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學術的方式展現生命的高貴和高雅
——張直心的學術研究述評

2018-04-11 06:20:33陳友康
大理大學學報 2018年11期
關鍵詞:研究

陳友康

(云南中華文化學院,昆明 650031)

張直心教授在久負學術盛譽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論文集《晚鐘集》,因為我們曾經共過事,是學術上談得來的朋友,他相信我的“學術感覺和判斷力”,命我寫一點評論文字。我覺得惶恐,原因一是由于工作崗位的變動,我已經淡出學界,很少有時間精力看專業書刊,把握不了學界狀況,怕說外行話;二是他離開昆明后,學術大有進境,亦非我所能企及,更不便妄加評騭。是以有所猶疑。

但我一向敬重他的為人與為學,遙想他在昆明的時候,我們是那么投緣,經常在他家或我家信馬由韁閑聊,交流學術信息,軒輊各類學人,評論學術著作,指斥學界亂象,興致盎然,往往要到子夜時分,才意猶未盡地告別;他離開昆明到杭州時,我和謝國先、馬紹璽君把他送上火車,依依不舍分袂,一份溫情便油然涌上心頭。為了紀念這段“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學問的美好歲月,我又很珍惜這個與他進行學術對話的機緣,于是唯唯。另外,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現代詩詞研究,2015年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印行《現代詩詞的價值與命運》,學科上有所交集,來談談直心兄所從事的現當代文學,似乎也不算越界。

更重要的是,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在天下滔滔為利來往的情況下,學術界利欲熏心、蠅營狗茍之事大行其道,學術泡沫旋滅旋生,“公器”搖搖欲墜,對那些堅持學術真精神、全身心沉潛學術的研究者的著述倘若不透過必要的評論加以彰顯,那么難免有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之憂。張直心是把生命投入學術的研究者,他的論著是思想、智慧、才情的結晶,通過評論加以推介,也算是倡導學術“正能量”,對建設良好的學術生態不為無益。當然,他的研究,學界早有定評,我這里所做的,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一、學術背景和學術品格

張直心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民族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他的學術領域和學術取向與他的學術背景、工作環境都有密切關聯。而不管在哪個地方、哪個領域,他的研究都呈現出峻潔品格。

張直心是上海人,隨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潮到了云南插隊,“文革”結束后首次高考考入昆明師范學院(今云南師范大學)大理普通班(在今大理大學舉辦),畢業后因成績優異留在下關師范專科學校(今大理大學)任教。江南歷來是人文淵藪,上海是近代以降中國文化中心,上海文化人似乎有一種先天的學術稟賦,心志明決,聰慧勤勉,因此,好幾位留在云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上海知青都成就斐然,成為全國學界中堅,張直心是其中一位。他1985年又考入云南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師從蒙樹宏、劉正強教授,專攻現代文學。蒙劉二先生都是王瑤先生20世紀50年代的研究生,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現代文學專家,為人誠懇,學術嚴謹。張直心也成了“文革”后較早的碩士研究生,在這種學術的薪火相傳中,他秉承了現代文學研究特別是魯迅研究的純正學統。

1998年,張直心任云南民族學院中文系(今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主任。他倡導高品位的學術研究,營造良好學術氛圍,使中文系有整齊的學術隊伍,學術研究取得一些有影響的成果,達到歷史上的好時期。他教學有思想、有情韻、有規范,是系里最受歡迎和尊敬的老師之一,許多師生至今津津樂道。2003年,中文系改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我任院長,他的辦學理念對我有直接影響。我們也試圖形成一個優良的學術場域和傳統,讓老師們心情舒暢地展示才能,讓學生們受到真正的大學教育。后來,他回到江南,在杭州師范大學任教。他以學術和教學為立身之本,我想,對行政工作他并沒有多少“志向”和興趣,但憑借他的品格、能力和學術影響,他很快又被任命為人文學院院長,繼續發揮其學術和行政才干,為這所新的師范大學人文學科發展作出努力。

