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春節是以除夕夜的鞭炮開始,以元宵節的彩燈收尾的。一個震天動地的聲響,一個絢麗奪目的光彩,體現著中國人獨特的想象力。既是春節之尾,春節特有的濃烈情感,便仍在燈節里蕩漾,這漫天的絢烊,甚李有點最后的狂歡之意。
元宵節,中國的情人節
千百年來,山河換了顏色,新桃替了舊符,而中國人的節日習俗卻依舊未變,春節除舊迎新,清明節祭祖踏青,中秋節賞月食餅,重陽節登高采菊,當然還有正月十五元宵夜的團圓與甜蜜。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宵節是唯一的浪漫節日,也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的,只有到了元宵夜,才被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元宵燈會給未婚男女提供了邂逅的機遇。“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熱鬧當中尋找那個一見傾心的人,將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元宵之夜。因此,元宵節才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從何而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時稱夜為“宵”,故名“元宵”。由于正月十五日夜、七月十五日夜、十月十五日夜分別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并稱“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故而元宵節又名“上元節”。
元宵節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節日,古老到民俗專家都考證不出其具體的來歷,倒是有一大堆眾說紛紜的民間傳說。
相傳,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人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他們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劉囊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鏟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將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正月十五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從此,正月十五這天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到了東漢明帝的時候,漢明帝篤信佛教,而佛教又有點燈敬佛的做法,所以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每到元宵節,漢明帝親自到寺院掌燈,以示禮佛。這種做法傳到民間,百姓們也紛紛效仿,元宵節夜晚在家門口掛上一盞盞彩燈,慢慢地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美妙而夢幻的節日。
元宵節古人也瘋狂
元宵節名人錄
漢文帝: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的人。
漢明帝:下令點燈敬佛,百姓掛燈,是賞花燈的創始人。
漢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導者。
東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節里最浪漫的人。
楊素:破鏡終重圓,成人之美的人。
辛棄疾:眾里尋他千百度,元宵節里最癡情的人。
田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人。
朱元璋:狂殺一條街,元宵節里最兇殘的皇帝。
賈似道:第一個制作燈聯的人。
袁世凱:因為“元宵”與“袁消”諧音,袁世凱就不準說元宵,只能叫湯圓。
元宵節,你怎樣過?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雖然身在二十一世紀,但論會玩兒,我們還是被古人甩好幾條街,人家古人過元宵節,可是有法定節假日的。
Level 1
節日確立之初的漢朝,小休一天。
Level 2
到了唐朝,休三天。
根據明朝劉侗與于突正的《帝京景物略》的梳理記載,唐玄宗時燈節乃從十四日起至十六日,連續三天。長安城燈火璀璨,摩肩接踵。
Level 3
宋朝,休五天亦或六天。
宋太祖時把元宵節追加到十七、十八兩日,成“五夜燈”,南宋理宗時又添上十三日為“預放元宵”,張燈之期連達六夜。當夜市遇上五天假期的元宵節,寶馬雕車香滿路,花燈遍布,晝夜不息。
Level 4
明朝,休十天。
到了明朝,元宵節更是延長為前所未有的“十夜燈”,夜市三更剛關門,五更又開張。
那么問題又來了,古人放假了都干什么?
