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 燕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長春 130114)
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形式上的轉換行為,也是譯者在心智上的投入與產出活動,翻譯的過程更是涉及到心理學、神經學等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翻譯實際上承載著更多精神上的互動,若沒有思維的參與,即便擁有正常心智的人也無法順利地完成這一活動。因此,充分了解精神活動在翻譯實踐中的參與過程是做好翻譯的前提。翻譯是融合人類心理活動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成功地進行翻譯就是指譯者不僅能夠對原作和譯作產生“視域融合”,而且能夠使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產生“移情融合”,即原作與譯作能夠分別使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產生相同的移情反應,從而使他們獲得相同的情感審美體驗。為了達到“移情融合”,譯者必須使用適當的翻譯手段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即按照譯語讀者的審美標準來構建譯作,從而使譯作更具藝術性,即符合譯語讀者的認知結構和審美偏好,最終被他們所接受和認可。
移情可以應用于多個學科研究領域,如翻譯學、教育學、心理學、藝術學、美學等。移情意為“把情感滲進里面去”“不自覺地、不由自主地融入別人的感情中”〔1〕,它主要指主體主動地將自身的情感投放在客體身上,仿佛客體也具有與主體相同的情感經歷。移情可以分為許多種類,比如語言移情、文化移情、思維移情、情感移情等,而每種移情都是由具體誘因而引發出的情感移植〔2〕。翻譯中的移情主要是指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對原作者產生的移情心理,即譯者通過原作能夠體會到原作者的情感經歷,從而達到兩者之間的“精神融合”。而翻譯的過程是指譯者能夠通過自己的思維心理、語言手段,將原作者的審美、情感、性格、背景等信息通過譯作再現出來;而通過文本解讀,譯語讀者也能夠對原作者產生相同的心理移情。強調移情在理解過程中的作用的解釋學家認為,移情是達到理解目的的最主要途徑,是獲得理解和溝通的“橋梁”〔3〕。為使譯語讀者能夠對原作者產生相同的心理移情,譯者必須采取適當的語言手段對譯作進行審美構建,使譯作符合譯語讀者的審美喜好和認知能力,從而使他們產生移情心理,最終達到翻譯的目的和實現譯作的預期功能。
譯者通過對原作的閱讀欣賞,進行思維加工、心理分析,從而對原作中的內容信息、情感經歷等產生情感共鳴,充分感知原作者在原作中所融入的內心情感與寫作意圖。譯者力圖將這種情感傳遞下去,盡量在譯作中成功地進行“傳情”。在翻譯過程中,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可以通過準確的理解與原作產生“視域融合”;若譯者從原作獲得的情感體驗與源語讀者從原作獲得的情感體驗相同,那么可以將其稱之為“移情融合”〔4〕。而實際上,文本翻譯過程中不但能夠產生“移情融合”,還會產生“審美融合”,正是因為譯者與原作之間所產生的“融合”,譯者才能夠使原作的信息內容和情感內涵在譯作中得以準確的再現,但是由于譯者自身在專業能力與情感經歷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可能會導致譯作與原作之間存在情感偏差。不論如何,能夠使譯語讀者產生與源語讀者相似的移情反應是譯作獲得成功所必需的前提條件。然而有時也會有無意識的移情產生。譯者為了使其獲得的情感能夠在譯作中得以再現,使譯語讀者也能感知原作者和源語讀者的情感模式,就需要運用恰當的語言形式將這種情感在譯作中再現出來,最終使譯語讀者也能夠與譯者達到“移情融合”,從而獲得原作與譯作之間的“等值”。那么譯者應該如何構建譯作才能使譯語讀者獲得相似的移情反應呢?這就是需要探討的另一個關鍵問題。
