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 邢慶仁
摘要:作為16世紀德國最有成就的藝術家之一的丟勒,創(chuàng)作了很多讓人驚嘆不已的作品。本文分別從丟勒的社會背景和生平經(jīng)歷方面分析其繪畫理念的形成過程,通過分析其不同時期油畫、水彩的著名代表作品,解讀其繪畫作品的三大藝術特征,并探論他給后世藝術領域帶來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丟勒;文藝復興;油畫;水彩
14至16世紀末,歐洲展開了一場影響力極大地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德國在這場思想運動中,藝術大師阿爾布雷特·丟勒經(jīng)過一生的不斷追求探索,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與完整的觀點體系,成為德國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鋒者。他在繪畫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促進了德國藝術史的發(fā)展。
1、丟勒生平經(jīng)歷概述
丟勒,1471年5月21日在一個名叫紐約堡的城市出生,全家僅靠父親手工匠這份普通的工作來維生活。13歲時,父親便開始培養(yǎng)他雕刻技能,這是丟勒初次接觸到雕刻理念,并在后期把這種理念延伸到繪畫領域。19歲時,丟勒開啟了他為期三年的“學徒生涯”。在學徒期間,丟勒學到多種繪畫理念和技巧,并熟悉和研究了其他繪畫大師的作品。學期三年滿,為取得“畫師”稱號,按照慣例應周游歐洲各大城市作畫。1494年,丟勒滿期學徒游歷,他遵從父命回紐約堡與一名女子艾格尼絲結婚。不幸的是,婚后三個月,紐約堡爆發(fā)了瘟疫,于是,丟勒開啟了他第一次意大利之行。在這個歐洲南部的城市,他接觸到了許多不同于德意志的繪畫風格和先進思想,感受到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美不同于哥特式藝術之美,被這種“人文主義思想”深深吸引。1496年起,丟勒開啟了長達十年的藝術研究和創(chuàng)作生涯。通過十年的大量繪畫創(chuàng)作,丟勒已經(jīng)成為德意志著名的繪畫大師,但在他心里意大利是他思想創(chuàng)作的源泉地。于是在1505年秋,丟勒再次來到意大利威尼斯這座城市進行探索和研究。再游意大利,丟勒對人文主義思想有了新的領悟,并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1528年,丟勒完成了他最后一幅作品,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他一生創(chuàng)造了1000多幅作品,作品類型豐富,有版畫、油畫、素描等。
2、丟勒繪畫的風格特征
2.1理性嚴謹?shù)臉媹D
這幅1500年創(chuàng)作的《自畫像》,可看出丟勒的肖像畫深受意大利式理性構筑性繪畫的影響。構圖上,觀者從畫中便能一眼看出人物被畫面一分為二,迅速察覺到中軸線,每一部分的構圖都遵循“正三角構圖”。例如,自畫像的整個人物形象是常見的正三角形構圖,畫中還有一個隱形的倒三角構圖,“即左右兩側的題簽與衣服衣領巧妙的又形成了一個不易察覺的倒三角形,這一正一倒兩個三角形相互交叉重疊,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互為聯(lián)系又獨具特色,巧妙的融合在整個主題中。”[1]這樣巧妙的構圖設計,完美有力的展現(xiàn)出繪畫中理性、嚴謹?shù)奶攸c。“不僅如此,各部分的細節(jié),例如他披散頭發(fā)的每根發(fā)絲位置與展現(xiàn)角度及身上那件棕色上衣的毛領進行了精細處理。”[2]從此畫可看出丟勒注重理性,善于思考,重視細節(jié)刻畫。
2.2高度寫實的繪畫技巧
出于丟勒之手的肖像作品具有細膩、真實的特點,不僅由于他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從小在手工作坊里養(yǎng)成的習慣,還受到一定的哥特式建筑寫實風格影響。《野兔》是丟勒極其寫實的作品之一,他將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高超的寫實技巧用于畫中,使得野兔的形象十分細膩、逼真,動態(tài)生動有趣而又不失整體效果。“畫面背景以淺色為底色,用不透明的樹膠顏色畫出一排排線條,兔子毛皮的質(zhì)感、空間與結構的安排都是經(jīng)過認真思考和精心設計過的。”[3]兔子身上不同部位的毛皮線條處理都恰到好處,這些線條長短、疏密、方向處理得各不相同又極其逼真,最后畫龍點睛之筆是在個別地方以明亮的白色來點綴。為了使兔子立體效果更加突出,他將明暗對比和陰影的處理手法運用其中。逼真細膩的寫實手法和幾乎完美的渲染手法,為之后水彩畫學者起了“標桿”作用。
2.3沉郁濃烈的色彩
丟勒十分重視光影的微妙變化對畫面整體層次感的重要作用,而色彩的明暗對比又突出了畫面的空間感。在油畫《三位一體崇拜》中,以眾多人物的共同活動為中心進行場景描繪。畫面以山水風景為背景,教皇、眾信徒和基督及上帝等諸多人物構成,以獨特的球形構圖分布,人物形象在原有的寫實之上加入豐富色彩變化的效果。全畫色彩鮮艷亮麗,強烈大膽的顏色中有威尼斯畫派色彩風格的縮影。“在這幅畫中,丟勒運用強烈的色彩和里程碑式的空間,將德國繪畫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思想相結合,并把它們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表現(xiàn)形式。”[4]
3、影響
人文主義思想在德國發(fā)展的過程中,丟勒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的作品在繼承原有的中世紀哥特式風格基礎上,融合了新的人文思想,這種獨具一格的藝術特點對德國藝術史后期發(fā)展有良好的借鑒意義。對于丟勒一生的經(jīng)歷,也是一場“文藝復興”。他一生都在不斷探索研究,他從不滿足于現(xiàn)狀,即使在他輝煌歲月里,他依然沒有停下四處游學的腳步。他將接觸到的各種不同繪畫技巧融入各種繪畫主題中實驗、并以理論依據(jù)進行理性的分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人獨立的創(chuàng)作風格,對歐洲繪畫史做出了巨大貢獻。
結語:
丟勒作為德國一位人文主義的忠實追求者,他從不滿足于已知世界,不停的對未知進行探索,并創(chuàng)作出許多優(yōu)秀作品。他將意大利文藝復興理論傳播到歐洲北部,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畫派的基礎,并極大地影響了德國藝術領域的發(fā)展。他不僅是德國也是歐洲最優(yōu)秀的畫家之一,在繪畫史上的功績毫不遜色于意大利同時代的任何一位大師。
參考文獻:
[1]何玄.自我的描述與表達——丟勒自畫像的畫像學分析[J].云南大學學報.2014:08-11
[2]涂先智.風格斷裂與精神深淵——對丟勒《1500年自畫像》的解讀[J].美術.2009-7:06-09
[3]王風華,崔白.《雙喜圖》與丟勒《野兔》之比較[J].長治學院報刊.2008-2:19-21
[4](德) 韋措爾特.丟勒和他的時代[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7-89
作者簡介:
郭晶,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
邢慶仁,現(xiàn)任陜西省國畫院副院長,創(chuàng)作研究室主任。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