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廣 宋麗蓉
摘 要:新材料和新技法對于古代繪畫有重要影響,當代中國畫畫家對于新材料新技法的探索從未停止。時代變化,科技發展,藝術家可以使用的材料越來越多,造詣高超的藝術家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在材料技法創新的基礎上進行繪畫語言的探索,不斷豐富中國畫繪畫語言,展現繪畫語言的個性發展。許多藝術家打破傳統常規,將新材料新媒介融入繪畫,不斷探索,在一定程度上顛覆傳統,運用新材料、新技法構建新的繪畫語言,作品呈現出了新的面貌。
關鍵詞:材料;技法;中國畫;語言;影響
[此論文為佳木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結題論文,項目名稱:當代中國畫中的材料色彩語言的發展研究,項目編號:Wz2011-007]
一、中國畫材料與技法的發展概況與現狀
當代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精神領域必然也產生了很大變化。思想得到了解放,變得多元。藝術走向大眾,對藝術多元化的包容和需求越來越高,不再滿足于傳統。多元化的審美趨勢對當代中國畫當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材料、新技法的應用無疑是改變豐富中國畫繪畫語言的重要手段。20世紀以來,美術界不謀而合地致力于繪畫“語義重構”的重建,中國畫畫家在觀念、形式、語言、新材料等各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出現了新文人畫、都市水墨、實驗水墨等文化現象。學院派在教學上積極探索新媒體技術、拓展藝術創作新語言、新媒介,重構了中國畫視覺效果。綜合材料繪畫在開始在西方國家出現,立體派畫家畢加索等將全新的材料技法運用到藝術創作中,立體派畫家在繪畫創作中運用綜合材料最初的目的是要改變傳統繪畫,改變傳統繪畫方式,帶來全新的視覺沖擊。中國畫家在這些新的技法的影響下,在創作中開始運用多種材料,從而突破了傳統繪畫表現技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家可選擇的繪畫材料越來越豐富,互聯網、信息時代使得信息資源豐富多彩,新材料、新媒介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畫的發展。中國畫所能表現的范圍更加廣泛,新材料、新媒介的應用順應了時代發展,拓寬了思路,開闊了眼界,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形成了多元的繪畫語言。
二、材料技法與中國畫語言的關系
何為繪畫語言?繪畫語言指的是藝術家通過將對生活的感悟,對藝術的理解,情感的注入,以及獨到的見解反映到藝術創作中,依靠媒介材料、運用獨特的藝術處理手法,所形成的獨特的藝術符號,是藝術家對材料技法的熟練掌握所形成的個性化特點。
中國美術史中,每個時代的繪畫語言的轉變都與材料和技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藝術家在材料、技法領域不斷探索,不斷超越,形成新的繪畫語言,使得每個時期的繪畫呈現不同的特點。
不同的材料呈現的繪畫語言具有時代特征,不同的物質媒介會呈現不同的繪畫語言。如戰國帛畫與當代宣紙因材料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繪畫語言。畫像石、畫像磚與絲織品繪畫因材料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繪畫語言。在古代,染料是重要的繪畫材料,從礦物質中提取,具有顏色艷麗、歷久彌新的特點,是使得繪畫語言傳承發展的重要因素。新材料技法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畫繪畫語言的發展。
三、新材料與技法突破下的中國畫語言
中國畫延續到了今天歷經了很多朝代,以此衍生出各種風格面貌。為突破傳統,新時代的藝術家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國畫的風格面貌變得更加的多元而新穎?,F當代運用新材料是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的潮流之一,這種嘗試和探索具有蓬勃的生機。從美術史發展角度來看,新材料對中國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新材料的運用和技法的創新在中國畫的變革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畫的發展對材料的需求越來越高,對新技法的探索也從未止步,中國畫的材料技法因此要不斷發掘,不斷創新,不斷完善,不斷創造新的可能。中國畫材料和技法的發展和創新過程也是藝術家不斷研究和創新的過程。中國畫的發展是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繼承傳統勇于創新的結果。其不僅繼承了中國畫的審美意識,也繼承了材料技法。中國畫在題材、內容、思想上取得了很大的拓展主要因為新材料和新技法在中國畫創作中的運用。創作水平不斷進入新的境界。當代中國畫材料技法研究必須在吸收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借鑒吸納其它形式的優秀藝術門類,不斷創新,持續發展。
中國畫在發展的過程中,藝術家們不斷探索繪畫材料的拓展與應用,不同特性的材料給人不同的美學感受,恰當的材料與技法表現能讓人耳目一新,給人很強的視覺刺激。新材料的應用使中國畫的傳統觀念得到了解放,藝術家選擇材料作為創作載體的同時,也顯現出獨立的效果和審美價值。
