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維良
(核工業416醫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51)
難治性大咯血是內科常見的一種急重癥。由于此病患者的病情較為危急,對其進行救治的及時性、有效性直接關系到其生命安全。難治性大咯血患者因出血部位較為廣泛,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效果較差[1]。近年來,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經股動脈插管的支氣管動脈栓塞術在治療難治性大咯血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探究用經股動脈插管的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難治性大咯血的臨床效果,筆者對核工業416醫院收治的58例難治性大咯血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研究的對象為核工業416醫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期間收治的58例難治性大咯血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難治性大咯血的診斷標準,其本人及其家屬均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中有男性31例,女性27例;其年齡在18歲至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9±3.26)歲。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58例患者分為試驗組(15例)和對照組(43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方法是:1)使用止血敏、止血芳酸及立止血對患者進行止血治療。2)對患者進行補液及輸血治療。在此基礎上,為試驗組患者采用經股動脈插管的支氣管動脈栓塞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在術前,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確認其是否具有進行支氣管動脈栓塞術的指征,并對其進行腹股溝區備皮。在患者進入介入治療室后,對其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和局部麻醉。在SIEMENS Artis zee III ceiling懸吊式平板探測器及血管造影系統的引導下,采用Seldinger穿刺法對患者的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將5F Cobra血管鞘置入其右側股動脈,并沿導絲將導管插入至支氣管動脈。觀察支氣管動脈的出血情況,然后將微導管置入靶血管。將PVA高分子顆粒、明膠海綿顆粒、栓塞微球、彈簧圈等栓塞材料注入靶血管。在確認栓塞效果理想后,再次觀察支氣管動脈的出血情況。為患者拔管后用棉條對其穿刺點進行加壓包扎,并囑咐其平臥 24 h。
參照《臨床醫藥實踐》中關于難治性大咯血的療效評價標準,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治療后,患者支氣管動脈出血的情況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支氣管動脈出血的情況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支氣管動脈出血的情況未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對本文中的數據均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對照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者有24例,為有效者有10例,為無效者有9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9.07%。試驗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者有13例,為有效者有2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100.00%。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對照組患者中治療1 d后止血成功的患者有7例,治療2 d~3周后止血成功的患者有26例,治療3周后未能完全止血的患者有10例,其止血的成功率為76.74%。試驗組患者中術后1 d內止血成功的患者有12例,術后3周內止血成功的患者有2例,術后3周內未能完全止血的患者有1例,其止血的成功率為93.33%。試驗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難治性大咯血是內科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此病患者因出血部位較為廣泛,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效果較差。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是臨床上治療難治性大咯血的常用術式[2]。近年來,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經股動脈插管的支氣管動脈栓塞術在治療難治性大咯血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研究指出,用經股動脈插管的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難治性大咯血的效果確切,能夠降低患者術后支氣管動脈再次出血的發生率,且安全性較高[3]。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9.07%)。試驗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93.33%)高于對照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76.74%)。需要注意的是,在用經股動脈插管的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難治性大咯血前,施術者需要準備好負壓吸引設備和吸氧設備,以防止患者發生術中窒息[4]。
綜上所述,用經股動脈插管的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難治性大咯血的臨床效果顯著,可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