張直心是純粹的學者,有詩人情懷。他在高校任教,讀書、教書、寫書是其生命的價值和樂趣所在。他在昆明的時候,除了兢兢業業做好工作之外,最大的樂趣就是與“二三素心人”聊天,對世俗熱鬧一概不予掛懷。據我的觀察,他為人平實謙和,在公共場合,不會口若懸河以阿人眾之所好,不屑于自我表曝以嘩眾取寵,更不屑于酒肉征逐,但與志同道合者談學術,則滔滔不絕,意氣風發。由于精力所注全在學術,他在傳承、創造知識和思想這一學者的根本職能上臻于上乘。因此,在講臺上他才思泉涌,妙緒紛綸;在學術研究中則致廣大而盡精微,多有創造性貢獻。賀麟先生說:“平淡的生活與高遠的思想(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實中外學人應有之風致。”〔1〕這種“風致”,在張直心身上是體現得較為圓滿的。

張直心追求學術的善美,學術品格鮮明。孔子有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之說。為己之學是修身之學,為人之學是炫耀于人之學。羅庸先生說:“真能為為己之學者必是宏毅堅剛,光明俊偉,灑然無累,凝然不滯,夙夜黽勉,而未嘗有累于心,無非求有以自得而已。”〔2〕按照古人的觀念,張直心從事的就是為己之學。他強調學術是生命的投入,是人格的呈示,是美的追索。因此以“光明俊偉”的胸懷、庒敬的態度、勤勉的勞作從事學術研究,著述追求顧亭林所說“必前人所未及就,而后世所不可無”的境界。他是以品格、思想、智慧和文采獲得廣泛學術影響的實力型學者。

張直心是勤勉的學者,論著多,而且品位高。不少學院中人經常抱怨學術不公,難于發表論著。張直心所在的大學都是普通大學,不是令人望而生敬的學術“大碼頭”,但他相信學術的意義在于探求真知,論著能否發表關鍵在于學術的品質。因此他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按照學術規范踏實去做。天道酬勤,他產出了大量高水平的成果。學術自有公道,優質的成果不會被埋沒。他在公認的權威專業期刊如《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外國文學研究》《民族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文藝爭鳴》等發表許多論文,而且常常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文藝理論》《中國文學年鑒》等轉載,或被引用和評述。轉載率和引用率是國際公認的衡量學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張直心是文學研究領域轉載率極高的學者。出版了《比較視野中的魯迅文藝思想》(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批評:生命的呈示》(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邊地夢尋——一種邊緣文學經驗與文化記憶的探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等著作。從而奠定了其在相關學術領域的地位。

二、學術理念和學術話語

張直心認為,學術研究是一種生存方式,研究論著是自身生命的展開,是研究者個性、人格的呈示,是整個生命的投入。這就意味著,學術研究決不是沽名釣譽之具,它要有思想和智慧、精神與情致,要展現生命的高貴和高雅。因此,學術研究首要的使命是探求真知,即要有新思想、新見地,實現知識的有效增長。要有經過省思之后確立的價值標準和精神指向。文學是人學,是藝術,人性尺度和美學尺度是評價文學的根本標準。所以,他的學術論著,致力于人性的掘發、生命意識的開顯和美學的闡發;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學術觀點都是通過自家精思熟慮所得,是以慧思如光,勝意紛呈。文如其人,風格即人,美好的學術,是研究者精神美、人格美的自然流露。張直心能言之,亦能行之,他的學術,臻于這樣的境界。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和學術研究有詩性化之一路。王國維、梁啟超、魯迅、周作人、胡適、朱自清、聞一多、羅庸、朱光潛、梁宗岱、李健吾、李長之、錢鍾書等都有許多見情見性的論著,娓娓道來而靈光四射,批評本身就是美文,可親可愛可敬。新中國成立后,這一學術風格和傳統沒有得到很好繼承,大量研究論著要么無見解、無心性、無規范,沒有經過心智的過濾而少有價值;要么堆砌概念,玩弄玄理,晦澀枯燥,生硬冷漠,均令人氣悶。

