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后初晴,我們迎著和煦的陽光驅車離開皖南的涇縣,西行20公里便到了神往已久的章渡鎮。只見遠山挺拔蒼翠,江水緩緩流淌,一片青瓦白墻的徽派古建筑,精美如詩地靜臥其間,炊煙裊裊,鳥語花香……好一派依山傍水的田園風光!
章渡古鎮位于青弋江上游北岸,東與宣紙之鄉丁家橋為鄰,西南與黃山、九華山相依,北與新四軍軍部舊址云嶺鎮接壤。古名“漆林渡”的章渡,已經有一干多年歷史,早在唐代即在此設埠置州,曾轄三縣。
李白游歷涇縣時,曾贊譽章渡為皖南山區之“西來第一鎮”。由于背山臨水,地理環境十分優越,青弋江是當時涇縣最繁榮的交通要道,也是涇縣古時候的第二大商埠。可惜時過境遷,古鎮昔日的繁華早已隨江水而去,因此反倒保留了一份寧靜的古韻。
章渡鎮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以太平湖為源的青弋江經桃花潭繞境而過,古鎮東南依青弋江,中部為青弋江沖積平原帶,西北環山,為高山丘陵、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四季分明,山明水秀,鳥語花香。當地土壤以沙壤土為主,農產品豐富,盛產桑蠶、水稻、棉花、蔬菜,是皖東南著名的蠶桑大鄉。
章渡境內文化古跡眾多,有瑤莊、赤麓山兩處新石器文化遺址,有香火盛極千年的藍山嶺古剎——聳壁禪寺,有李白放歌臺遺址、漆林古渡遺址,大小寺廟及其遺存多達13處,更有數百年歷史且保存完整的皖南獨特建筑“吊棟閣”!古鎮附近還有“大夫第”“衛公祠”“三娘殿”“崇本堂”等明清府第及古民居建筑多達一百多處。
抗戰時期,章渡曾是新四軍總兵站所在地,在新四軍軍部和中共中央東南局的直接組織下,中共涇縣臨時縣委也成立于章渡,使章渡成為了當時地方抗戰的政治中心。
從鎮政府出來,往江邊走,可見臨江一面是當地人稱之為“吊棟閣”的門面房,吊棟閣與相對而建的一排樓閣店鋪形成一條長而彎曲的S形街道,是鎮上的老街之所在。街道寬約4米,老街地面很有特點,路面居中用青色條石或大塊鵝卯石鋪成,這條中軸線兩側則用較小的鵝卵石側鋪路面,據說中間的那條中軸線,是方便以前的獨輪車往來行走。
與老街垂直而建的一條街叫橫街,現長300余米,建筑風格和老街相近。與吊棟閣相對的市房,大都建于晚清。以前,老街與橫街上的商貿業和加工業非常興旺,鱗次櫛比的市房中有百貨、布匹門市部,以及老煙店、老藥店、老醬坊和鑄鍋的“爐鋪”。這些老市房都是前店后坊,共有2~3進。店鋪門面很注意裝飾,有磚砌門墻和較闊的石門坊。上層有閣樓,樓上檐下有雕花斜撐和雕花欄桿、欄板。章渡老街道過去的繁榮景象,由此也可見一斑。至民國初年,老街尚存酒樓、旅館13家,糟坊(造酒坊)4家。
公益老醬坊位于章渡老街道涇縣公房690號,前后三大進,坐北向南,建筑面積約為300平方米。店門臨街,三開間,兩邊砌磚墻,當中方形木柱,活動木門扇,橫枋上有精美雕花。上層有走馬樓,檐下4個木斜撐上雕刻的人物圖案栩栩如生。屋內三進各有一個小方天井,兩邊共有46根木柱,方形麻石柱礎。前進店堂中存12.3米長的曲尺柜臺。沒錯,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那樣的柜臺!
醬菜是章渡的傳統產品,民國初有“三益”醬坊,后為“公益”醬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章渡醬菜公司”,產品遠銷省內外。如今老醬坊已經廢棄,但橫街上的老中藥店卻依然生意興隆。這個兩進店鋪,店門臨街,坐西朝東,建筑面積96平方米。店堂二開間,木制活動門扇。上層有閣樓,檐下三個木斜撐。屋內兩進七列木柱,方形麻石柱礎。兩進之間有一個天井。估計此屋建于清末民初,保存較好,據店內的老中醫介紹,此中藥店已開設80多年,也算得上是章渡的一家老字號了。
老街在古代是涇縣西南商賈云集之地,抗戰期間又成為新四軍轉運物資的重要集散地。改革開放以來,老街不僅成為研究明清古建筑的史跡,更是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憑幽懷古的旅游勝地。




古鎮在建筑上以傍水依山布局,沿江邊修建的房屋分上下兩層,采用木柱凌空架閣的方式建造,俗稱“吊棟閣”、“江南千條腿”,在力學、建筑學、美學和民俗學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吊棟閣位于章渡老街南側,其97間建筑群體,均為臨街店鋪,店門相悖,每間店鋪左右互相連接,組成章渡老街半邊街面。其間有6處下河石階道,將建筑群體分為7組。南北全長約500余米,每間店鋪在陸地部分約占1/3,店門木門坊,活動木板門扇。
吊棟閣上層有低矮閣樓,部分閣樓伸出門面約30厘米,幾何紋透雕花窗,兩側有如意云頭和菱形木斜撐。后進2/3部分鋪木地板,每間有6~8根長木柱支架懸空于青弋江左岸,故有“江南千條腿”之稱。白天遠看像懸掛著無數只木籠,晚上燈火倒映于河水中蔚為壯觀。這一奇特的景觀引來許多人參觀。
江南千條腿建于明末清初,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涇縣旅游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每當天氣晴好,風和日麗之時,江南千條腿倒映在清澈平靜的江面上,宛如一條巨龍在江中閑游。
沿老街一直西行,漆林古渡口就位于吊棟閣西端,唐時兩岸有漆樹萬株,故名漆林渡。大詩人李白游漆林渡時有詩相贊:“西過大藍山,南來漆林渡,水色倒空清,林煙橫積素。漏流昔吞翕,沓浪競奔注,潭落天上星,龍開水中霧。堯巖汪公珊,突兀陳焦萼,嶺峭分上干,川明屢回顧。固思萬夫子,解渴同瓊樹,何日睹清光,相歡詠佳句。”如今詩人已乘黃鶴去,卻留下了位于漆林古渡北側的太白灘供人們遐想。
太白灘為青弋江、夏滸河交匯沖積而成,面積達100公頃,地勢極為平坦,除20公頃為純鵝卵石外,余皆細軟流沙,沙層厚達數尺,太白灘兩面臨水,水漲灘升,從未被洪水所淹沒,當地人稱其為神灘。
章渡這個古老的集鎮,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因為失去了碼頭的作用,如今很難煥發昔日商埠云集的光彩了。但這有何妨,老街依舊在那里,吊棟閣也保存完整,美味的章渡茶干流傳至今……
原本居住在古街上的人家,如今大多人去樓空,搬到新街去了。偶爾在街道上行走的也都是些上了年紀的老人,老人總是故土難離的,這是他們生活一輩子的地方,有太多的記憶。
歲月像細雨一樣,靜靜地在老街的一條條青石板、一個個鵝卵石的縫隙中流淌而過。這里的每一個屋角,每一角飛檐,每一塊石板,都是一個傳說,一個悠遠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