紐馬克(Newmark)將文本分為信息型、呼喚型和表達型三種〔5〕,其中多數文本兼具兩種以上文本功能,比如旅游、廣告、動畫等文本。除了信息型文本以外,只要是滲透了作者個人情感的呼喚型和表達型文本都旨在向受眾傳達作者的寫作意圖,希望受眾不僅能夠通過文本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情感等,而且在閱讀文本后能夠獲得與作者相同的情感體驗,即只有使受眾產生移情的文本才完成了創作的目的和文本功能。同理,在譯者從事譯文創作時,也要力圖使譯語讀者對譯文產生移情心理,即達到“移情融合”,才能使他們完全理解原作者的寫作目的,可以說無法令譯語讀者產生移情的譯文不會取得預期的成功,也無法完成文本的功能和達到翻譯的目的。因此,譯者應該致力于創作出令譯語讀者產生心理移情的譯文,在翻譯中應盡量滿足譯語受眾對信息的需求以及符合他們的思維習慣,使受眾建立起“認同感”〔6〕。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構建譯文使譯語讀者產生心理移情呢?不同語言文化中的文本類型有其獨特的體裁規約,比如漢語旅游文本往往充滿大段夸張的景物刻畫;而英語旅游文本通常對景物進行客觀真實的簡潔描寫。因此在旅游文本翻譯實踐中,譯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將兩種語言中旅游文本各自的體裁規約抽取出來,并盡量以譯語旅游文本的規約形式對譯文進行構建,以便展現譯語旅游文本的藝術特色,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譯語讀者,使他們產生心理移情。為了使譯者能夠準確地把握原作者和原作中所蘊含的情感體驗,譯者必須豐富和加強自身的文化底蘊、情感經歷、認知能力和寫作水平,以便能夠準確地捕捉到原作者的內心情感以及原文的意境,并運用流暢自如的語言在譯文中再現這種情感和意境,最終使譯者、原文、譯文、原作者之間的情感達到合一的境界??傊?,成功的譯作更依賴于譯者對原作者思想的移情,而絕非依靠語言和文化的趨同〔7〕。譯者的移情是指譯者與原作者心靈相通、情感相投,又與原作品思想吻合、審美一致〔8〕。為了使譯語讀者能夠對譯文產生移情,譯者可以將自身從原文獲得的情感體驗通過譯文傳遞給譯語讀者,使譯文充分再現原作者及譯者的真實情感,從而使譯語讀者能夠感同身受,最終產生心理移情。那么如何構建譯文才能使蘊含于原文中的情感和審美能夠得以再現便成為翻譯過程的關鍵環節。為使譯文能夠令譯語讀者產生相同的心理移情,譯者需要運用恰當的語言手段創造譯文,其前提就是要使譯文具備激發譯語讀者內心情感的因素,其中主要涉及譯文在譯語文化中所應具有的體裁風格,才能使譯語讀者產生情感共鳴。譯者只有將對原文的審美體驗在譯文中構建出來,即對譯文進行藝術再造,那么才能實現對譯語讀者的勸誘感召。以下將分別從旅游、廣告、動畫等三種文本來說明譯者應該如何對譯文進行審美再造,才能使譯文具備令譯語讀者產生移情的感召能力。
漢語旅游文本素來以優美的景物刻畫為顯著特征,當神采飛揚、靈動逼真的文字呈現在漢語讀者面前時,很少有人能夠把持住內心的沖動,陡然產生如身臨其境般的遐思之情。漢語旅游文本善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這與漢民族重視“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有很大關系;而西方的哲學觀強調“物我分開”,使英語旅游文本善于勾勒還原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因此,能夠打動英語讀者的旅游文本應該樸實、簡潔,任何冗余的修飾信息都會讓他們感到畫蛇添足,甚至會引起他們的困惑。譯者在進行旅游文本漢譯英時,應該將漢語極盡夸張的景物描寫轉變為英語簡單明了的客觀描述,將更有助于英語讀者建立起真實景象,也只有客觀樸實的譯文才能讓英語讀者心馳神往〔9〕。
例① 原文:這兒的峽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急水奔流,穿峽而過,兩岸樹木蔥籠,鮮花繁茂,碧草萋萋,活脫脫一幅生機盎然的天然風景畫。各種奇峰異嶺,令人感受各異,遐想萬千。
譯文:It is another gorge through which a rapid stream flows.Trees,flowers and grass,a picture of natural vitality,thrive on both banks.The weird peaks arouse disparate thoughts.