元宵節=偷菜節
古時偷菜節有“放偷”的習俗。遼金時期是嚴禁偷盜的,一經查獲,依法論罪,按所偷東西的價值實行數倍賠償。但當時的元宵節卻被稱為“放偷節”,這天人們可以肆無忌憚地進行偷竊,官府不禁止,也不逮捕。南北朝的契丹族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連續三天“放偷”,女真族則于正月十六日夜進行互相偷竊。據記載,一遇元宵佳節,“不論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飯后即出,到處洶洶,勢同掠奪,各園主稍為疏防,即被一掃而空。”現今貴州的黃平一帶還保留了“偷菜節”的習俗。
除了偷菜,古人還偷別的東西,比如偷燈。《歲時廣記》引《本草》稱,宋人認為正月十五日的燈盞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婦共同去別人家把燈偷來,放置床下,當月可懷孕。古時元宵節的晚上,每家門前都燃一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蘿卜刻成的燈,有女子婚后三年不育的,元宵節就上街去偷燈吃,一般偷劉姓和戴姓的,“劉”音“留”與“戴”音“帶”,取其諧音,意為“留住孩子”“帶上孩子”,雖是迷信的說法,但也喜慶。
所以說,古人們在元宵節不僅玩得不亦樂乎,還“偷”得不亦樂乎呢。其實,古人偷菜、偷燈不過是小兒科,更有甚者,是偷人。明朝崇禎八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書,在提及金元時期元夕“放偷節”情形時,說到“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雖竊至妻女不加罪”。
元宵節=狂歡節
元宵節,高潮在夜晚。“明月逐人來”,天上的月亮大而圓,“火樹銀花不夜天”便是古人創造的人為“明月”。歌伎、舞伎們都濃妝艷抹,招搖過市,“游伎皆秩李,行歌盡落梅”。路上游人如織,摩肩接踵,他們目不斜視,側耳傾聽歌伎們唱著歌謠。聽說,在巴西的狂歡節上,最引人注目的也是那些妙曼身姿、勁歌勁舞的花車女郎。看來,古今中外人類的狂歡,路數也都差不多。
官府也順應民意,放松法度,給大家一個輕松的“發泄”通道。要知道,直到唐朝,城市里到了夜晚都是要“宵禁”的,不準隨便出門,街上有專門的衛士巡邏。而正月十五的夜晚呢,“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州橋上的鐵鎖大開,大家自由通行。
古人道,“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詩中描述的狂歡景象正是元宵之夜的盛況。另有唐朝詩人有云,“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家家戶戶走出家門,歌舞樂聲直沖云霄。而“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把元宵月夜,華燈如晝的情景刻畫得淋漓盡致。
元宵節=花燈節
《京都風物志》中,曾經有過對元宵節花燈的記載一“其燈有大小、高矮、長短、方圓等式,有紗紙、琉璃、羊角、西洋之別,其繪人物,則列國、三國、西游、風神、水滸、志異等圖,花卉則蘭菊、玫瑰、萱、竹、牡丹,禽獸則鸞風、龍、虎以至馬牛貓犬與魚蝦蟲蟻等圖,無不顏色鮮美,妙態純真,品目殊多。”
花燈里最精妙的一種叫做走馬燈,燈內點上蠟燭,燃燒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燈籠輪軸轉動。輪軸上鑲著繪有各色圖案的剪紙,燭光將圖案的影子投射在屏上,圖像便不斷轉動。古人崇尚英雄,因此在燈籠各個面上繪制成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這樣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騎著馬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
元宵燈火照千年。小小一盞走馬燈,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靈氣與智慧匯成,也是中國文化薪火相傳的見證。古代的元宵節,是走馬燈里的燭影搖曳;而現代的元宵節,是霓虹燈下的七彩流光。
元宵節=情人節
元宵節的熱鬧之中,也不乏絲絲縷縷的浪漫氣息。宋朝的大文學家歐陽修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詞作《生查子》,描述了一個既浪漫又悲傷的元宵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兩個不同的元夜,兩種不同的心情,這是古人的元宵節。
在中國古代,女子難得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夜,才可以出來夜游觀燈。可以說,元宵節為古代女子創造了一個幽會情郎或結交才俊的機會。披著賞燈外衣的“聯誼大會”盛產愛情,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太平公主的故事。良宵美景,龍燈花鼓,莫負時光,這便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而西方的情人節是二月十四日,玫瑰、愛心、巧克力,西方人有自己表達愛意的方式。隔著大洲與大洋,兩個情人節,從歷法來算,相隔卻并不遙遠。
我們的祖先將元宵節的這些故事搬上戲劇舞臺,愛情的主題便永遠不會褪色。《荔鏡記》里陳三和五娘在元宵節賞花燈時一見鐘情,《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節訂情,陳朝的樂昌公主與丈夫徐德言在元宵節破鏡重……故事流傳了千年,元宵的花燈早已變了樣兒,而屬于元宵節獨有的浪漫,卻沒有過時。
元宵風俗
走百病
