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活動的重點之一。11版新完善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鮮明的指出:在小學各個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都要重視朗讀。事實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對培養小學生的朗讀習慣,讓他們從小就熱愛語文學習,喜歡朗讀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現今的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依舊還存有一些“病癥”,狀況不容樂觀。現筆者利用本文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改進方法。
一、充分認識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作用
小學低年級語文是幫助學生形成語文能力的起始階段,朗讀已經成為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方式,它也是小學生語言能力的具體表現之一。
現今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選取了大量的文質優美、內涵豐富、人文氣息強的課文,很適合小學1~2年級學生的朗讀。學生們通過朗讀,可以很好的理解課文中的詞句篇章和文章的主題思想,領略課文的風采;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有助于他們不斷積累字詞句章篇,豐富他們說話的素材;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應用語言描繪各種事物以及表情達意的能力,等等。因此,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重視語文的朗讀教學,重視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的培養與養成,讓他們從小就喜歡語文、喜歡朗讀。
二、當前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中存有的一些“病癥”
為了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找準平時教學中的存在問題,以便改進。
1.在朗讀教學中模式單一。實施新課標至今,仍有部分教師在平時的朗讀教學使用“講問教學”,一問一講的開展教學活動。一節課有限的教學時空,沒有學生自己朗讀的時空;即使讓學生讀了,也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沒有實效。
2.朗讀教學活動的目標不明確。筆者發現: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朗讀教學中,主要的教學形式不外乎“提問、學生讀”,慣用的是A學生讀了B學生讀,……課堂上看似歡聲笑語。但是學生在進行讀書活動前,他們沒有明確要求;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也沒有給予明確的指導,學生讀后也無對應的評價,僅僅是為了讀而讀,只為了“讀書”,學生處于朗讀的被動地位,他們用心用情去讀,可謂“有口無心”。試想:這樣沒有目標的朗讀,沒有計劃的朗讀,難道不是一種形式而已嗎?
3.朗讀教學活動中忽視了朗讀的全體性。這就是講:在平時朗讀教學過程中,一些老師提問的對象僅僅關注的一些優等生,朗讀的對象狹窄,沒有給其他學生朗讀的機會,沒有給他們發揮自身特點的時空,大多數學生沒有朗讀的機會,自然他們朗讀的質量不高、偏低。這種朗讀的機會不均衡,學生朗讀的機會得不到保證,他們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積極自然會受挫,興趣會削弱。
4.部分教師不善于進行朗讀的指導,指導不得法。 部分教師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只是“特別”的強調學生有感情的進行朗讀,或者要求學生把課文中的某一個人物的思想情感有感情的去讀出來,但在學生進行朗讀前,沒有對課文中的生字詞、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行具體的、透徹的分析。
5.沒有重視朗讀教學的評價,評價的方式單一。部分教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方式單調,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對學生朗讀的評價比較籠統含糊,比如讀得不錯、讀得比較認真。不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適得其反,退化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對朗讀教學中存有“病癥”的“診療”
就上述存在的問題,我們該怎么?怎么才能落實好朗讀教學工作,優化朗讀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筆者就此做了以下的工作:
1.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自由進行課文的朗讀
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課文朗讀的時候,應當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的順序進行設計。所以,朗讀教學首要的是讓學生整體感知。根據學生對新異知識容易產生興趣的特點,我們在教學開始時,在學生正確讀題的前提條件之上,引導他們根據文題提出問題,從而激發他們對課文的興趣,讓他們帶著興趣去朗讀課文。如教學二年級《大禹治水》,揭示課題后,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大禹是什么人?大禹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么樣治水的?……在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后,組織他們對課文進行自由朗讀,并在合適的時候提出朗讀的要求,比如(1)借助課文中的生字表讀通課文,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次。(2)一邊朗讀,一邊思考剛才同學們提出來的各種問題,并試著解決。學生按照這樣的要求進行自由的朗讀,不但有對生字詞的感知,還能對課文進行初步的了解。如果我們能長期的堅持訓練學生,就一定能使他們形成從整體著手,在讀中思考、在思考中讀的習慣。
2.抓住課文的重點,理解課文再朗讀
就小學低年級的課文來講,篇篇都是非常文質兼美的。如果說,要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內全部掌握,并細化和吸收,這是不現實的。就此,我們應倡導“一課一得”,也就是讓學生在每節課中都能有一點真正的收獲,這個收獲哪怕是一個詞語,一個句子的意思,一段課文的背誦、……我們都應緊扣課文的重點,啟發學生進行有效的、理解性的朗讀。
3.回歸整體,進行品讀
學生通過自由讀和理解讀,他們對課文有了一個大致的理解,但這種理解是松散的、零碎的,沒有能夠實現“口誦心惟”,有待進一步深化和理解。也就是在總結整篇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再次的整體性的朗讀。比如讓學生進行齊讀、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讀、小組讀等等,這樣效果更加理想。只有這樣的讀,才能把學生獲得的零碎的、散亂的知識逐步梳理和歸并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質量。
總之,小學低年級的朗讀教學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性工作。這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切實做好閱讀教學工作,提升小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朗讀興趣,為他們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