張直心顯然要接續前一種傳統。他講究文章思理之美、情感之誠和表達的別致,強調文章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初出道就遠超儕輩。越到后來,他越有鮮明的文體自覺和語言追求。他說他“尤為心儀一種詩哲交融、智情合致的文體”;“經由筆下曲折凸顯出別樣的生趣、活力。——在追求思想獨立、識見新穎的同時,猶不失文體自覺,努力激揚學理之下的詩意、情趣及想象力,藉此折射生命的吉光片羽”。所以,他的學術文體,形式上有散文化特征,自由揮灑,結構靈活,收放自如,“帶情韻以行”,不是機械的學術八股;語言及修辭則鮮活、靈動、凝練、雅致,言約義豐,明慧如秋水,妙語如貫珠,有一種帶著溫度和亮度的質感,一種勿須張揚的大氣,水流花放,詩意盎然。從文體文風來看,他是當代最具辨識度的學者之一。

《晚鐘集》收入的論文就體現了他的學術理念和話語風格。這些論文涉及面廣,有現代文學、當代文學、民族文學、比較文學;有宏觀觀照,也有微觀分析;有作家作品研究,也有學術批評。他均以深厚的學術功力,聰慧的學術悟解,駕馭淵深的研究對象和復雜的研究材料,探頤索隱,別有會心,并以美文的形式出之。這些論文灌注了他的生命情愫和心靈智慧,學術觀點精彩紛呈,話語充盈思想的激情、富于理性的莊嚴,顯露文學的華彩,深刻而深情,文質均臻勝境,體現出鮮明個性,能夠感蕩心靈。

張直心癡迷于學術語言的錘煉,苦心冥思,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晚鐘集》所收諸文,尤其是晚近論文的語言,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詩化的語言讓讀者更樂于、易于進入他的學術世界。一些論文有小標題,這些標題都精致、流美,既概括文章內容,又激發讀者的閱讀興味,非有好學問、大工夫,不足以臻此。如《〈孔雀膽〉與〈哈姆雷特〉》的四個小標題:“毒藥:惡的象征的契合”“仁義思想與人文主義:善的理想的相似”“延宕:悲劇性謎底的異同”“歷史悲劇與哲理悲劇:悲劇基調的迥異”。我對郭沫若的文學作品,向來隔膜,看了這些標題,也有閱讀的欲望和快感。直心兄曾對我說,他寫文章很慢,有時一天只能寫四五百字。我想,慢不是因為他才思枯竭,而是他寫得認真,他追求語言的完美,絕不率爾操觚。

出于對學術價值的敬重和學術品格的持守,張直心對學界的不良風氣難于熟視無睹。他“平時溫文爾雅,慎言敏行”(陳思和語),本不好辯,但激于責任感,他還是公開發表了一些批評性文章,指出某些論著的不足,期望通過學術共同體內部的理性討論,求得學術的健康發展。如《〈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批評》《傾斜的天平》在肯定“此課題有一定特色”的同時,實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問題:理念陳舊、論述淺表、概念蕪雜、持論偏頗、史實有誤,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有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水準。《世紀之交“沙龍社會主義者”一瞥》把當代某些學者和魯迅所批評的“沙龍社會主義者”類比,指出他們好為大言,言行不一;價值標準和立場轉換如兒戲,首鼠兩端;皮袍下藏著“小”卻道貌岸然,冠冕堂皇、慷慨激昂的言辭下隱藏的是“文革邏輯”和“文革話語”的借尸還魂。這些批評,鞭辟入里,言之有據,令人信服。這樣的批評需要學養和識見,也需要勇氣和擔當。

三、魯迅情結和現當代文學研究

魯迅是討論中國現代思想和文化(含文學)問題的基本起點。他是中國現代文學最杰出的代表,也是現代中國最深刻的思想家,他對現代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影響至深且巨,沒有他,中國思想、文化難以完成現代轉型。新中國建立后相當長時期的魯迅研究,由于政治的原因曾經被嚴重扭曲,呈現畸形繁榮。另一方面,從他登上文壇那一天起一直到當下,都有一些人攻擊和詆毀他。但不管后人怎樣對待他,都無損于他本身的偉大與深刻。政治化的魯迅研究退場后,學術化的研究仍保持了它在現代文學研究中的強勢地位。魯迅對中國問題思考的獨到與深刻,始終是思想界和學術界言說的重要話題。張直心受業于著名魯迅研究專家蒙樹宏、劉正強,有濃厚的魯迅情結,長期關注,貢獻出魯迅研究的獨創性成果。

