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20世紀末,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了“灰空間”理論,這是一種連接室內與室外的過渡空間,被用來舒緩因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的分割而造成的情緒上的疏遠感。
“廊棚”是我國江南一帶一種帶屋頂的小街,它不似傳統建筑那樣完全封閉,能夠使建筑通透化。“廊棚”與南方建筑中的“天井”,北京四合院中的“游廊”,乃至現代建筑中的“陽臺”等,在空間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即“模糊性”。我國雖然很早就有這種“模糊空間”的建筑,但是關于“模糊空間”具體的理論到了20世紀末才被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他把這種模糊的空間定義為“灰空間”。“灰空間”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指顏色上的模糊性,二指空間上的模糊性。“灰空間”在顏色方面的含義由“利休灰”引申而來。此“灰”與西方的將黑色和白色相混合得到的灰色是不同的,它是將紅色、藍色、黃色和白色四種顏色相混合而得到的灰色,是一種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的模糊的顏色。空間上的模糊性指的是一種介于兩種空間之間的第三領域的空間,因為各個空間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定,擁有模糊而又耐人尋味的特性,所以顯示出了非凡的魅力。如今,“模糊空間”多被應用于現代建筑的設計當中。

圖1 (圖片來源:作者繪制)

圖2 (圖片來源:作者繪制)

圖3 (圖片來源:作者繪制)
黑川紀章最早提出了“灰空間”的設計理論,即通過底層架空、切削、挖空等手法來創造出一種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的空間。后經不斷地發展完善,形成了系統的“模糊空間”理論。現在“模糊空間”理論被運用到建筑設計的各個方面:從建筑的平面設計上來說,主要指空間底面的變化,如以地面的落差、顏色和所鋪設材料的不同來進行不同空間的區分;從建筑的立面設計來說,使用不完整、非封閉或經挖空處理的立面圍擋,使得空間分割變得模糊不清;從建筑的三維空間設計來說,將各個立體空間相互滲透,造就一種含混不清的空間感受。如老北京“四合院”就是通過各種立體空間的相互組合穿插而形成的內外互化的模糊空間;從建筑的多維設計來說,將建筑的時空變化容納其中,自然界中的聲、光、色及人類行徑都在不斷變化,從而導致建筑空間并非一成不變,使空間感受變得模糊又難以捉摸。
設計中三樓的這一空間(如圖2),作者并沒有明確定義此空間的使用功能。有展覽時,它可以暫時做成一個展館;有唱歌比賽時,它亦可以臨時改成一個練歌房。根據不同的需求,它可以承擔不同的空間角色。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空間資源浪費,最大化的提高空間利用率。
在建筑空間材質運用上,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玻璃墻面(如圖3),以此來做間隔。玻璃墻面雖是明確的物理分割,但從人的心理感受角度來說,這些被物理分割的空間并非就是一個一個完全孤立、封閉的空間,它們相互之間、它們與整個大空間之間還是存在著相互的模糊聯系。因為不同的使用需求,它們被分成了一個一個不同的功能空間,但是站在整體的高度來看,它們又是一個大的、多元化的、混合性的整體空間。所以通過透明的界限分割,我們也可以創造出具有相互聯系的、通透的明亮“模糊空間”。
作者進行了“長托”活動中心的方案設計研究,嘗試引入“模糊空間”的設計手法,力圖營造出一種通透開放的空間氣氛,使人們夠在其中開心、放松的鍛煉互動,從而實現人性化空間的設計。
在建筑外部空間分割上,作者運用不確定的界限分割,在建筑主體的東南西北四側做了四面大面積鏤空非密閉圍合的紅磚墻(如圖1),以此來做一個形式上的區隔,使得磚墻內側與建筑物主體之間產生了一個空間特性不明確的“模糊空間”。這個“模糊空間”將自然環境引入到空間內部,又把空間內部帶出到自然中來。
在建筑內部空間使用上,同一空間應具有多重使用功能,即空間功能的“模糊性”,指的是同一空間應能盡可能多的滿足各類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如本次
基于“模糊空間”的理論指導下,作者通過使用不確定的、通透的空間界限分割及簡潔、抽象的設計語匯,創造出了一個意蘊朦朧、通透明亮、具有多重使用功能的“長托”活動中心。
參考文獻:
[1]段曉黎.淺談現代集合住宅的灰空間設計與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2]王亮,戚余蓉.“模糊空間”的空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66)
[3]劉立欣.內與外〔J〕.《南方建筑》,2006,(2)
[4]龔紅艷,康小勇.居住區環境中的模糊性空間設計〔J〕.房地產世界,2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