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晨
摘 要:論文以蕪湖鐵畫作為基點和出發點,以點及面地剖析傳統手工藝在目前藝術發展趨勢上不可忽視的局限性和市場競爭中日趨嚴峻的考驗。并從傳統工藝在這個創新發展的環境下如何度過這一段困難的時期找到新的方向這一問題映射到蕪湖鐵畫的工藝傳承,使鐵畫從傳統走向現代。提出保留其獨特的技術,并將其置于空間中,運用各種媒介來表現傳統觀賞方式所不能展現的意境來顛覆傳統又保留傳統的現代想法和表現形式。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傳承;創新;蕪湖鐵畫
一、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傳承
(一)傳統手工藝的當代意義
現如今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2017年3月,在由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提出要發掘并運用在中國傳統工藝中的工藝理念和傳統元素,豐富傳統工藝的題材和產品品種,提升設計與制作水平,提高產品品質,培育中國工匠和知名品牌,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1]傳統手工藝的制作理念多追求精益求精的制作方式和在工藝上的一絲不茍,而這正是國家近幾年提倡的“工匠精神”在傳統手工藝中的充分映射和體現,精美的傳統手工藝為什么能在當下質量粗糙不堪、快速消費品橫行的市場所流行并受人追捧,重新獲得人們的關注,其原因正是如此。“我國工業化生產與技術革新促進了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但同時,技術取代藝術、機器取代手工、共性取代個性、重數量失質量等問題凸顯,‘中國造更加呼喚‘工匠精神,需要質量的提高和內涵的豐富。”中國傳統手工藝是一代一代工匠智慧結晶的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民族的審美價值和民族傳統哲學思想相互融合和充分交集的地方在每個傳統技藝中都可以尋覓到相關的體現,其中“物以載道”的傳統理念在“蕓蕓眾想”中頗為突出,其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載體。傳統手工藝產生于古人日常的生產生活,承載著太多的東西,展現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最純真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值得人們去理解,去傳承。
(二)傳統手工藝面臨的現實問題與解決方式
現如今有人認為傳統手工藝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去關注,導致了沒有市場需求,在當下傳統手工藝仿佛只剩下一具空殼,成為了簡單的傳統符號,缺失了它應有的“傳統文化語境”。其實這個觀點是片面的,在當下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大環境下,人們的精神追求比之以往越來越豐富。很多人已經不把傳統手工藝當回事表現出不屑的態度,人們開始無暇顧及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工藝。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手工藝正在逐漸消亡,如今人們的審美標準偏向西化,自安迪·沃霍爾后,機器生產的大批量藝術作品商業化,被視作主流審美,互聯網的壯大讓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更是讓國人接觸到了國外的文化,受到國外潮流的影響,藝術作品國際化,審美標準也在不斷更替。不可否認我們缺失了之前的“傳統文化語境”,但我認為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時代在發展我們的語境也該有所轉變,傳統手工藝正是需要在這個時期做出轉型,但我們在轉型中應避免急功近利,要立足于歷史,做到先承后創,注重手工藝自身的“道統”,在這個大環境下把握住傳統的“根”,重新修剪它的“葉”使其傳承下去,并使其為當代人所認同,在探索中不斷地尋找傳統手工藝在國際舞臺上的新自我表現形式,讓其為世界所認同,而這對于傳統手工藝來說將是個充滿挑戰的時期。正所謂人的精神是永無止境的,傳統工藝在這個創新發展的環境下總會度過這一段困難的時期,找到新的方向。
二、傳統民間鐵畫工藝的現代化轉變
(一)鐵畫藝術