張直心關于魯迅研究的代表作是《比較視野中的魯迅文藝思想》。該書用比較詩學、接受美學等方法,將魯迅文藝思想與魯迅所接受的蘇俄文藝思想、西方文論進行比較,研究魯迅與外來文藝思想的關系。在指出魯迅對外來思想有所認同的同時,重點辨析同中之異,以發現魯迅接受多元影響后所建構的文藝思想的獨異品格及其特有的接受方式。通過問題的創造性發現和深刻縝密的學理闡釋,揭示了魯迅文藝思想的精深宏闊及其生命底蘊,從而在很大意義上重新建構了與社會歷史批評模式塑造的政治化的魯迅文藝思想體系有著顯著差異的魯迅文論體系,這更接近于魯迅的本然和實質。該書是改革開放時期魯迅文藝思想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也是魯迅研究史上有著獨創性貢獻的成果,已經載諸魯迅研究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魯迅研究專家袁良駿在《人民日報》發表書評,劉正強在香港《大公報》撰文,高度評價該書的學術價值和著者的學術品格。張夢陽《中國魯迅學通史》對此書更有歷史性定位。

在《晚鐘集》中,魯迅研究論文依然占有比較重的分量。《〈狂人日記〉:魯迅與托爾斯泰同名小說互闡》打開了《狂人日記》研究的新視域,實現了魯迅研究的新突破。果戈理《狂人日記》對魯迅同名小說的影響,魯迅自己明言過,研究者蜂起闡釋,已無余蘊。而張直心發現,俄羅斯另一文學泰斗托爾斯泰也有一篇《狂人日記》,舍斯托夫指出托翁的《狂人日記》“可以被看作托爾斯泰五十歲以后所寫的全部東西的總標題”,迅翁的《狂人日記》“既是其前期小說的綱,亦可謂‘五四’新文學的總序”,大有可比性,于是進行平行比較。通過他的“慧眼辨析”,貫通了魯迅精神和托爾斯泰精神的一致之處,進一步證實了魯迅“托尼學說”之思想特征。論證了兩部同名小說都是“自懺之書”,指出“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狂人由‘超人’衍為‘罪人’,進而與民族共懺悔的姿態,與其說暴露了食人民族的罪孽,不如說因勇于懺悔而一雪民族恥辱”。發現魯迅和托爾斯泰都是“激進人道主義者”,并針對20世紀90年代以降某些學者對魯迅進行“精神整容”,試圖把魯迅打扮成一個“乖角兒”的現象,重申魯迅“對一切非人道傳統、非人道社會體制的激烈批判”“憂憤深廣,悲憫深廣”;對魯迅重新成為“人們的共同世界”之外的“孤魂野鬼”感到憂傷和無奈,強調“重鑄民族精神傳統任重道遠”。《論魯迅對〈二心集〉型批評文體的反撥》“由重新審視《二心集》型批評文體入手,深入描述魯迅對蘇式文論形式的認同、模擬、揚棄的過程”,從他的政治遭遇、美學個性、生命絕境方面闡發其晚年文體轉換的動因,證明“魯迅文藝思想的形式載體經歷了詩性言說——理性演繹——詩性言說的轉折”,而他晚年批評文體呈現出“‘血書’化、非體系、詩性含混諸特征”,反映了魯迅文藝思想“幽深的生命底蘊”,達到更深刻、宏闊的境界。《魯迅小說的現代主義審美取向》闡述現代主義對魯迅小說的影響,指出魯迅超越蘇式政治化的現實主義,而借鑒表現主義、象征主義等現代主義方法,這“不僅是賦予魯迅小說渾涵幽深的審美保證;而且成了他個性化地認識歷史、探索人生追求的形式延伸”。他對現代主義的接受,不僅顯示了他特有的度量、氣魄、“勇猛”,同時仍體現出他慣有的切實、沉著——力求“使外國的新興文學在中國脫離‘符咒’氣味”。這些論文既切實、沉著,而又新穎、睿智,顯示了魯迅研究的縱深掘進,表明魯迅是“說不盡”的。強烈的問題意識,深刻的學術見解,濃郁的思想情韻,嚴謹的學理論證,詩性的語言表達,讓人擊節贊嘆。

