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亮
二十世紀末,針對“誰是二十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語言學家”這個問題,學者們有一些分歧。有人認為是提出了“雙重分節”(double articulation)理論的安德烈·馬蒂內,因為他的著作在語言學界被引用最多;也有人認為是埃米爾·本維尼斯特,因為除了語言學領域,他的著述在其他學科領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譬如他的“歷史/話語”(histoire/discours)概念區分對文學研究影響甚巨,并且構成了敘事學的奠基性概念“故事/話語”的直接思想來源。這種爭議于2012年一錘定音:在本維尼斯特的遺作——1968—1969年在法蘭西學院所講授的《最后的課程》被整理發表之際,著名文學批評家茨維坦·托多洛夫在為該書所作的跋語《為學一生》中不僅確認本維尼斯特為“二十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語言學家”,更是把他杰出的學術貢獻領域從此前公認的波斯—伊朗學研究、印歐語研究和普通語言學重新明確為:比較語法和印歐語研究、思想史和觀念史研究以及普通語言學和符號學研究。
雖然為學一生,碩果累累,但這位偉大學者的晚年卻十分不幸。1969年底,他突患中風,并導致偏癱和失語癥,幾乎完全喪失工作能力。而這一年正是他學術極為活躍和學術成果高產的一年。在這一年里,他完成了兩篇陳述語言學的扛鼎之作:《陳述的形式配置》和《語言符號學》;他的歷史語言學巨著《印歐語體制機構詞匯》亦相繼問世;他擔任了新成立的國際符號學協會的第一任主席;從當年二月起,他已經開始在法蘭西學院講授其對文字問題的思考……面對多項學術“在建工程”以及構思中的研究計劃,無法想象這位思維活躍、創造力旺盛的學者怎樣經歷著疾病帶來的痛苦和被迫放棄一項項計劃的無奈,也無法想象一位可能了解上百種語言與文字的語言學大師,在拒絕了失語癥治療方案后是怎樣在沉默中度過了人生的最后七年。
為紀念本維尼斯特逝世40周年暨《普通語言學問題》第一卷出版50周年,2016年秋季在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召開了國際學術研討會(參見高冀“《普通語言學問題》五十年:2016年本維尼斯特紀念研討會綜述”,《外國美學》第26輯,2016年第2期);眾多知名學者和本維尼斯特弟子學生撰寫的《圍繞本維尼斯特》紀念文集也同時出版。
在諸多紀念文字與學術論述中,法國著名符號學家、語言學家、精神分析學家朱莉婭·克里斯蒂娃此篇演講稿最負盛名。克里斯蒂娃結合自己與本維尼斯特的親近交往以及對本氏兩部新發表遺著的閱讀體驗,深度發掘了本氏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貢獻,探討了本氏的語言學遺產為后世開辟的學術前景,同時也提供了有關晚年本維尼斯特生活與精神狀態的重要信息。這是一篇兼具見證性和學術性的非常值得介紹的好文,同時亦為國外本維尼斯特研究發展方向的直接反映以及克里斯蒂娃本人的最新學術思考。
作為埃米爾·本維尼斯特及讓-克洛德·高概一脈法國語言學符號學的中國傳人,我們希望借助《當代修辭學》這個學術平臺,通過克里斯蒂娃演講稿的譯介以及龔兆華即將在北京大學答辯的、中國首部專門研究本維尼斯特學術思想的博士論文《埃米爾·本維尼斯特陳述理論研究》,虔誠地表達對前輩大師的深切緬懷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