化,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周期的調整,我國經濟增長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如圖1所示)。在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以及國內經濟表現不佳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不得不進入以經濟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以及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為特點的新常態。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政府適時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附之以提出加強市場經濟的建設以及對外經濟合作的政策,力圖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為經濟發展注入長久的活力,在新常態下我國的物價指數也呈現出了上漲的態勢,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根據圖2中所示內容,可以發現以1978年為基期的定基消費價格指數CPI唯有在2008-2009年的時候表現出下降的趨勢,而在此之后,消費價格指數CPI都呈現出上升趨勢,其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所引起的沖擊導致國民消費減少,需求降低促使價格下降。而后,又由于國外商品價格的上漲通過進口貿易帶動國內部分商品價格上漲并在2009年政府啟動4萬億投資的影響下,國內消費價格指數CPI自2009年后逐漸上升。根據CPI的環比來看,我國近幾年的CPI變動幅度較大,但多數年份都表現出增長的態勢,唯有在2009年時表現為下降,從圖2中可以看出我國消費價格指數CPI總體上呈現向上變動的趨勢。

圖1

圖2
結合圖1和圖2不難發現,在經濟增速逐漸下降的同時,消費物價指數呈現出上漲的趨勢,并且其增長幅度表現為正值,說明CPI還會在原有基礎上繼續上漲。但是根據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在經濟增長呈現下降的情況時,CPI應該表現出下降的趨勢而不會表現出上漲的情況,這與凱恩斯經濟理論所描述的內容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說我國的經濟表現出了上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的“滯脹”情況,那么我國經濟是否真的有可能發生“滯脹”,這正是本文所需要研究的問題。本文第一部分在現有經驗事實的基礎上引出要討論的問題;第二部分探討可能導致我國發生“滯脹”的原因;第三部分將是一個小結,會對本文的研究情況做一個綜述并根據結論給出幾點想法。
2.1.1產業結構優化
本文認為產業結構優化對經濟增長產生的負面效應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要素升級的時間較長、投入成本較高。在新常態下,要素升級主要體現在生產技術的革新,人員知識水平、勞動技能等素質的提高,資本的迅速流通與高效利用、土地生產效能與利用效率的提高,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等。這一系列的要素升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并且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得以改善;第二,生態環境的治理。惡劣的生態環境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工作、生活以及身體健康,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治理環境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環境治理需要企業改進或置換生產設備,改善產品生產工藝,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法律改善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效率。這些在短期內都會占據大量資金,降低我國儲蓄率從而阻礙經濟的長期發展;第三,資源的重新配置。資源配置不當不僅導致部門發展嚴重失衡還同時浪費了大量資源降低了社會生產效率。需要政府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市場機制同時也要求企業在內部生產中注重資源的配置,這些都需要花費一定的資金以及人力物力,另外,在資源的流動過程中,由于供給之間的短暫性不匹配也會降低社會生效率,從而致使經濟增長在短期內出現停滯。
2.1.2前期政策消化
為了應對2008年的經濟危機,我國于2009年推動了“4萬億”投資計劃,這項計劃推出之后,我國經濟出現了短暫性的增長但在2012年之后又出現了回落,經濟增速持續下降。“4萬億”計劃所導致的其他不良影響也在經濟增速下滑的同時逐步顯現出來,主要體現在第一,政府的投資效率底下。“4萬億”投資由政府推動擠出了一定的民間投資,盲目的進行一些低效率的項目,增加中國經濟的成本,使得我國經濟在后續發展中不得不做好對低效率項目的善后工作,其中最為明顯的是高鐵的投資修建,由于短期內過于追求速度而忽視了質量和全方位的服務并且后續如民工工資、保修等問題還未落實;第二,社會流動性泛濫導致房地產市場的火熱。如今,最令人擔憂的情況是,無論房價上漲或者是下跌都將會給社會和經濟帶來問題,如何去庫存以及確保經濟平穩著陸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第三,直接導致產能過剩和通貨膨脹。“4萬億”來源于政府的赤字、國債甚至是貨幣的超發,這些投資促使鋼鐵產業和水泥產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此外,貨幣的超發也為未來發生通貨膨脹埋下了隱患,因此,如何去產能和避免通貨膨脹成為促進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