張直心移旆杭州師范大學,置身于五四時期風云激蕩的杭州,對杭州的新文學給予熱情關注。《從詩話青春到散文人生》《讀書與救世——“一師風潮”論衡》《結社與建黨》三篇論文都是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文學活動為研究對象,在現代文學研究中別開生面。陳望道曾指出,五四前后的新文化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高等學校以北京大學最為活躍,中等學校則首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和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浙江一師匯集了朱自清、俞平伯、葉圣陶、夏丏尊、陳望道、劉延陵、沈玄廬、柔石、劉大白、豐子愷、汪靜之、馮雪峰、魏金枝、曹聚仁等新文學家,一時風云際會,龍騰虎躍,轉移風氣。張直心的三篇論文以新穎的角度審視浙江一師創作群體的文學特點及演化過程、浙江一師和新文化運動乃至中國現代政治史的關聯,作出富有深度的闡釋,不僅有別致的見解,在方法上也蹊徑獨辟,具有示范意義。

當代文學研究和評論是張直心致力的另一個學術領域,《晚鐘集》收錄的論文,當代文學篇什最多。這些論文體現了他一貫的學術風格。《“原鄉小說”的裂變與重續——十七年小說中〈南行記續篇〉的意義》把艾蕪《南行記續篇》放在現代原鄉小說和十七年文學中進行研究,重讀《續篇》,“努力捕捉其文本的裂隙,藉此穿透作品復雜多元的情節結構、敘事策略、表情方式、生命觀念”,發現艾蕪突破意識形態規訓,在“階級斗爭場域”中,在“南行”中找到了人性的“飛地”,進而勾勒原鄉小說在新時代語境中一息尚存、曲折迂回的軌跡,指出“《南行記續篇》中的原鄉主旨雖則會在‘十七年’政治語境中被重構,但仍無改作者在‘南行’這一象征中力圖重獲主體自由,在原鄉這一題材中相對游離現實的隱衷。類似不同向度的牽引撕扯,促成了文本內部的裂變,產生了《續篇》相反相成的結構性張力。”進而揭示既有十七年文學研究失之簡化的方法論局限及因之可能遮蔽的意義暗角。《“南行”系列小說的詩化解讀》把《南行記》及續篇、新篇進行整體解讀,突出其“詩化”特征。《追尋黑豹》內中有作者“詩化青春”的投影,也表征了作者“從詩化青春到散文人生”之人生觀念、文體風格的衍變。解讀林斤瀾、張煒、張辛欣、賈平凹、湯世杰的文本也有獨到的見解,非泛泛之作。

《文學性本位與文學史旨趣——當代文學作品選編選取向再省思》《歷史·小說·想象——評董之林的十七年小說研究》《政治文化語境中重新言說》屬于學術評論,秉持公心,遵循規則,對幾部通行當代文學作品選、董之林的小說研究和朱曉進、楊洪承主編的《非文學的世紀:20世紀中國文學與政治文化關系史論》進行評論,見解獨到,持論公允。

四、提升民族文學研究的品位

現當代文學主要是以時間維度為標準確定的,現當代少數民族作家的文學也在現當代文學的范圍,但民族文學有其特殊性,所以單獨提出來討論。

云南是原住民族最多的省份,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孕育出“斑斕多彩”的文學,文學多樣性體現得十分充分,成為我國民族文學的一方重鎮。張直心在云南生活工作30年,對這片“攝魂之地”有深厚感情,對民族文學的特點和價值有獨到感悟。這種感情和感悟轉化為對民族文學的學術關注,于是在民族文學研究領域辟出一片燦爛光華。

