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百年來,中國的設計藝術發生了重大變化,從一個非常傳統的藝術設計時代轉型成一個現代設計的時代。具體從四個方面體現出來,第一就是價值觀的基點上,中庸的設計思想變為功能為主。第二是價值觀念的目標整體和諧變為個人幸福的觀點。第三是價值實現的手段,科學技術取代傳統手藝。在第四點是價值實現的規范上,法律代替了工匠制度。這四個方面在我國的藝術設計的轉換上充滿了悲喜交加。
西方國家早就進入工業時代,我國和西方國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這直接導致了我國和西方的設計價值觀的巨大沖突。這種沖突是因為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以及相差巨大的生產方式。這種沖突將決定是否新的設計秩序可以重建。
首先,我國傳統造物觀念受到西方設計觀念的影響和沖擊。我國封建社會崩潰,近代社會不斷變革倒逼著我國的造物藝術發生變革,國民從未經歷過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終于對這種文化交流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在這樣一個社會動蕩,文化激蕩的環境里中國的圖案學誕生了。以前我國傳統的“士林”重義輕技以及重農抑商的價值觀也受到了西方民主科學以及自由意識的沖擊。中國傳統造物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是西方文化的引入,這奠定了我國的現代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16世紀后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帶帶來西方的器物和他們的近代科技知識,這不僅使我國民眾的審美觀發生很大改變,同時使中國造物的技術手段得到提升。這使得我國造物觀念發生變化,從消極排斥到主動學習。這是我國與西方國家全面競爭的標志。我國人民學習西方國家經存在這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必定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在清朝末期的時候,“制洋器”成為當時一個時尚的話題,不論是當時的洋務派還是反對洋務派的人都覺得西方國家強大在制造器物的技藝上,至此我國的造物活動開始了現代的轉型。隨著我國進出口貿易逐漸頻繁,所以圖案設計及其相關領域也進一步發展,我國現代設計進入一個新的前所未有的階段。不得不承認起初我們的設計師存在著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不一樣的社會閱歷,但是他們也是我國造物藝術向現代發展的動力之一。圖案、手工以及寫實是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主要內容,所以可以說我國圖案學的發展受圖案教育的推動,至此,中國設計教育開始了現代化。
其次,不得不融合的中西設計思想、文化以及理念。 在不斷的學習西方文化時,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別人的東西徹底融匯成為自己的東西。恰巧,20世紀初期我國考古學和民俗學建立,考古學的研究對圖案設計有這很高的參考價值,同時民俗學可以幫助大眾重新認識與了解我們的文化。之后,近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我國發展壯大,遭受打擊的必定是我國傳統工業,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新舊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產方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質,某些傳統的工藝開始了想現代轉換之路。一些行業開始衰落,可絲織業這樣的卻開始了向著近代大機器工業的過度。20世紀初期西方有一項涉及藝術繪畫、建筑、設計以及雕塑等領域的變革,我們稱之為“現代運動”。前期由于現代運動的傳播僅僅基本上是局限在部分設計師的小圈子里,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對對中國的影響都是很小的,幾乎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才受到普遍關注。期間還有一項運動對中國的工藝美術產生了影響。這便是1934年蔣介石在江西南昌發起的新生活運動,可以理解為這項運動是國民大眾走向現代化合理生活的一個開端。簡單來說就是把禮、義、廉、恥用到真正的日常生活中,并且讓使大眾的生活趨于藝術化和軍事化或生產化,這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社會運動也是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相互結合的產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藝美術設計。新生活運動那濃厚的本末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對西方文化以及現代設計進行深入的了解,推遲了中國藝術設計發展的腳步。建國后隨著文化建設、經濟建設的的有序進行以及教育事業的進行圖案學有了比較寬松的發展環境。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我國圖案學由此進入又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是我國20世紀設計史上一個重要成就。
最后是圖案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圖案和工藝美術之間的關系。第一屆全國性質的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是在1953年進行的,之后“工藝美術”被定位為設計學科的名稱。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建立后,原來的圖案教育被改稱為工藝美術教育,至此,社會完全接受了“工藝美術”圖案也被工藝美術的概念完全取代。工藝美術和圖案的內涵、外延以及屬性非常接近,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區別。近代我國大部分行業開始了生產的機器化,不論科技還是實際的生產都有大大的提高,圖案隨之進一步發展,近代圖案學逐漸產生。從理論上來講,圖案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可惜圖案學的建立卻是引進日本建立的“圖案”觀念后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才慢慢建立的,所以難免在早期的發展時期會受日本以及西方的影響,但是六十年代以后由于我國和西方文化處于隔絕狀態,我國的工藝美術文化一直在走自己的路,直至改革開放。這次是我們主動打開國門了解外界的開放的設計思潮,封閉了將近20年的時間我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落后,奮起直追。于是圖案的內涵也發生變化。于是引起了圖案設計和教學的強烈爭論,有利于圖案思想認識的一次又一次不斷突破。西方現代設計運動的思潮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被我國設計界逐漸了解,我國生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處于絕對劣勢,與西方國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使得我們不得不將目光轉向產品等使用方式以及功能和結構。新藝術運動之后現代藝術的設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設計思潮有批判的色彩以及革命的意義。直至20世紀90年代電腦和互聯網的建立與逐漸普及,圖案設計也進入了數字化時代。這不僅直接影響人們的設計實踐活動還改變了之前的設計方式以及程序,同時沖擊這設計人員的思維方式。但是我認為這僅僅是一種設計的手段,僅僅是我們使用的工具而已,我們對圖案的構成或者是色彩的構成等依然應該保持基本的知識素養,方可不失設計本身。
參考文獻:
[1]劉國良,中國工業史(近代卷)M 南京:江蘇科技技術出版社.2002
[2]傅抱石,基本圖案學[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3]傅抱石,基本工藝圖案法[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4]雷圭元,基礎圖案[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5]龔駿,中國新工業發展史大綱[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6]高叔康,中國手工業概論[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7]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8]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董曉滿(1993.3—)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江西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17級研究生,藝術學學士學位,專業:產品設計,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