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梅
內容提要:學生存在著各種心理問題。教師要抓住其心理特點,用教師的愛心與耐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心理健康;病因;教育方式
心理現象曾被恩格斯稱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但進入本世紀,與之相連的心理問題逐漸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據調查表明,有近3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任性、偏激、自私等,由于病態心理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偏差,甚至違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已迫在眉睫。
初中教育階段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是:初一的學生比較“乖”,初二的學生比較“散”、初三的學生比較“壞”,在初二、初三學生身上所體驗到的種種躁動、種種心理扭曲,確實令人十分憂慮。由于學生正處于半獨立半依賴、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長時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他們的許多心理沖突,或被自我掩蓋,或被成人忽視,以至于、誘發各種心理障礙乃至心理疾病。
嚴峻的現實提醒著我們:在學生成長的雨季里,我們要撐起一把雨傘,陪他們一起走過,要讓他們的消極情緒得到合理宣泄,不能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
一、放下教師的“架子”,傾聽學生的心聲。
一項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在遇到困難和心理煩悶時先和父母講的占30%,先和老師講的僅占3.3%,和誰也不說的達到29.7%。是孩子們不愿意與老師或父母講心里話嗎?他們說:“愛玩是我們的天性,每當我們打完球帶著滿心歡喜、滿臉笑意走進教室時,老師總是說應該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可見,能不能讓孩子們說心里話關鍵在大人。心里話的傾訴是教育的重要鏈條,因而成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并以此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緩解學生的心理緊張,減輕心理壓力,避免學生產生心理異常。所以教師應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學生,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你。每個人都有權利表明自己的觀點,也應接受他人的批評,包括教師在內。教師不再是自我權威的維護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應是學生能力的激發者、培養者、欣賞者。師生的交往也是雙方互動的交往。調查表明,學生對教師的態度中情感成分比較重。他們對自己喜歡的老師常作出積極的反應,而對自己不喜歡的教師往往予以消極的反應。由此可見,教師應主動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愛。如果發現學生有不良情緒,一定要及時個別談心,弄清原因,采取恰當的方法幫助解決。教師經常利用課余與學生溝通,幾句談話,幾聲鼓勵,一點暗示,一個微笑等等,都能給學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和激勵作用。教師努力保持與學生的良好關系,用期望的目光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實施。
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
我們不能夠等到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才開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樣就顧此失彼,得不償失。我們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好和諧平等的集體,盡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溫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盡量避免出現對于孩子們成長不利的因素出現。
比如,在一個班集體中,有一些學困生,他們也許是成績不夠好,反應不夠快,與同學們相處有些小氣等等。那么班集體中難免有同學會不喜歡這些人,甚至會歧視他們。那么,老師們就需要在班級營造一種氣氛:不管同學學習如何,成績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這個班集體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歧視同學都是不對的。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關心。那么,這些孩子們就不會陷于一種不良環境之中。漸漸地,也許會有令人驚奇的表現:成績好的不再驕傲,成績差點的有了進步等等。這樣,就讓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
三、對“后進生”傾注一片愛心。
后進生,往往是心理問題比較多的一個群體,后進生的教育,已是擺在每一個教育者面前的嚴峻問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活動中,對“后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那么,面對后進生,我們該怎么辦?
一個學校,一個班級,學生總有好的差的。作為一個教師,既要關心“優生”,又要關心“差生”。關心“優生”往往并不難,只要教師一指點,“優生”便立有起色,教師從感情上也容易貼近。但“差生”則不然。有些后進生,不僅學習成績差,且生活習慣、個人性格都有與眾不同之處,同樣的錯誤不斷地犯。這樣的“后進生”,想讓教師從心底里去喜歡他,確實是有一定難度的。但這并不是說,“后進生”就沒思想、沒知覺,就無藥可救。“后進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進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關鍵還是看教師的工作是否到位。作為一個好教師,更要特別關注“后進生”的成長。
對于后進生,最忌諱的莫過于“歧視”和“放棄”。后進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用愛心精心呵護。許多后進生恰恰是缺乏“愛”的產物,因此,在他們身上傾注滿腔關愛之情,無異于“久旱逢甘雨”,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中學生,十五、六歲的年紀,不管怎樣“后進”,總還不至于是不近人情的“冷血動物”。在給學生以思想,學習上的關心和教育的同時,在生活上多多過問。這樣做,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學校生活的溫暖,另一方面讓他們覺得老師并不因其后進而置之不理,照顧了自尊心。
把一個班中的所有后進生的工作都“承包”到班主任一個人身上,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實際的。班干部作為學生中較為優秀的一個群體,平時與同學們在一起,對后進生有較多的了解,同時,作為“同學”,他們有較多的共同語言,其觀點、看法往往更容易彼此理解和接受。這樣避免了班主任一人力不從心,孤掌難鳴。通過群策群力,利用集體的智慧,集體的力量,形成合力,從而提高轉化效率。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是高尚的,這是教師一切行為的內在動力。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才能促進學生心靈健康成長。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可見,心理素質已成為構成人的整體素質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和目標。教育理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面對21世紀新的挑戰。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撐起一把雨傘,陪他們一起走過雨季,我們必需引導每一個學生走上健康快樂向上的人生之路,我們也一定會從中探尋到一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大陸”。
參考文獻:
[1]《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張相葵
[2]《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
[3]《專業化:挑戰21世紀的教師》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