新中國建立以來,重視民族工作和民族文化,民族文學創作與研究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學研究中堪稱顯學。但很多研究成果僅止于對民族作家作品進行一般介紹、平面描述,或廉價恭維,或作“政治正確”的簡單宣示,“難免稚拙、粗淺”,學術水準不高,制約學科發展。張直心一類學者的介入改變了這種局面。他懷著對民族文學的誠摯感情,憑借深厚的學養和廣闊的學術視野,從“邊地與人”的視角,以深刻的理論穿透力、敏銳的審美感受力和獨特的話語形式闡述了當代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具有極高的學術品位。他嚴謹規范而富于創造性的工作使民族文學研究得到提升,對擴大民族文學的影響起了積極作用。

《邊地夢尋——一種邊緣文學經驗與文化記憶的探勘》是張直心民族文學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也是全國民族文學研究的突破性、標志性成果。這是一部史論性專章,選取現當代云南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一系列關鍵議題,采用文藝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語言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美學等方法,取精用宏,縱橫捭闔,對近百年云南民族文學的創作特點、創作成就、發展規律和文化價值進行了深度分析,對一些耐人尋味的文化事相、審美現象作通觀審視,展示了美妙的文學景觀,彰顯了民族文化精神。這是一部自成體系、激情洋溢、態度嚴謹、學理深湛,富于理論創新的力作。“他的這種悠遠的理性探索,對于邊地民族文學創作的啟示,已經超越了云南民族文學研究本身,而獲得了更遼遠的理論價值和意義。”〔3〕出版后好評如潮,孫玉石、陳思和、關紀新、楊匡漢、李光榮、劉克敵等學術名家對此書均有極高評價。表明它“是全國民族文學研究的突破性、標志性成果”之判斷,并非我一己之私言,乃是學界之公論。

張直心對民族文學研究有深入的理論思考和理論自覺。《當代民族文學研究片論》《高蹈與沉潛——少數民族新生代詩歌批評之批評》《探尋民族審美的可能性——當代少數民族小說形式研究斷想》集中體現了他的民族文學觀和民族文學研究觀。歸納起來,他心儀或主張的民族文學研究,要有對民族文學的“了解之同情”,要有平等對話姿態,要有文化相對主義的價值理念;要以深厚的學理和現代研究方法提升民族文學研究的境界。借由以上理念和方法,發掘民族文學的“異質性”,揭示其思想個性和意義、美學神韻及價值,思考民族文學在現代化背景下的困惑與突圍,探尋民族文學的發展之路。他對羅慶春、馬紹璽、栗原小狄等“新生代少數民族詩歌研究者”的熱情洋溢的肯定,既是他們學術成長之路上的雪中送炭,也是對民族文學研究新愿景的矚望和期待。

《最后的守林人——烏熱爾圖小說論》《有意味的形式——納張元、畢然小說文體及其思想含蘊探索》《鄉土主題與生命主題的變奏》《民族文本的文學人類學詮釋》諸文,則偏于個案研究。在對具體作家作品的闡釋中,很好地體現了他的民族文學研究觀。文本的意義在闡釋中才能得到充分呈示、豐富、拓展和深化,作家的特點和貢獻也只有在闡釋中才能得到彰顯和定位。張直心對民族作家作品深刻獨到的闡釋,使李必雨、烏熱爾圖、董秀英、存文學、景誼、納張元、畢然、張焰鐸、哥布等民族作家及長于寫作民族題材的漢族作家李均龍等的創作個性、文本特點及價值得到張揚乃至升華。這對當事人而言是一種激勵,對讀者而言是一種引領,對民族文學發展而言是一種助力,對中國文學而言是一種境界的開拓。他的論說是那么溫情熨帖,親切感人;又是那么深邃別致,啟人心智。這樣的批評,化解了創作和批評的隔膜,消融了學術研究的堅硬和冰冷,不能不嘆為批評或研究的“極境”。