2.1.3市場化進程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是我國有效緩解現有矛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是我國進一步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而市場化進程的逐步深化給經濟發展帶來的暫時性影響主要體現在,第一,企業的合并與倒閉。在去產能的目標下,許多國企、央企都紛紛進行了整合并購,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削減過剩的產能,增加資源的利用效率。但合并完成后,企業間文化、理念的契合,產品線和設備的有效利用,管理模式和營銷模式的融合以及下崗職工的妥善安置等等,在短期內都會降低企業的生產能力和運營效率,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源才能妥善解決。在大力推進市場化的過程中,一部分低效率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然會被淘汰,淘汰后的企業給社會帶來的必將是大量的失業人數、巨大的市場動蕩、社會供給在一段時間內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在短期內導致價格的普遍上漲,這是市場化進程必然要經歷的陣痛期,也是經濟必然承受之重,更是經濟長期發展的代價;第二,價格機制和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市場化的進一步改革必然要求完全放開價格機制,使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出真正的決定性作用,保證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然而原有價格體系的突然改變,短期內的市場反應將會滯后于價格體系的變化,在短期內必然會導致價格機制無法有效指導資源的配置,從而使市場發生混亂降低市場運營效率。同時,由于過去對價格的嚴格管控壓抑了市場主體的活力,突然性的放開容易導致市場主體忽略了市場風險而進行過度投資,為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潛在危機。此外,市場的完全開放,降低市場進入壁壘,市場競爭在短期內會突然加劇,市場主體的不適應性會在短期內增加,盡快地適應市場競爭環境的改變本身也會影響企業的的經營效率。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較早,市場體系較為完善,在我國完全放開市場管制后,國內資本可能會在短期內大量流入國外,資本的凈流出不僅會降低我國的儲蓄率而且還會影響我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價格,從而影響我國商品的出口量,進一步降低經濟增長。
2.2.1貨幣的超發
貨幣對物價的影響源于古典經濟學的貨幣數量論,貨幣數量論的表達公式可以表示為MV=PY,其中M表示貨幣數量,V表示貨幣流通速度,P表示物價水平,Y表示國民收入。在古典經濟學中通常假設貨幣流通速度V是不變的,然而現今信用卡、借記卡以及電子支付方式的普及,使得貨幣需求下降,貨幣流通速度加快,由于實際收入不取決于貨幣因素,因此貨幣數量M的增加再加上貨幣流通速度的加快,價格水平的變化會更大,通脹的壓力會增加。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9年,我國貨幣增長率達到了33.2%是經濟危機發生后至今最高的一年,由于通過寬松的貨幣政策實施了“4萬億”投資,使得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數量增加很多。據保守估計,我國目前的貨幣數量是經濟總量的兩倍多,這個比例是極不正常的,同時,我國貨幣增長率自2009年之后雖然一直在下降但依然表現為正值,說明我國仍然在增發貨幣,并且在2014年之后貨幣增長率又呈現上升趨勢。根據貨幣數量論的理論,經濟中過多的貨幣存量最終會表現到價格上漲,所以據此,我國確有發生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2.2.2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我國研究生畢業生數量和本科畢業生數量總數在逐年增加,二者之和占總人口的比例更是呈現上升趨勢,說明我國的高素質人才在逐漸增加,這對我國長期經濟發展是有好處的,但是在短期內,高等教育人群的比例增加意味著人力成本的提高又加之我國已處于劉易斯拐點,原有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經濟運行成本勢必提高。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源于人口結構的轉變,同時,由于我國勞動力生產率較低,如果勞動生產率低于勞動成本,那么由供給端推動的成本型通貨膨脹就在所難免。
本文結合現有的數據從從產業結構優化、前期政策消化、市場化進程、人口結構轉變以及貨幣超發五個方面闡述了發生滯脹的潛在可能性。在對中國現存經濟問題的分析中,認為我國現階段存在發生滯脹的可能性。為了避免“滯脹”發生或者減少滯漲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政府部門要減少貨幣的發行量并采取一定措施減少經濟中的貨幣流動性;第二,在進行市場化的進程中,不能過度放任,需要做好對市場的監管,松緊適度;第三,開放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增加人民收入,降低老齡化帶來的成本增加;第四,企業合并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不能依靠政府的政策來強制實施,妥善安排好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對于應當倒閉的公司,解決好財務問題,必要時候對職工進行技能培訓,確保下一階段能順利再就業。
參考文獻:
[1]霍卓翔.我國經濟“滯漲”現象成因解析—以GDP支出法核算為劃分 [J].現代商業,2016,(31):78-79.
[2]張曉晶.滯漲成因的重新審視與中國的滯漲風險[J].經濟學動態,2011,(7):39-44,
[3]張宏宇.美聯儲解決滯脹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5,(2):55-56.
[4]郭樹華,李曉璽,伍文麗.我國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關系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