對于中國畫材料、技法的繼承和創新的問題,一方面要研究古典美術,另一方面要研究當代藝術。在古典美術的研究方面整理和總結繪畫的表現手法和使用材料,繼承傳統是促進中國畫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條件。整理新的繪畫技法和繪畫材料,并不斷發掘與創新。深入發掘傳統繪畫材料技法,啟發了當代的繪畫材料和技法的探索。
中國畫材料和技法的發展和創新,需要藝術家不斷研究和發掘。其也是一個思想和創意轉變為具體藝術實踐的過程。在研究材料和技法的同時,在借鑒和吸收各方優點的同時,注意掌握尺度。
四、新材料與新技法影響下中國畫語言的審美特征
每個時期的繪畫語言的轉變都與材料、技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不同的材料而呈現的繪畫語言都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當代中國畫家不拘泥于傳統的材料技法,在不斷探索中,將新材料、新媒介用于繪畫中,與當代審美觀念相互融合,賦予中國畫新的視覺語言、筆墨意象、時代特征、審美價值,構建新的繪畫語言。
現代中國畫發展多元化,樣式繁多,形式新穎,呈多樣性趨勢。繪畫有三種基本形態——具象、意象、抽象,傳統中國畫應該屬于繪畫基本形態中的意象形態體系,但是繪畫形態體系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不斷發展演變的?,F代中國畫的本體語言表現離不開審美意象,對客觀事物意象形態的不斷錘煉,也是現代中國畫植根于民族文化特質上的現代性的一個重要表現。中國畫的形式語言如果脫離審美意象,脫離了對生活本質的認識,那就是本體文化的缺失。
近現代中國畫在西方現代文化和藝術思潮的影響下,融合東西方繪畫藝術,開始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尤其是在美術運動中出現的現代中國畫中的傳統派,更是表現出了寫意筆墨的影響。融合派走改良中國畫的發展道路,主張借鑒、融合西方繪畫藝術,為中國畫注入新的活力以改變衰弱的現狀,開辟了中國畫新意象的表現空間。融合派借鑒、融合西方繪畫藝術并不是完全脫離中國畫意象造型體系,不論是徐悲鴻還是林風眠對中國畫的探索實踐,從根本上說都是立足于傳統中國畫對傳統的重新建構。徐悲鴻在《愚公移山》(圖1)中直接用全裸體人物進行中國畫創作,這是徐悲鴻的首創,豐富了中國繪畫創作。還有林風眠的風景畫,他們都是在積極探索和追求著中國畫的現代意象形態。中國畫意象形態在現代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現代中國畫正由傳統向現代演變,更加多元化和多樣性,表現出了一種創新格局。中國畫的審美形態空前繁榮和多元,意象造型審美法則不再是唯一的造型審美標準。審美價值判斷標準發展態勢多元化。傳統中國畫在現代的創新中審美價值不斷發生變化,中國畫審美形態向具象和抽象兩極發展。總體上來看,意象形態仍然是現代中國畫創作的主流,只是這個主流在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下,揉進了多種繪畫元素,隨著歷史的變遷,審美觀念的變化,現代中國畫意象形態正在發展演變著,不再像傳統意象形態造型那么純粹。現代中國畫歷經改良、改革、創新后依然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和發展。中國畫走向現代并不能脫離傳統,而是要繼承延續中國畫的核心和內涵,不能將東西方藝術對立起來,而是要植根傳統,用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靈魂去借鑒和吸收西方現代文化藝術,重新整合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才能使現代中國畫以嶄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文化藝術的舞臺上。
五、結語
繪畫藝術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新材料和新技法是不斷在挖掘和補充,繪畫藝術的發展推動了新材料的產生,使繪畫材料更加豐富多樣,材料的發展促使繪畫不斷進步,兩者相輔相成。
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物質文明飛速進步的當下科技,信息不斷發展使得全球化逐漸深入,為各行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和挑戰。在發展中國畫方面,需要我們把傳統文化和材料技法結合起來,把傳統優秀繪畫和國外的藝術精華相結合,打破局限,擺脫傳統的局限,使中國畫得到更加廣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紅江.淺析繪畫材料在繪畫語言表達中的特質[J].美術觀察,2011,(03):110.
[2]周善慶.中國畫的審美特征[J].宜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04):80-82.
[3]尹小平.材料與技法對當代中國畫繪畫語言的影響[J].文教資料,2016,(23):80-81.
[4]李俊.當代中國繪畫綜合材料的應用與表現技法[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98-101.
[5]胡偉.繪畫材料的表現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孫維廣,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人文視覺形態雕塑研究。
宋麗蓉,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