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摘要:隨著新課改深入發展,德育教育問題受到教育界廣泛關注,如何科學開展德育教育活動,滿足新時期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切實需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為教師需要思考與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與城市地區學生相比,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關愛,處于“野蠻生長”狀態,有些思想覺悟低,心理生熟度不夠的學生,則容易被消極思想、不良價值觀、錯誤理念影響,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本文通過探析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問題,以期提高小學品德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問題
當前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邊界日益模糊,課堂教學綜合性較強,使學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掌握更多終身受用的知識及技能,其中學生的思想品德作為其人生迷途中的指南針,勇攀人生高峰的臺階,徜徉人生之海的燈塔,一旦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離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軌跡,背離道德及法律體系,將使學生陷入成長的泥沼,無法有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基于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師需從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問題著手,以此為由優化品德教學體系,提高小學德育教育質量。
一、探析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問題
1.理論講解比重大。在當前農村小學品德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在有限教學時間內向學生講述更多做人的道理,追加道德理論講解比重,這雖能確保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時間,但農村留守兒童很可能無法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影響學生思想品德知識學習成效,使品德教學出現“教育性有余、實效性不足”消極現象,例如教師在進行“我在學習中長大”教學時,率先向學生介紹白求恩、焦裕祿、雷鋒等為人民作出貢獻的人物及其事跡,而后又向學生講述班級中的好人好事,最后針對當今社會道德理念、法律體系及校規班規進行講解,皆在引導學生約束自身言行向榜樣學習,然而榜樣是誰、如何學、怎樣做等問題教師卻沒有說明,使農村留守兒童無法有效融入德育教育體系中,徒增學生學習壓力,影響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成效。
2.教學方法滯后。有些農村小學品德教師仍沿用填鴨式、灌輸式等機械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滯后,品德知識缺乏感染力,使學生無法將知識化為己用,阻滯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這就需要農村小學教師立足新課改背景,從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教育實況出發,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以新型育人手段為橋梁,走進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用品德知識“修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靈,助其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及人生觀,落實小學品德教育目標。
3.品德教育體系不完善。相較于城市地區學生,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較為復雜,農村小學品德教育任務無法單憑教師一己之力完成,為此教師應持續優化品德教育體系,攻克品德教育阻力,使留守兒童可以學習到更多終身受用的品德知識[1]。
二、探析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要點
1.從實際出發。小學品德教師應立足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特殊的成長環境,從品德教學實況出發,合理研究教學對策,例如教師在進行“我的角色與責任”教學時,可以先給學生5min自由討論,有些農村留守兒童對當前其所要承擔的責任極為不滿,認為種地、洗衣、做飯都應該是大人的事情,不應該自己來做,教師在肯定學生討論、分析學習行為基礎上,需引導學生思考父母、祖父母(長輩)、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全家人奮斗的目標是什么,使留守兒童得以明晰日常勞作不等于不公平,更不等于不幸福,相比長輩年邁還要照顧孩子,家長背井離鄉在外討生活,留守兒童的生活壓力要小的多,需要承擔的責任也要小的多,繼而通過探討、思考,使留守兒童得以明晰自身的角色及應該承擔的責任,端正其生活觀念,對待生活境遇少抱怨、多感恩,積聚更多正能量,助力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2.從留守兒童角度出發。小學品德教育若想具有交互性,可以在學生心中產生積極影響,需具有一定普適性、針對性、生本性,品德教育符合學生心理狀態,可以激起學生心中的共鳴,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質量。例如,教師在進行“生活不能沒有他們”教學時,可以“我的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為主題進行調查實踐,從留守兒童角度出發開展品德教學實踐活動,使留守兒童能由衷的對這些人說一句“謝謝”,并懷揣感恩之心對待生活,提升留守兒童道德素養。
3.從教材出發。小學品德教材是教師開展品德教學活動的基礎,為此教師應深度分析教材內容與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的內在關聯,挖掘教材內涵,提高品德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進行“伸出愛的手”教學時,可以“愛的小分隊”為主題,組織留守兒童開展互相關愛活動,根據農村留守兒童分布情況,將住的較近的學生化為一組,組內成員需在學習與生活中互相幫助給彼此溫暖,讓愛的火種照亮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彌補其親情的缺失,并形成團結互助品格,落實小學品德教育目標[2]。
三、探析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策略
1.樹立德育教育意識,調整理論知識比重。小學品德教師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生活態度、成長習慣、情感理念為出發點,樹立德育教育意識,根據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環境、心理狀態,從實際出發科學設計德育教育方案,在“理論+實踐”教學方法加持下,確保小學品德教育理論知識豐富、實踐活動高效,使農村留守兒童得以理解品德知識,并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例如教師在進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從長輩、鄰居、圖書館等渠道,搜集有關本地區風土人情的資料,有些少數民族農村地區還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借此機會留守兒童可對其有深入且全面的了解,繼而形成濃濃的鄉情,產生熱愛家鄉、回報家鄉、保護并習承家鄉傳統文化等情感,在完成小學農村品德教育任務同時,可有效培育留守兒童德育素養[3]。
2.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是推動教育事業穩健發展內在動力,為此農村小學品德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拓展留守兒童德育素養培育途徑,例如教師在進行“請你相信我”教學時,可以“社會呼喚誠信”為主題,組織留守兒童開展演講比賽活動,許多學生選擇將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真人真事及所學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演講,加深農村留守兒童對品德教育內容的理解,將誠信的種子深植留守兒童內心,實現小學品德教育目標。
3.完善小學品德教學體系。首先教師應設定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評價標準,從教學內容感染力、教學模式科學性、教育任務完成度等多角度出發,系統分析小學品德教育綜合成效,其次教師需根據教評結果,優化配置教育資源,調整品德教育模式,削減品德教育阻力,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更多品德知識奠定基礎,最后教師應建立健全教學能力自主提升體系,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身心成長實況,深入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環境,明晰其性格特點、行為習慣形成內因,并建立“家校互動”德育教育體系,從家長處了解農村留守兒童,持續優化品德教育方略,同時將留守兒童心理波動情況轉述給父母,引導父母多關心孩子,給予孩子正確的成長指導,削減教師小學品德教育阻力,使留守兒童、家長、教師得以攜手創設高效小學農村品德教育體系。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有效提高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品德教育質量,教師需樹立德育教育意識,調整理論知識比重,將德育教育“觸角”滲入農村留守兒童日常生活成長環境中,汲取品德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完善小學品德教學體系,從實際出發,以教材為依托,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德育素養培育情況,繼而在落實小學農村品德教育目標同時,達到引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麗萍.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探析——從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模式出發[J].法制與社會,2018(27):203-204.
[2] 彭如蘭.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教育[J].發現,2018(6):94.
[3] 孫鳳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教育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