例①原文將自然景物刻畫得美輪美奐,勾勒出一幅妙不可言的詩意山水畫。如此生動的景物描寫深受漢語讀者的喜愛,使其不禁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美景畫卷,令漢語讀者皆心向往之。尤其原文中韻味十足的四字結構“樹木蔥籠”“鮮花繁茂”以及“碧草萋萋”,更加符合漢語讀者的語言和審美習慣,能夠使他們產生心理移情。而對于英語讀者而言,過度夸張的景物描寫會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因此,為了迎合英語讀者簡樸自然的審美偏好,譯文僅簡單地使用“trees”“flowers”和“grass”就將景物所展現出的蓬勃生氣和蔥郁繁茂描繪出來。譯文雖然措辭凝練簡單,卻能夠傳達出原文蘊含的神韻,使英語讀者領略到景色的美妙,并使其立刻產生心理移情。
例② 原文:西海群峰千姿百態,云霧飄渺,萬壑深淵,似有群仙游蕩,變幻莫測。
譯文:The Xihai Peaks are of various shapes with deep ravines in between,all shrouded in clouds that are always moving and changing,as if carrying immortals on their wonderings.〔10〕
例②是對黃山西海群峰的描寫,漢語原文各分句之間沒有明顯的語言標記表明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其中的“云霧飄渺,萬壑深淵,似有群仙游蕩,變幻莫測”為漢語讀者描繪出一幅靈動逼真、形象鮮明、動靜相宜、虛實相生的西海群峰圖。由于英語崇尚簡潔樸實,善用簡單句而不是復合句來傳達內容信息,所以通常將句子處理為分詞結構或者獨立主格充當狀語成分。因此,譯文擺脫了原文語言表層結構的束縛,把原文的五個分句合并于一個句子中,并分別處理為獨立主格和分詞結構,只用簡潔的句式就生動地再現了原文所描繪的景象。若譯文完全按照原文進行逐字鋪陳,那么整個譯文定將冗長復雜,不但令英語讀者感到不知所云,而且使其難以閱讀下去。
廣告文本以其簡潔生動的語言特點給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它借助鮮活生動的語言將產品的性能特征全部傳遞給讀者,并能夠有效地激發出讀者的購買欲望。由于廣告文本需要進行巧妙的構思與策劃,因此將漢語廣告文本的精髓用英語生動鮮明地傳達出來對譯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它考量的不僅是譯者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對文化的洞察能力,更是一種對情感的抒發能力,以及對讀者心理的掌控能力。一則廣告的宣傳必須要結合受眾的理解、感情以及承受能力,以起到共鳴的效果〔11〕,在漢英如此迥異的兩種語言形式之間進行翻譯轉換尤其如此。因為漢語注重對仗工整,講求韻律節奏,尤其善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段以突出事物的效果,似乎這樣才更加符合漢語讀者對美的追求,因此譯者需要在英語譯文中再現漢語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從而達到吸引英語讀者關注的目的,最終完成誘導英語讀者采取消費行動的文本功能。
例③ 原文:Light as a breeze,soft as a cloud.
譯文:輕飄飄如微風,軟綿綿如彩云。
漢語廣告喜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段來渲染產品的特點,尤其善用夸張和對偶句,旨在抓住讀者的心理;英語廣告則偏愛押韻,目的在于使其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將英語廣告漢譯時,譯者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利用精準的詞匯既能夠表現出產品的優良性能,又能夠體現出漢語廣告的美感,使漢語讀者產生移情心理,從而對廣告保持長時的記憶。例③是一則絲綢服裝廣告,原文中的“light”和“soft”押韻,符合英語廣告的特點。它們分別被漢譯為“輕飄飄”和“軟綿綿”,使漢語讀者聯想到產品所擁有的輕柔質地,以及絲滑般的觸覺,不禁會產生一種柔滑舒適之感?!拜p飄飄”與“軟綿綿”既押韻又對偶,符合漢語讀者的審美喜好,而且譯文運用了明喻手段,將產品具有的“輕柔”特質準確地再現出來,給漢語讀者留下了新穎別致的印象。
例④ 原文:不同的膚色,共同的選擇。
譯文:People's skin colors are different far and near,but their choice can be the same for Qingdao Beer.
