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彥,劉竹云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煙臺市中醫醫院,山東 煙臺 264000;2煙臺市中醫醫院兒科,山東 煙臺 264000)
腺樣體又被稱為咽扁桃體,位于鼻咽頂壁和后壁的交界處、兩側咽隱窩之間,相當于蝶骨體和枕骨底部的位置。腺樣體肥大患兒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鼻塞、打鼾、張口呼吸、呼吸暫停等,其病情若遷延不愈可導致其發生中耳炎、鼻炎和鼻竇炎等并發癥[1]。此病患兒若發生急性感染其臨床癥狀可明顯加重,若長期張口呼吸可出現頜骨變長、鄂骨高拱、上切牙突出、唇厚等“腺樣體面容”。此病可對小兒的神經、心理發育產生嚴重的影響[2]。西醫在治療此病時主要采用手術療法。對腺樣體肥大患兒進行手術治療雖可取得顯著的效果,但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術后并發癥[3]。劉竹云教授是山東省名中醫、山東省中醫臨床優秀人才。他從事兒科臨床工作30余年,善用經方治療小兒疑難雜病,尤其在治療小兒腺樣體肥大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現將劉竹云治療小兒腺樣體肥大的經驗總結報告如下。
小兒的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肺脾二臟不足,在感受外邪時可因臟腑功能紊亂、肺氣失宣、脾運失調而導致津液輸布失常。“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若痰濕內生,郁結成核,痰核聚于鼻咽,即可導致腺樣體肥大。劉竹云認為,感受外邪是導致小兒腺樣體肥大的誘因。小兒的肺氣不充,脾胃虛弱才是導致此病的根本因素。在治療小兒腺樣體肥大時,應采取先祛邪、再固本的原則。
例1:患兒鄒某某,女,5歲。2017年5月23日該患兒初診的情況是:患兒出現了鼻塞流涕、打鼾、張口呼吸、流黏黃涕等癥狀已經一月余。對該患兒進行鼻咽側位片檢查,顯示其腺樣體增生(厚約16 mm)。該患兒曾服用“蒼耳子滴丸”,外用“內舒拿”洗鼻進行治療,但療效欠佳。該患兒舌質紅,苔黃厚,脈浮數,其病情的中醫辨證為風熱上擾證,治則為清熱解表、消腫散結。于是用銀翹散加減對其進行治療,處方為:金銀花10 g、連翹6 g、淡竹葉6 g、桔梗6 g、蘆根20 g、淡豆豉67 g、牛蒡子12 g、生甘草6 g、夏枯草15 g、蒼耳子4 g、辛夷6 g、皂角刺6 g、白芷12 g、蟬蛻6 g、荔枝核6 g。水煎服,1劑/日,共用藥7劑。2017年6月1日該患兒二診的情況是:該患兒鼻塞的癥狀明顯減輕,稍有張口呼吸,無打鼾,仍有流涕的癥狀。讓該患兒繼續使用上述處方(在方中加入藿香15 g、石菖蒲20 g)進行治療,水煎服,1劑/日,共用藥7劑。2017年6月9日該患兒三診的情況是:該患兒夜間偶有鼻塞,無打鼾,無張口呼吸,其納眠可,二便調。
此患兒的病因為外感風熱之邪。肺開竅于鼻,咽為肺之門戶。外邪侵襲人體,首先犯于鼻咽,繼而傷肺。風熱之邪,侵犯肺衛,上攻咽喉,清竅不利;熱邪客肺,肺氣失宣,肺經蘊熱,熱蒸肺絡,灼津傷液成痰,凝結聚于鼻咽,形成痰核。痰核上擾鼻咽,阻遏氣機,痰濁阻滯脈絡,壅遏氣血,氣血不暢,漸至成瘀。痰瘀互結,上郁鼻咽,腫實難消,導致腺樣體增生肥大。對此患兒進行治療時采取清熱解表之法。銀翹散為辛涼解表的代表方劑。在此方中,金銀花、連翹、淡豆豉可疏散解表、清熱解毒,薄荷、牛蒡子、桔梗可宣肺利咽,夏枯草、皂角刺、白芷可散結消腫,蒼耳子、辛夷可宣通鼻竅,蟬蛻可清熱利咽,荔枝核可行氣散結,藿香、石菖蒲可和中化濕。
例2:患兒劉某某,男,6歲。2017年10月19日該患兒初診的情況是:在就診時該患兒出現鼻塞、流清涕、打鼾、張口呼吸(仰臥時尤甚,夜間時有憋醒)的癥狀已經2月余。進行鼻鏡檢查的結果,其腺樣體肥大,體積約占后鼻孔的3/4。該患兒曾口服“香菊顆粒”、“通竅鼻炎顆粒”、外用“生理海水”洗鼻進行治療,但療效欠佳。該患兒平素時有磨牙、口臭等癥狀,其納眠一般,大便干(2日一行),其舌質紅,苔白厚,脈浮。其病情的中醫辨證為外寒內飲證,使用小青龍湯加味對其進行治療,處方是:蜜麻黃6 g、桂枝6 g、白芍9 g、細辛3 g、生姜6 g、姜半夏6 g、五味子6 g、炙甘草6 g、黃芩15 g、蒼耳子4 g、辛夷6 g、蟬蛻6 g、夏枯草15 g、荔枝核6 g、蒲公英20 g、皂角刺6 g,水煎服(用蔥白作引),1劑/日,共用藥7劑。2017年10月26日該患兒二診的情況是:其鼻塞減輕,夜間呼吸稍促,流涕增多,無打鼾,無張口呼吸,納一般,眠尚可,二便調。讓該患兒繼續使用上述處方(在方中加入砂仁6 g、石菖蒲20 g)進行治療,水煎服(用蔥白作引),1劑/日,共用藥7劑。2017年11月2日其3診的情況是:其稍有鼻塞,偶有流涕,無打鼾,無張口呼吸。讓該患兒繼續使用上述處方(在方中加入白芷12 g、牡丹皮6 g、炒梔子6 g)進行治療,水煎服(用蔥白作引),1劑/日,共用藥7劑。2017年11月9日該患兒4診的情況是:其無鼻塞、夜間打鼾、張口呼吸的癥狀,其納眠可,二便調。
此患兒平素飲食不節,脾胃運化不利,津液停聚而生水濕痰飲,在外感寒邪時引動內飲,繼而發生腺樣體肥大。在對此患兒進行治療時應采取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的原則。小青龍湯為溫肺化飲的首選方劑。在此方中,蜜麻黃、桂枝可解表散寒,生姜、細辛、姜半夏可溫肺化飲、燥濕祛痰,五味子、白芍可斂肺,蒲公英、夏枯草、皂角刺、荔枝核可散結消腫,蒼耳子、辛夷可宣通鼻竅,蟬蛻可利咽開音,砂仁、石菖蒲可溫脾化濕。小兒臟氣清靈,易熱易寒,因此將小青龍湯原方中的干姜改為生姜,以避免辛溫太過。
劉教授認為,在治療小兒腺樣體肥大時,重在明辨病因、辨證施治。此病患兒在發生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時其鼻塞等癥狀可明顯加重。因此,在對此病患兒進行用藥治療時,應囑患兒的家長注重調整其生活習慣,積極預防感冒,并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在對腺樣體肥大患兒進行辨證分型施治且調整其生活飲食習慣后,當可獲得良效,并能防止其病情復發,保障其生長發育與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