“都城燈市由來盛,大家小家共節令。諸姨新婦及小姑,相約梳妝走百病。”自元朝起,元宵節開始出現“走百病”的風俗,明清時則在正月十六日傍晚“走百病”。走百病又叫散百病、游百病、遣百病、除百病等,一般是登高走橋,赴廟行香。參加者在一些地區是男婦結伴,也有相當多的地區是女人甚至病婦進行的,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去除疾病。
放煙火
明朝進一步豐富了元宵的活動,放煙火就成了元宵節的又一重要景觀。據《瓊臺志》所載:“官衙燒火樹銀花,巧藏故事、生禽,炮仗聲震不絕。鄉落男婦二三十里者入城聚觀,名曰放煙火。”充分還原了當時古人燃放煙花過元宵的熱鬧場面,古時煙火的種類豐富多樣,江蘇高郵的煙花爆竹尤為出名。
祈蠶日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正月十五還是中國古代的祈蠶日,人們常做膏粥祭蠶神以宜蠶。
祭廁神
正月十五日祈蠶風俗中,還有卜紫姑的活動。相傳紫姑神曾是妾,為正妻所嫉恨,經常讓她做穢事,紫姑在正月十五日氣憤而死,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做成紫姑的形象,在廁所或豬欄邊迎接她,以祈紫姑神顯靈占眾事,卜未來蠶桑。
游花燈
《東京夢華錄》曾記載,宋朝皇宮內的燈山,上面有采繒結成的文殊菩薩跨獅、普賢菩薩騎白象等裝飾。無論皇室還是平民,皆愛元宵節的游街賞燈,各地花燈大相徑庭,如蘇州的五色玻璃燈,福州的白玉燈,新安的無骨燈,讓人眼花繚亂。
送孩燈
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因為“燈”與“丁”諧音,以求添丁吉兆。
此外,還有逐鼠、猜燈謎、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等習俗,各時,各地,各不同。
元宵習俗知多少
和漢族一樣,中國的部分少數民族也過元宵節——白族、苗族、彝族、東鄉族、朝鮮族、納西族、黎族等,習俗雖有差異,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無一例外地追求歡樂、祥和、團圓和喜慶。
白族
大理白族對元宵節格外重視,正月十五當天往往要耍龍、舞獅,還組織“金花歌舞隊”大鬧元宵:而大理彌渡縣的花燈唱元宵,更是熱鬧非凡,讓人們充分領略云南民間文化的無窮魅力。如今,大理的元宵節通常是白族、彝族、漢族一起歡度,不分彼此。
苗族
流行于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并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多最好。
而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和八月十六日舉行占龍坡會。其主要內容有蘆笙賽、踩歌堂、斗馬、斗雞、賽馬、舞獅子、對山歌等活動,其中以蘆笙賽和斗馬最為熱鬧。正午各村賽的蘆笙隊圍成圓圈,吹起歡快悠揚的蘆笙調,姑娘們和小伙子們圍繞蘆笙跳起歡快的舞,參加者多時可達千余人,場面十分熱烈。屆時,附近的侗、瑤、漢等兄弟民族群眾亦前往參加娛樂活動。
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歷正月十五日。“巴烏”意為“打獵歸來”。見于云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巴烏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活動,無固定節日。
東鄉族
正月十五日這天傍晚,東鄉族要舉行“跑火把”活動。村村寨寨的青少年組織起來燃起麥草扎成的火把,在田野奔跑,一只只火把在夜色中連成一條長長的火龍,仿佛“火龍”在蜿蜒飛舞,村中的長輩及婦女們站在村頭觀望。據說火色越紅,喻示著當年的收成就越好。
朝鮮族
正月十五日早晨,朝鮮族有飲“耳明酒”的習俗。此酒并非特殊釀制,但要空腹喝下。據說喝了耳明酒可使耳聰。朝鮮族還要舉行“望月架”活動。正月十五日前,由小伙子們從山上砍來木桿和松枝,搭起幾米高的望月架。傍晚來臨,當一輪明月徐徐升起時,幾位被推舉出來的老人爬上望月架,誰先看到明月,誰就福星高照,喻示著在新的一年里將萬事如意。
納西族
納西族在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棒棒會。棒棒會又稱“彌老會”,大家聚集在各集鎮,交換生產工具及生活用品,竹木器具,以備春耕之用。晚上舉行歌舞表演。
黎族
黎族每逢正月十五有跳竹竿的習俗。跳竹竿附有一種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的色彩,其中以美孚黎地區最為興盛。正月十五日夜晚,人們在飯后穿上節日的盛裝,蜂擁至村前寨后,燃起篝火,點起火把,開始跳竹竿。人們以此方式告祭先靈,祈求風調雨順。跳竹竿時分擊竿者和跳竿者兩部分。跳竿者要根據節拍在竹竿間“雀躍”,并做出磨刀、篩米、鹿跳等動作;隨著擊竿者擊竿的速度越來越快,跳竿者的動作不僅要敏捷利落,還要優美舒展,如果被竹竿夾住腳、腰等處,就要受到圍觀者的哄笑。
中國味道,甜蜜的未道
一想到元宵節,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應該還是那一碗熱燙軟糯的湯圓,一家人圍在飯桌前,把剛剛煮好的熱氣騰騰的一鍋湯圓,滿滿地盛到每個人的碗里,糯米丸子團團如白玉,在湯中微微晃動,勺子一撥就泛出瑩潤的微光,輕咬一口,濃稠香甜的黑芝麻餡緩緩地流淌出來,在寒夜里是尤其誘人的溫暖。
味蕾最容易喚醒中國人的記憶,人在他鄉,每逢年節就有一種滋味浮上心頭——湯圓的甜蜜,恰如游子返鄉團圓的心情。如果說團圓是元宵節的主題,浪漫是元宵節的氣質,那么甜甜蜜蜜就一定是元宵節的味道了。
湯圓的文化與情懷
正月十五吃湯圓,“湯圓”作為節食,在中國也由來已久。
湯圓古稱“浮圓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炙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
