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遠新
摘要:學校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學科教學是進行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思想品德課程突出的德育功能決定了思想品德課必須與培育學生民族精神緊密結合起來。文章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進行了討論、分析。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民族精神;探究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現在,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是精神文明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思想品德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與民族精神的形成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民族精神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培養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把民族精神教育融合在課堂教學之中,使中華民族精神在學生中得到繼承和發揚,為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思想品德教師重要的歷史使命。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內涵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是推動青年學生實現理想、追求人生目標的精神支柱,是促進青年學生立志成才、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在青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小學的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就是“以中華民族優秀精神為內容,對中小學生集體和個人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掌握并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優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代中國人,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不言而喻,中小學民族精神教育內容必須是積極的、向上的、進步的、推動民族發展的思想、觀念、情感等等,而且與時代相融洽,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體現,也是當代先進文化的重要表現。
二、思想品德教學中培養學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民族精神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體現,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深入發掘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中國公民,從而促成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目標的實現。
思想品德課中培養學生民族精神應重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確立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能夠樂群好學,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自尊自立,誠實守信,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和科學創新精神,具有較強的辨別是非和耐受挫折的能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把握教材,挖掘民族精神教育內涵。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民族精神教育因子。人教社的《思想品德》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圖表、故事、漫畫、情景、相關鏈接等教學資源,需要教師去深入挖掘教材與民族精神教育的結合點,進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讓課堂成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陣地。例如,八年級上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課,通過“金無足赤,人各有別”、“寬容他人,悅納自己”闡釋了寬容的基本內涵,論述了寬容這種美德的重要性,寬容的原則何策略。通過教材中“六尺巷”的故事延伸到當前我國不斷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但愛好和平、以和為貴的思想主張從未改變,這種博大的胸懷、寬容的道德品質會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我們要以教材為內容,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民族精神因素,將民族精神融入到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中去。
充分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激發學生自主探究中進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教材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學生的視角來關注社會生活,選取學校、社會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話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感悟、理解,對學生態度的生成、情感的培養、信念的形成給予積極關注,建構學生的精神世界,從思想走向行動,從理解走向實踐,將民族精神滲透于學生內心深處。最好的教育是學生的自我教育。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關鍵是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讓學生多思、多問、多看、多講、多做,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分析現實問題,形成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樹立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學習“做友好往來的使者”一課時,我請同學以情景劇的方式和辯論的形式來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情景扮演和辯論,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愛國主義情懷的重要性,提高思想品德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性,提高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度,同時又明晰了面對不同文化應采取客觀、平等的態度、拓鍛煉了能力。
利用時政資源,融入民族精神教育。時事政治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養成學生關心時政的習慣,通過學生關心時政、思考時政、評述時政和教師適時的引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例如,今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教師可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十九大報告中取得的成績和發展中存在問題,讓學生談感受、提建議,進而幫助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這種浸潤式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
通過榜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弘揚民族精神。優越的生活條件、學習環境等導致部分初中生的受挫能力差、性格較為偏激,這不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更不利于我國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思想品德教師要結合初中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耐心的引導。例如在講授八年級下冊《珍惜學習機會》一課時,可引入漢朝孫敬“頭懸梁”、戰國時期蘇秦“錐刺股”的故事,通過故事突出勤奮求學、堅毅的優秀學習品質,進而通過榜樣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珍惜學習的機會。此舉會比教師單純的說教、填鴨式的灌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為利用榜樣的力量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同。這些歷史人物身上都有很多的優秀品質,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向這些人物學習,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搜集榜樣的故事,利用課上或課前的碎片時間進行分享,讓每位學生接受一次優秀品質的大洗禮,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使學生能更好的傳承和弘揚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能否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關系到我們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興旺發展。思想品德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將民族精神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使我們的民族精神在學生中得到繼承和發揚,是我們思想品德教師的歷史使命。如何在思想品德課中有效地進行民族精神的教育是一個復雜的課題,文中的一些認識和做法是我個人的一些探索,希望能為廣大思品教師提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