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曉輝 王小青 陳曉南 袁曉蕾
摘要:本文明確了在轉型發展中的獨立學院推進教學團隊建設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具體建設中的困境及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基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獨立學院教學團隊建設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獨立學院;應用型;教學團隊
獨立學院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之后,在培養應用型人才、彰顯辦學特色、提升教學質量等方面有了更高要求,而教學團隊是重要的基礎。2016年3月10日兩會剛剛結束,教育部長圍繞“教育改革與發展”相關問題提出了包括獨立學院在內的高校轉型發展要義:進入“十三五”時期,未來五年里,無論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還是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無論是促進教育公平還是提高教育質量,無論是調整教育結構還是變革教育形態,歸根到底要靠科學的教學團隊來推動。
教學團隊建設是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其核心是“教學”,即各高校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通過既育人又育己的實踐,實現育人效果的提升、教育質量的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
一、目的及意義
組建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團隊,是獨立學院創立特色專業體系,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打造自己品牌的重要組織保障和關鍵所在。
1.組建專業教學團隊是獨立學院創立特色專業體系的組織保障。
一直以來,獨立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存在薄弱環節,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不合理,教師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弱,雙師素質不足,與基于能力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的要求不能匹配。隊伍管理與服務機制尚不夠完善,有效的人才考評機制、競爭性的人才使用機制、強有力的中青年教師培養機制尚未形成。而組建專業教學團隊,就是為了實現獨立學院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成員間結構優化、知識素質技能互補、學科交叉、不同專業背景和知識結構的教師分工協作,為獨立學院創立特色專業體系提供組織保障。
2、教學團隊建設是獨立學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
“基于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需要培養主體即教師隊伍具有“以應用為核心的知識結構”、“以雙師型為標準的能力結構”和“以教育情懷為向導的道德結構”,三者缺一不可。教學團隊建設就是以此為目標,以團隊協作的形式推動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創新教學組織形式,提高教學水平,從而使教學團隊建設成為推動獨立學院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支撐。
3、推動教學團隊建設是獨立學院深化教學改革的有益探索。
教學團隊建設是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子項,其核心在于: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開發教學資源,促進研討和交流,推動教學工作的傳幫帶和老中青相結合。當下獨立學院教學團隊建設和完善,正是摒棄傳統的單兵作戰的教學組織形式,改變教師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的現狀,逐步建立起知識分化與知識綜合并存時代下的集團式合作教學模式,從而達到教學科研相結合、教學資源整合、課程建設與教師專業能力建設有效結合的效果。
二、問題及困境
獨立學院教學團隊建設是在摸索中不斷前進的。當前,無論是外部支持環境還是內部運行機制都很不理想,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1、認識偏差
2007年,教育部啟動了“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首次把“教學團隊”建設作為保證和提高高校教師素質、教學能力以及教育教學質量的新舉措和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由此可見,教學團隊是一個新事物,獨立學院對其內涵、功能、定位的認識上還較為模糊,教學團隊與傳統教研室、科研團隊、行政部門到底關系怎樣、如何區分,獨立學院尚未厘清界限,正是這樣的認識偏差,導致獨立學院在教學團隊組建及建設初期目標不明確,效果不明顯。
2、高層次學科帶頭人缺乏
獨立學院的師資隊伍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狀態,來自母體院校的退休教師及新聘任的研究生占了大多數,而中青年骨干相對較少,但從知識儲備、教學經驗、實踐能力等方面綜合評判,這部分教師無疑是最具實力和最具可塑性的。中堅力量的缺乏,使得獨立學院在進行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缺乏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果突出、教學質量優秀、團結協作和組織協調能力俱佳的學科帶頭人,而與此相關聯的專業建設、學科建設、教學方法改革也必將大打折扣。
3、條件保障不足
教學團隊建設需要可靠的條件保障,如可供團隊建設所用的場地和設備,支持教學研究的專項經費,團隊成員素質提升和進修的培訓機會等,團隊的穩健運行還需要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和激勵政策保駕護航,然而,受制于獨立學院自身領導層認識不足、辦學條件較差、經費短缺等因素,教學團隊建設缺乏可靠的條件保障。
三、對策及建議