湯圓的起源很早,一千年打不住。在很早以前,湯圓就是個江米圓子,沒有餡兒,名字也很古樸,叫“面繭”,因為顏色是白的、樣子是圓的,像個蠶繭。到了宋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做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后代的炸湯圓,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后來,湯圓的花樣越來越多,包進去了各種餡料,不是甜的,就是咸的;名字也越來越多,比如湯圓、湯團、元宵等。
真正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朝,當時的湯圓亦稱“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有記載稱:“元宵煮食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坐閑成四韻。”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
“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煮好的湯圓,漂浮在淡白色的沸水上,輕輕的、圓圓的;咬在嘴里,滑滑膩膩的,還要當心燙嘴。單是“輕圓”“滑膩”四個字,便概括了湯圓的色香味特征。
元朝初年,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到了明朝以后,人們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劉若愚在《酌中志》記載了其做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人們習慣稱“湯圓”為“元宵”,而御膳房特制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清代著名詩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詞》云:“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可見湯圓越做到后面,越是花樣繁多,桂花清香、核桃噴香,兩種餡料兒,相得益彰。
吃湯圓和吃元宵是一個意思嗎?
近千年來,元宵節的湯圓越來越不一樣,制作也日見精致。說到湯圓與元宵的區別,主要是由于南方與北方做法的不同淵源所致,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黃米面和苞谷面之分;餡料的內容更是甜、咸、葷、素,應有盡有;形狀可以大似核桃,也有的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水煮、炒吃、油氽、蒸食等。現在,湯圓已成了一種四季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往往年輕一輩的人總是會把元宵和湯圓混淆一塊兒,兩者都是用糯米粉做皮,并且常采用芝麻、白糖等做餡料,因此容易讓人混淆,但它們在制作工藝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播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
北方“滾”元宵。在制作上,元宵比湯圓要繁瑣得多。先將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水后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反復多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南方“捏”湯圓。湯圓的做法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
由于制作工藝不同,元宵比湯圓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煮后,湯會比較濃,跟糯米面粥似的,表皮松軟,餡料硬實有“咬勁”,果香和米香濃郁。
湯圓的新花樣
小時候,最常見的是正月的街頭,有老人擺著攤子搖元宵,把黑芝麻或者核桃仁做成的元宵餡心蘸點兒水,然后放在一個類似于篩子的物件兒里,再往上面一層一層地撒上干江米面,不停地上下左右“搖”,不斷重復,最后搖出來一個個圓滾滾的團子,吸引著每一個路人的駐足。在南方,則有熟悉的湯圓歌——“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圓又圓,要吃湯圓快來買,吃了湯圓好團圓……”,勾起了回憶里的那屢屢飄香的味道。
長大后,街頭手工搖元宵的人少了,最常見的,是從超市里買回來各種各樣的速凍產品,餡料也極豐富,核桃、芝麻、蔬菜、鮮肉、鮮花……中國人從來不在舌尖上虧待自己。然而,正月十五的湯圓,人們最常吃的,仍是核桃仁、黑芝麻、玫瑰餡,這是明朝人在書中所記載的,是元宵節最古老的味道,也是最甜蜜的味道。
元宵節后,正月過去了一半,年味兒也就淡了。一元復始,大地回春,吃過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過后,接下來又是一年的辛苦與打拼。浪漫也好,團圓也罷,甜蜜的味道全部化在了不曾停留的腳步里,伴隨著人們走向下一個元宵節,走向來年的甜蜜與團圓。
湯圓趣事
相傳湯圓以前叫元宵,民國時期當了八十三天皇帝,立國號為“洪憲”的袁世凱,認為“元宵”與“袁消”諧音,對自己不利,于是在一九一三年元宵節前下令將“元宵”改為“湯圓”,并且下令沿街不許叫賣元宵。有人為此寫詩譏諷:“詩吟圓了溯前朝,蒸化熟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然而,湯圓的叫法卻一直沿用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