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14年,中小企業再次收獲來自立法層面的“禮包”。2017年9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簡稱《新促進法》),并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促進法》在財稅支持、融資促進、創業扶持、權益保護等多個方面增加了內容和措施,積極回應了中小企業的訴求和呼聲,尤其是通過立法固化了部分減稅降費的政策成果,也有利于保障經濟“毛細血管”更加活躍、通暢。
2003年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是我國第一部關于中小企業的專門法律,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中小企業占中國企業總量的90%以上,為國家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提供了70%以上的專利發明,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0%以上,為國家支持財政稅收50%以上。
但多數中小企業產業層次較低、科技水平不高、抵御外部風險能力較弱。特別是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生產成本上升、盈利水平下降等問題,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不斷加大。原法在一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新促進法》在法律框架上將現行法律由7章擴展為10章,由45條增加為61條。與之前的法律相比,變化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明確了法律貫徹落實責任主體;二是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強化政府扶持力度;三是在權益保護、融資促進、創業創新、服務措施等方面增加了新的內容,增強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四是將近年來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為法律,既注重解決當前困難,也著力于長期性制度建設;五是更加重視中小企業的權益保護。
長期以來,中小企業稅負偏重,經營成本偏高,一直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減稅降費都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國家已相繼出臺了多項減稅降費措施。《新促進法》最大亮點在于把對中小企業“減負”納入立法,這對于強化中小企業投資意愿,刺激實體經濟活力具有長期重大意義。
從整體看《新促進法》是一部旨在降低中小企業各類成本負擔、改善企業經營環境的法律,也是一部支持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維護合法權益的法律,目的仍希望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可以擴大城鄉就業,繼續當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