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獻
(資陽市人民醫院,四川 資陽 641300)
霉菌性鼻竇炎是一種非變態性鼻竇炎。該病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有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空氣質量的下降,霉菌性鼻竇炎的發病率逐年升高[1]。該病患者可出現鼻塞、流涕、牙痛、頭面部疼痛、鼻腔分泌物增多及嗅覺減退等癥狀。該病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近年來,臨床上對該病患者進行鼻內窺鏡手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探討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霉菌性鼻竇炎的效果,筆者對近年來資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37例霉菌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期間資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37例霉菌性鼻竇炎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霉菌性鼻竇炎的診斷標準,且均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中,排除不具有進行手術治療指征的患者,排除病歷資料缺失的患者。在這37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5例(占40.54%),女性患者22例(占59.46%);其年齡為29~53歲,平均年齡為(38.59±11.37)歲;其病程為1~9個月,平均病程為(3.54±1.21)個月;其中,有首次發病的患者19例(占51.25%),有病情復發的患者18例(占48.65%);有雙側鼻腔發病的患者3例(占8.11%),有單側鼻腔發病的患者34例(占91.89%);存在鼻塞癥狀的患者有22例(占59.50%),存在流涕癥狀的患者有31例(占83.78%),存在牙痛癥狀的患者有14例(占37.84%),存在頭面部疼痛癥狀的患者有21例(占56.76%),存在鼻腔分泌物增多癥狀的患者有12例(占32.43%),存在嗅覺減退癥狀的患者有8例(占21.62%)。
對這37例患者均進行鼻內窺鏡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常規的消毒和鋪巾,用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與腎上腺素對其進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將鼻內窺鏡置入患者的鼻腔內,對其鼻腔內的病變情況進行探查。對于上頜竇發生病變的患者,在鼻內窺鏡的輔助下,徹底清除其發生病變的鉤突,咬開篩泡,擴大上頜竇(使上頜竇的開口向上、向后擴大),將其鼻腔內的息肉和增生物徹底清除。之后在患者的竇腔內插入吸引管,吸除其竇腔內的膿性分泌物、霉菌塊及干酪樣的壞死物。用雙氧水和生理鹽水對患者的竇腔進行沖洗,確保其竇腔內無異物。對于蝶竇發生病變的患者,先將其患側鼻甲的后端切除,之后在其蝶竇處做一個開口(開口要向上、向后擴大),徹底清除其蝶竇腔內的分泌物和壞死物。在此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暴露其鼻腔內的骨質,并加強對其鼻腔、鼻粘膜、鼻內神經和動脈進行保護,減少其手術創傷。若患者鼻腔的解剖結構存在異常,伴有通氣困難和引流困難的情況,應對其進行鼻腔矯正手術,矯正其鼻腔的解剖結構,恢復其鼻腔正常的通氣功能。術后,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預防感染治療,同時指導其在手術后的1周內每天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
觀察并記錄這37例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切口愈合的情況及其臨床癥狀(包括鼻塞、流涕、牙痛、頭面部疼痛、鼻腔分泌物增多、嗅覺減退等)緩解的情況。術后,對這37例患者進行半年的隨訪,觀察其鼻腔粘膜的恢復情況及其病情的復發情況。
術后,這37例患者均未出現并發癥,其手術切口均為Ⅰ期愈合,其鼻塞、流涕、牙痛、頭面部疼痛、鼻腔分泌物增多及嗅覺減退等癥狀均徹底消失。術后對這37例患者進行半年的隨訪顯示,其鼻腔粘膜完全上皮化,且其病情均未復發。
霉菌性鼻竇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主要是由霉菌感染所致[2]。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鼻塞、流涕、牙痛、頭面部疼痛、鼻腔分泌物增多及嗅覺減退等[3]。對該病患者進行鼻內窺鏡檢查,可見其鼻腔內存在豆腐渣樣的分泌物,其中鼻道內存在鼻息肉和膿液。對該病患者進行CT檢查,可見其上頜竇腔內存在不均勻的軟組織密度影,其竇腔內存在斑點狀或條索狀的鈣化影。霉菌性鼻竇炎患者的病變部位較為特殊,采用口服抗生素的方法進行治療難以達到理想的療效。目前,臨床上對該病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對該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清除其鼻腔內的病變組織,恢復其鼻腔正常的通氣功能,改善其鼻腔內的微環境,抑制霉菌生長,預防病情復發[4]。臨床研究表明,對霉菌性鼻竇炎患者進行鼻內窺鏡手術,能徹底清除其鼻腔內的病變組織,擴大其竇口,從而可有效地恢復其鼻腔正常的通氣功能。另外,采用此術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對其鼻腔粘膜的損傷較小,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其鼻腔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注意的是,進行鼻內窺鏡手術的手術路徑較多,可經患者的中鼻道、下鼻道、上頜竇前壁等不同的路徑進行手術操作[5]。在實際的手術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病變部位及病變類型的不同選擇最佳的路徑進行手術操作。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霉菌性鼻竇炎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且其術后的并發癥較少,手術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