教學團隊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獨立學院層面應正視辦學資源相對緊張的現狀,立足辦學定位和教育教學改革需求,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出教學團隊建設的整體規劃。各職能部門需以該規劃為指導,明確改革方向,找準切入點,創造有利于團隊建設的氛圍和制度環境,做好優秀團隊的培育工作,并使優秀成果形成示范,從而形成以點帶面,漸進式的教學團隊建設模式。
1、樹立正確的教學團隊建設理念
目前,大多數獨立學院教學團隊建設滯后,有些尚未啟動,究其原因,沒有樹立起正確的教學團隊建設理念,未意識到教學團隊在獨立學院內涵式發展階段的重要性。對致力于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獨立學院而言,搞好教學團隊建設很有必要。教學團隊建設是破解教師個體局限性困境的有效方法,對于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的獨立學院更是如此,由知識背景相近,專業技能互補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實現了師資力量的優化升級;教學團隊建設是克服教研室組織管理弊端的有效途徑,改變了教研室在教學科研活動中的分散狀態;教學團隊建設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平臺,每一個團隊成員都將在參與建設的過程中實現育人育己的體驗。總之,樹立正確的教學團隊建設理念是獨立學院做好這項工作的前提。
2、營造有利于教學團隊建設的制度環境
教學團隊建設的高效有序進行,制度保障是關鍵。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大對獨立學院教學團隊建設的支持力度。作為上級主管部門應做好指導和引領,要在建設項目的申報及審批過程中結合獨立學院發展情況制定標準,給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獨立學院應做好制度保障工作。建設前期,積極評估組建教學團隊的關鍵因素:有影響力的帶頭人、適度的團隊規模、合理的團隊結構、明確的團隊建設規則,從而搭建起獨立學院教學團隊建設的框架結構;建設過程中,要給處在框架結構中建設和運行的教學團隊充分的自主權,改變傳統的以行政為主導的管理模式,充分調動教學團隊自身的積極性,不同教學團隊在教學工作的完成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團隊成員的考核等方面可采取不同的方式,通過教學團隊之間的交流與借鑒,將好的建設方案遴選出來,形成示范;教學團隊運行中,要對其加強監督,制定可量化的評價和考核標準,從而全方位測評項目建設效果是否達到預期。從某種程度而言,教學團隊建設的有序進行,制度保障是關鍵。
3、搭建良好的教學團隊建設平臺
獨立學院教學團隊建設需要良好的平臺保障。首先,需遴選德才兼備的團隊帶頭人。教學團隊帶頭人是團隊建設的核心,是團隊發展的引導者,在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開發教學資源、開展教學研究、培養青年教師等方面發揮組織者的作用。教學團隊帶頭人不僅要具備深厚的科研功底、超前的學術思想,而且要工作在教學一線,不僅要具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卓越的學術魅力,而且要有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其次,要有合理的團隊成員構成。團隊成員的構成應考慮各成員的專業特長、個性特點,以便于團結合作、科學分工。年齡層次上,應做到老、中、青全覆蓋,職稱結構上,應做到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廣參與,工種搭配上,應由教學人員、教輔人員共同組成,以便有利于人盡其才。而且教學團隊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建設的不同階段或不同方面需要有不同特點的人員起重要作用,因此教學團隊應根據階段目標和任務及時地做出人員調整。再次,要有明確的團隊目標和任務。這是團隊建設的總引擎,它框定了團隊活動的范圍、團隊存在的理由以及團隊的地位和功能。獨立學院教學團隊建設目標確立時應結合專業特色、師資力量、團隊成員共同愿望等因素,力求合理可期,教學任務主要包括了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研究、教學手段現代化建設以及實踐教學建設等內容,每一項具體任務的制定同樣需要獨立學院立足自身現狀,使之與基于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
4、構建科學的教學團隊建設評價機制
獨立學院教學團隊建設成果的凝練、團隊競爭力的提升、成員積極性的調動需要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來保障。構建有利于團隊建設、成員合作的評價機制,就是要求高校在教師職稱評定、年度考核時,改變傳統的只認第一作者或負責人,只看科研和項目級別、數量的情形,全面、客觀考量教師工作成果,要在評價內容上,加大團隊成員對課堂教學、課程改革、學生素質增強和能力提升貢獻度的考核權重,并把團隊業績及個人業績共同作為考核依據,從而建立一種以團隊為導向的評價機制,通過這種方式,鼓勵教師加入教學團隊,并致力于團隊目標的實現。
總之,受制于獨立學院自身發展現狀的教學團隊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在明確思路、科學規劃的指引下,立足基于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以點帶面,漸進式地進行團隊建設的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王濤、孫偉.基于科學發展觀的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2)
[2]張翰文.開放大學新型模式下教學團隊建設研究[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4(4)
[3]黃金梅、譚奕、李麗.依托名師工作室的民辦本科院校教學團隊建設[J].科教導刊,2015(8)
[4]竇德強、薛磊.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團隊建設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22)
[5]王正斌、汪濤.高校教學團隊的內涵及其建設策略探討----西北大學教學團隊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1(3)
[6]曾芳芳.獨立學院教學團隊建設困境及其破解思路[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
[7]滕祥東、任偉寧、楊冰.地方高校教學團隊建設路徑與管理策略[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