例④原文是青島啤酒的漢語廣告詞,其中“不同的膚色,共同的選擇”體現的是漢語廣告善用對偶句的語言特點,對偶句的恰當運用無疑增強了漢語廣告詞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此處對偶句的使用意在強調青島啤酒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選擇,旨在說明青島啤酒的品質和口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是全世界人民的最佳選擇。對于英語讀者來說,善用押韻的英語廣告詞不僅讀起來流暢自如,而且還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十分符合他們的審美心理。因此,為了突出英語廣告詞押韻的特點,以便使青島啤酒廣告能夠被英語讀者更好地認可和接受,譯文增加了“far and near”和“for Qingdao Beer”兩個短語以保持押韻的特色,很好地實現了將青島啤酒進行國際推廣的宣傳目的,即不管膚色如何,不管距離遠近,青島啤酒始終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成功的動畫電影能夠通過精彩的對白、跌宕的情節、逼真的音效、生動的畫面等手段令觀眾充分感知人物角色的情感體驗和影片傳達的主題,那么譯者如何才能將源語受眾的情感體驗準確地傳遞給譯語受眾呢?譯者必須從譯語受眾的視角出發,采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還原這種情感體驗,從而引發譯語受眾的移情心理,使之與電影作品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動畫電影憑借輕松幽默的語言風格深受世界觀眾的喜愛。在動畫電影文本翻譯中,如何將原文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在譯文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是整個翻譯過程的關鍵。也就是說,譯文既應該讓譯語受眾深刻理解電影的情節內容,又應該讓他們體會到其中的詼諧幽默,并為之發出會心的一笑。
例⑤ 原文:It was the year in which the rain had not fallen.The wind was big and the basket was small.For days,I bounced along.A hungry little kitten with no milk,no mama and no litter box.
譯文:那是鬧旱災的一年,大風呼嘯,貓籃贏小,隨風顛簸,饑寒難消,沒有媽媽,沒有酒吧,沒有24小時奶喝的家。
例⑤引自美國動畫電影《穿靴子的貓》(Puss in Boots)中的精彩片段。在影片中,當Puss被問到他與Humpty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使得兩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如此糟糕時,Puss十分不情愿地回憶起他們之間的恩怨往事。當影片畫面切換到Puss曾經只是一只無家可歸、顛沛流浪的小貓時,為了配合Puss所表現出的孤獨無助,以及周圍那種蕭條凄涼的場景,原文僅簡單使用了“big”“small”“little”以及“no”“no”“no”等,就生動地刻畫出 Puss當時的艱難處境,使觀眾立刻對其產生出同情和憐愛。影片展現給觀眾的是Puss令人憐惜的可愛模樣,在多次特寫鏡頭和背景配音的烘托下,電影觀眾極易在腦海中刻畫出“一只獨自走在寒風中饑腸轆轆的流浪小貓”的生動形象,使他們立刻對Puss產生心理移情以及強烈的情感共鳴。為了表現Puss內心的孤獨和絕望,從而使觀眾對其產生移情,譯者利用了中國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春天里》將原文中的“with no milk,no mama and no litter box”巧妙地翻譯成“沒有媽媽,沒有酒吧,沒有24小時奶喝的家”,將那種漂泊在外、孤獨無助的失落感直接而有效地抒發出來。這一譯文利用了歌詞的對仗押韻,正好與原文遙相呼應,既簡單上口又讓人倍感親切,使觀眾在替Puss感到悲傷難過時,又能夠領會到譯文中所隱含的幽默。不論是傳統修辭學的“感情訴求”,還是新修辭學的“同一”,兩者都是為達到某種修辭目的,而修辭的目的是讓對方產生心理移情〔12〕。
移情動態地貫穿于整個翻譯過程的始終,只有譯者對原文產生的移情心理與源語讀者對原文產生的移情心理相同時,譯者才能夠將所獲得情感體驗在譯文中準確地構建出來,并旨在使譯語讀者也能夠產生與源語讀者以及與譯者相同的心理移情。然而,讀者心理移情的程度因為讀者自身的教育背景、文化修養、審美標準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即在能夠促使移情心理產生的相似背景下,移情的具體程度會表現出細微的差別。但大體上說,由于人類共同享有相似的價值觀和判斷標準,因此在判定讀者所產生的移情心理時應該遵循“求同存異”的原則??傊?,譯者應該針對不同類型文本的審美特征,采用適當的翻譯手段將文本的審美特點在譯文中傳達出來,并通過譯文獨特的藝術形式使其得以再現,最終激發出譯語讀者的移情心理,畢竟能夠使譯語讀者產生心理移情的譯文才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