蕪湖鐵畫是以低碳鋼為材料,以國畫形式為藍本。以獨特的鍛打技藝和多道特殊工序對畫稿意境的二次創作。正因如此,它的最終效果受限于畫稿的藝術水準和工藝表現技法的高低。它前身“鐵畫”的制作,雖然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如寶殿屋脊鐵飾、佛座鏤空花架、供奉的佛教用品花卉等,但基本都是簡單的澆鑄工藝或鐵皮剪切焊接而成,可謂“技也不奇”,因此文獻和地方志鮮有記載。在此技術基礎上,由于蕪湖鐵匠能根據國畫的筆意和表現需要,不斷探索并掌握各種新材料形成了一套完整獨特的表現工藝和錘鍛技法,與之對應的藝術特征。
(二)傳統鐵畫工藝的局限性
就以目前鐵畫這項傳統工藝來說,品種陳舊,缺乏創新。從事工藝方法研究的畫家藝術家基數少,能夠給鐵匠藝人提供專業指導的更寥寥無幾,而大多數從小學習技法,受過專業藝術理論知識學習的鐵畫藝人不多,這也導致鐵畫藝人只有極少數成為大家為人們所知,鐵畫作品缺乏創新和相應想法。品種上雖有所突破,出現了實體鐵畫、盆景鐵畫、日用鐵畫、瓷盤鐵畫,但主體上仍是壁畫、座屏、條幅、橫幅。[2]從上個世紀鐵畫藝術因被國家領導人青睞,巨幅鐵畫作品迎客松被呈放在人民大會堂會客廳供各國領導人欣賞,盛極一時,到如今受地域性限制,很少受人關注。這項傳統工藝的發展與傳承將面臨著時代對其的考驗。
三、鐵畫從傳統走向現代
本著藝術角度來說,傳統鐵畫藝術多以浮雕形式為主,雖漸漸出現了其他形式但根本上沒有很大的轉變。其觀賞方式過于局限于單一的區域平面。
當代的藝術創作其實和傳統創作的出發點是一樣的,都是以人為出發點,希望人類自身可以更好,反映生活,體現創作者的思想意境。中國傳統的紋樣、國畫作品、鐵畫作品等都是在不斷交匯互通與創新發展中成長起來。當代藝術作品也只是在不斷地變化統一之中,逐漸具有了現當代獨有的思想。“萬變不離其宗”,如今中國許多當代藝術作品的創作也是以傳統的文化為載體,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何將其二者結合起來就是作為我們現如今該思考的問題。
既然傳統的鐵畫大多是區域平面,單一的觀賞方式。那么換一個角度,是否可以從觀賞方式上入手進行創新的嘗試,給觀賞者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視覺信息,跳出平面以及二維的傳統方式,從空間里去相對寫實地描繪。例如可以結合光影給觀賞者眼前一亮的視覺效果,光與影的變化打破原有既定的形式,在觀賞鐵之技藝的同時,給人代入到創作者想要表現的意境中。
正如在西方架上繪畫從13世紀開始便成為主流的繪畫流派與形式。自文藝復興到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直到杜尚的出現,他以《泉》這個作品對西方傳統藝術觀念發起了沖擊,這一個小便池傳奇性地成為了里程碑式的作品。在這之后,藝術的表現形式變得不再有限制,藝術的表現方式有了突破性的改變。雖說這并沒有上升到讓架上繪畫消亡的程度,但藝術的表現形式儼然已完全被打破,當代藝術品如雨后春筍般開始出現在各國的藝術圈,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藝術語言重組”的開始。傳統技藝何嘗不是,無法否認它本來的形式,但為何不可換種藝術語言去進行表達呢。
從一個點出發,其實可以有無限的發展,將鐵畫技藝作為一個基本點,保留其獨特的技術,并將其置于空間中,運用各種媒介來表現傳統觀賞方式所不能展現的意境。這何嘗不是作為從傳統手工藝走向當代代手工藝的一個途徑。
四、結語
傳統手工藝并非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工藝范疇,如今傳統手工藝和現代先進技術更像是兩個優勢互補,互相謙虛請教彼此的門徒。傳統手工藝汲取現代技術的研究成果和新發現新技術來提升自己的工藝質量和自身水平;現代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從傳統手工藝中尋覓出其中的科技元素,讓其和科研活動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給人以驚喜如德國人制造的假牙,齒輪等精密器物,正是以中國傳統鑄造技藝中的“失蠟法”為原理的。現代技術和傳統工藝看似在歷史的發展趨勢上一個高瞻遠矚,一個保守踟躕,但事實全并非如此,這個時代給了二者結合互補的機會,二者通力衍生出無窮魅力的新穎工藝,潛移默化地呈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與方面。傳統工藝在新技術的點化后浴火重生,先進技術在傳統的滋養下獲得驚喜,改變還在發生,蛻變也從現在開始。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文化部等部門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S].北京:國務院辦公廳,2017:000014349/2017-00055.
[2]鄭珺.蕪湖鐵畫藝術發展探究 [J].大眾文藝:理論,2009,(21):110-110.
作者單位:
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