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對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勞動者自身的素質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客觀分析培養技工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難點問題,我們發現有傳統觀念、教育制度、技工院校方面的,也有學生與用人單位的方面的。解決這些難點問題的策略有:社會觀念的更新、國家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技工院校領導的重視與培養工匠精神制度化、全體教職工配合、德育課堂系統講授、校外辦加強實踐以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工匠精神強調制造產品時的精益求精,是一種追求完美產品的可貴精神,也可以看到,制造出優質產品是它的一個重要目標,然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看,培養制造者的良好職業觀,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是最深層次的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關鍵詞:中國制造 技工院校;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及現代價值
工匠一般是指從事器物制作的人,工匠精神狹義是指凝結在工匠身上、廣義是指凝結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與品質。[1]
葉美蘭、陳桂香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具體包括: 尚美的情懷、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和求卓的格目,即:審美之維、創新之維、求精之維和卓越之維。可以說工匠精神的實質是求真、向善、至美的統一。[2]王麗媛則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細節”“一絲不茍”“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等。[3]
工匠精神對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勞動者自身的素質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當前“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制造優質產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工匠精神就更加顯得意義非凡。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認為,因為缺失“工匠精神”,所以造成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中國制造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華麗轉身,必須呼喚和發揚“工匠精神”。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提出了工匠精神,“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4]
由此可見,工匠精神強調制造產品時的精益求精,是一種追求完美產品的可貴精神,也可以看到,制造出優質產品是它的一個重要目標,然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看,培養制造者的良好職業觀,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是最深層次的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二、技工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難點
1.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觀念影響。儒家思想向來就是知識分子的宗教,強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里的“讀書”并不是指上技校讀書,也不是去學習一門手藝,而是指熟讀儒家經典。[2] 中國這種文化觀念,促使中國人形成“官本位”觀念,不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也不利于培養工匠精神。
2.我國頂層設計中特別是教育制度的一些設計適應不了現實發展的需要。我國的技工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較,地位低下,更不必說與知名綜合性大學相比較了。這種頂層設計,客觀上導致社會資源的配置無法適應科教興國戰略的發展需要,當然更加談不上工匠精神的培養了。
3. 技工院校自身的原因。技工院校因為師資力量、國家支持、學生素質、就業安排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深刻領會工匠精神,也就導致學生無法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
4.學生的原因。學生除了上述的客觀原因,學生自身對職業的認識與追求,也影響到對學生工匠精神的理解與追求。因此,如何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工匠精神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
5.用人單位的原因。社會上不同的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要求不同,客觀上也導致學生對工匠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
三、突破技工院校培養工匠精神難點的策略
1.社會觀念的更新。這需要國家、單位、個人等各方面,從宣傳、用人等等各個方面努力,促使對工匠精神的觀念更新,給予工匠應有的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
2.國家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通過科學規劃與定位技工院校,從而為技工院校的科學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所以如何對技工院校進行支持與功能定位就顯得非常關鍵。從新時代黨和國家的情況來看,這種頂層設計的可喜效果正在逐漸顯出來。
3.技工院校領導重視,并把培養工匠精神制度化。只有學校領導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地位與作用,才能重視,才能真正落實工匠精神。只有把工匠精神制度化,才能形成培養工匠精神的長效機制。要通過學校宣傳、講座、競賽等等多種形式,把工匠精神的培養進行落實。
4.技工院校全體教職工配合,形成培養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只有全體教職工形成教育學生的合力,才能真正做到環境育人,也才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不管是在公共課教學還是專業課教學,不管是在課堂還是在飯堂,不管是教師還是職工,只有從全員管理中,在觀念與行動中,都讓大家真正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付諸實踐,才能達到培養的目標。
5.加強師資培訓,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系統培養。課堂上,要逐漸把工匠精神納入正規的科目,在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德育教師業務水平的基礎上,由對工匠精神有深入研究的教師對學生進行系統科學的工匠精神教育,才能為學生真正成長為各個行業的優質產品的制造者打下良好基礎。
6.技工院校的校外辦加強實踐,形成培養工匠精神的合力。校外辦因為是學生與用人單位溝通的橋梁,因而需要形成共同培養的有效模式,其中,要把工匠精神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落實。這可以體現在學生在實習過程當中的產品合格率與優秀率,也體現在學生對職業的規劃與認識,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職業選擇與提高學生的認識也就顯得特別重要,可通過職務提升、工資獎勵、精神支持等途徑來進行。
7.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創造各種條件,要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從而對自身的人生追求有科學的認識,科學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過開展各種與工匠精神相關的活動,讓學生鍛煉與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8.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為培養工匠精神找到重要支撐點。只有家長、學校、社會和單位有效溝通,解決學生的種種難題,才能為一代工匠的成長鋪下人生的星光大道。
總之,通過客觀分析培養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難點問題,我們發現有多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然而,也要看到,找到難點,提出對策,還需要科學執行。僅僅在技工院校層面,都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德育課堂如何進一步提高工匠精神的教學質量,在專業課當中又如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都值得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06):6-10.
[2]葉美蘭,陳桂香.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J].高教探索,2016,(10):27.
[3]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4]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N].人民日報,2016 -03-18.
[5]鄧成.當代職業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2014,(10):91-93.
作者簡介:王振民,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與青少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