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進行脊椎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脊椎疾病的常用方法,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脊椎的功能[1]。但有研究指出,接受脊椎手術的患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常會發生切口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術后并發癥,從而可嚴重影響其預后[2]。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接受脊椎手術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對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需進行脊椎手術的患者。根據入院時間的先后將其分為研究組(43例)和比較組(43例)。研究組43例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21例;其年齡在25歲至72歲之間,平均年齡(39.4±4.5)歲。比較組43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19例;其年齡在25歲至70歲之間,平均年齡(39.9±4.2)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脊椎手術。在手術期間,對比較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術前協助患者做好各項手術準備,包括協助其進行血常規檢查等術前檢查、為其建立靜脈通道、對其進行手術備皮、告知其術前需要注意的事項等。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術后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異常癥狀。一旦發現其出現異常癥狀,應立即告知醫生,并協助醫生對其進行對癥處理。對研究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護理方法主要包括:1)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向其講解實施脊椎手術的方法和手術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定期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通過向其介紹以往治療成功的病例等方式引導其建立對治療的信心。及時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以消除其心中的疑慮,使其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護工作。2)護理人員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疼痛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并分析其疼痛癥狀產生的原因。
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以轉移其注意力,緩解其疼痛的癥狀。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鎮痛藥對患者進行治療。3)在術后第1 d,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完成平臥位直腿抬高訓練。在術后第4 d,指導患者采用5點支撐法和3點支撐法鍛煉腰肌和背肌。定期評估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效果,根據其康復進程為其調整訓練的強度。4)在術后,護理人員定時為患者更換切口處的敷料。在為其更換敷料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及時為患者清理呼吸道內的分泌物,以防止其發生呼吸道感染。5)在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后,護理人員指導其定時活動下肢。在其下肢功能恢復正常后,指導其進行下肢抬高訓練及踝泵訓練,以促進其下肢的血液循環。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下肢發紺、腫脹等癥狀,以防止其發生下肢靜脈血栓。6)護理人員注意保持患者床鋪的清潔,在其骨隆突處墊置水凝膠墊,并定時在其手部、足部及背部涂抹凡士林。將患者病房內的濕度控制在適宜的范圍內,以免導致其皮膚潮濕或過度干燥。定時對患者身體受壓部位的皮膚進行按摩。要求患者家屬每天定時協助患者更換體位,以防止其發生壓瘡[3]。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統計軟件SPSS 18.0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術后,研究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占4.65%)發生切口感染,有2例患者(占4.65%)發生壓瘡,有1例患者(占2.33%)發生下肢靜脈血栓,有2例患者(占4.65%)發生呼吸道感染;比較組患者中有6例患者(占13.95%)發生切口感染,有5例患者(占11.63%)發生壓瘡,有4例患者(占9.30%)發生下肢靜脈血栓,有5例患者(占11.63%)發生呼吸道感染。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16.3%)低于比較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46.5%),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
臨床研究發現,接受脊椎手術的患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常會發生切口感染、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等術后并發癥,從而可嚴重影響其預后[4]。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對接受脊椎手術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能夠顯著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5]。為了進一步研究對接受脊椎手術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對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筆者對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脊椎手術的86例患者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16.3%)低于比較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46.5%)。
綜上所述,對接受脊椎手術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能夠有效地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