《云南少數民族文學與外國文學》《相映成趣的審美意蘊——云南民族風情小說與汪曾祺風俗—文化小說》是兩篇別開生面的比較文學論文。經典的比較文學研究,少數民族文學很少進入其視野,這兩篇論文卻將邊緣化的云南民族文學與舉世公認的中外文學大師比較,初看似顯唐突,細讀則心悅誠服。前者對云南民族作家接受梅里美、肖洛霍夫、艾特馬托夫、馬爾克斯、略薩等的情況作了梳理,揭示了云南民族文學從他們那里獲得啟迪而自覺追求浪漫情調、人性魂核、魔幻形式,從而使作品更有思想厚度和藝術創意。與文學大師進行精神對話,借鑒他們的創作方法,無疑是提升民族文學水平的有益途徑。后者把云南民族風情小說與汪曾祺的風俗—文化小說進行比較,在互相映照中發現各自的特點和優長,褒揚優秀的云南民族作家不懈的深層掘進,使“云南民族風情小說那浪漫瑰麗之美終于升華成一種與邊地文化理想同構的審美境界;云南少數民族那獨特的風情,也漸漸衍變為對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文明都具有深刻啟示的文化精神”,凸顯了民族文學的價值。立意高,方法新,論證實,觀點精,是民族文學研究的扛鼎之作。

文化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多樣性精神資源,讓人類獲得更豐富的精神滋養,從而使心智更健全、生活更美麗。我曾在《二十世紀中國舊體詩詞的合法性和現代性》中指出:“全球化正以洶涌澎湃的氣勢席卷世界每個角落。當下正在進行的所謂全球化,實際上是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世界化。人類精神領域反對單一性和獨占性,如果全世界被一種文化所統治,決不是人類之福。人們必須以新的內容來補充、修正全球化的含義,使全球化過程變成一個文化整合、創新的過程。”〔4〕民族文學是中國文學“一體”中的“多元”,也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資源。但在現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它遭遇了被西方文化和漢文化“同化”的危險,民族文學何去何從?追問和思考這一問題,決不是杞人憂天。張直心高度關切民族文學的命運。他的研究彰顯民族文學的思想血性、美學價值、文化意義,實質上就是助推民族文學發展,維護文學多樣性或文化多樣性。

正是出于這種關切,他對一些民族作家中斷創作感到惋惜和惆悵。佤族作家董秀英的英年早逝,景頗族作家岳丁成為“文學流星”,鄂溫克族作家烏熱爾圖停止小說創作,都是民族文學的損失。我是一個邊地人,深知邊地文化的重要,在一些場合呼吁要把文化自覺落實到不同層面,各少數民族作家要意識到自己對于民族的文化責任,堅持創作,以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用張直心的話說,就是保存和弘揚“邊地民族特異的生命血質”。楊匡漢先生把張直心這樣的學者譽為“民族文學的護法師”〔5〕,他們的工作對民族文學發展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希望他繼續關注民族文學研究,繼續為民族文學“護法”,在民族文學研究中作出新的學術貢獻。

以上是我對張直心教授學術成就、學術風格的看法及讀《晚鐘集》的感受。直心兄已年過花甲,應該對他的學術研究有所總結,所以本文所談不限于《晚鐘集》。當然,談得不一定全面和到位,更不一定都正確。我想申明的是,我用了不少“大詞”“好詞”來描述和稱美他的學術品格、學術工作及學術貢獻,絕不是因為有私交而無原則地恭維與阿好,而是出于對高品質學術的一種尊敬和喜悅。我交代了我們的交誼,不是要謬托知己,而是修辭立誠,知人論世。某些看法固不必強人從同,但我相信,張直心的學術工作是經得起嚴格學術標準的絜量和拷問的。有志于從事嚴肅學術研究的人,讀讀他的書,真能獲得思想啟迪、情感升華和境界提升。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五月婷婷欧美|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欧美亚洲香蕉| 亚洲VA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国产精品页|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国产屁屁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天堂2014| 国产午夜看片|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青草热|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在线|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美女一区| 91亚瑟视频|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亚洲69视频|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亚洲无码37.|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黄色在线网|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操国产美女|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毛片基地视频|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久草热视频在线| 91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日韩在线视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