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欣 李陽
摘要:在紅綠燈前,似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忘記了交通法規,他們選擇成群結隊的闖紅燈,而不是遵守交通規則,于是,“中國式過馬路”現象誕生了。本研究選用從眾與責任分散視角對該現象進行分析,并制定了實證研究設計方案,以期對未來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國式過馬路;社會心理學;從眾;責任分散;研究設計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人口密度之大不言而喻,而如今又處于21世紀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時代,中國街道上的擁擠程度可想而知。紅綠燈前,斑馬線上,總是會聚集著許多等待或者正在過馬路的人們,他們有的行色匆匆,有的步履從容;有的是上下班的成人,有的是上下學的孩子;有的人忙于奔波,有的人享受生活;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可無論他們是誰,要去哪里,常常會驚人出現相同的行為——“中國式過馬路”。
“中國式過馬路”現象:是網友對部分中國人集體闖紅燈現象的一種調侃,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一經網絡傳播,立刻引發網友的討論。可以從多個方面對其成因進行探討,其內在原因,即人的心理,可以應用社會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加以分析,本研究選用從眾與責任分散視角對該現象進行分析。
從眾是指個體受到外界群體行為的影響,在認知、判斷等方面表現出與公眾或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方式。個體的行為往往遵循最低成本而最大收益——即方便原則,“中國式過馬路”就是其表現形式之一。社會群體對個體心理具有促進或抑制的功能,個體意識若與群體意識相一致,其會被強化,反之則會被抑制,當身處與群體之中時,個體總是不由自主的放棄自我,而服從于被群體意識,導致其“去個性化”。
責任分散是指在面對緊急情境時,由于有他人在場,使個體所需承擔的責任相應降低。群體之所以比個體更具有冒險精神,主要是因為群體決策的結果會由集體共同承擔,由于責任分散到每個個體身上,個體需要承擔的責任比例減小,降低了個體對失敗的恐懼。
“一起過馬路”的個體大多互不認識,但卻在同一時間作出相同的反應,難道是他們都不懂得交通規則,都不會識別紅路燈嗎?顯然這個解釋說不通,既然懂得應該如何正確的過馬路,那又為何出奇一致的采用“中國式過馬路”的方式?很有可能是因為,在紅綠燈前的個體覺得“大家”都這樣做了,“我”也應該這樣做。那么,他們不知道這樣做會造成不好的后果或受到譴責嗎?顯然他們并非一無所知,很有可能是因為,“大家”都這樣做了,并不是只有“我”這樣做就無所謂了?或是所謂法不責眾,“我”這樣做了也不會怎樣?還是出了事情還有“別人”,和“我”沒有太大關系?
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式過馬路”現象之所以如此廣泛的存在,與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和社會責任分散分不開。但上述僅僅為理論上的探討分析,并非科學嚴謹的實證研究,對此本研究制定了如下研究設計,以供未來研究加以驗證。
實驗場地:選擇在某市某商業街附近的某路口——通過實驗前為期一周的觀察該城市的該商業街是商場、娛樂場所密集的地區,路口處設有紅綠燈、斑馬線。通過實驗前的觀察,最終選擇其作為試驗場地,原因如下:1.商業街的人流量較大,可以確保樣本容量足夠大;2活動于商業街附近的人大多數處于放松休閑的狀態,可以減少因工作等因素導致的“中國式過馬路”出現的概率;3.路口設有的紅綠燈、斑馬線給被試以交通規則的暗示;4.商業街附近的車流量較少,行車速度較慢,被試的安全性較高。
被試:選擇為實驗場地處某特定時間段的行人群體——該群體不知道正在進行實驗——和8名實驗者同盟——他們經過實驗者的訓練,在實驗中扮演行人,他們清楚實驗的過程,但不知曉實驗的目的。這樣選擇被試的原因:1.通過實驗前為期一周的觀察,選擇一天之中人流量較大、較穩定的時間段的行人群體作為被試,確保被試的數量充足、穩定,以減少實驗誤差;2.不讓被試知曉正在進行實驗,使其保持日常自然狀態,以避免霍桑效應;3.實驗者同盟協助實驗進行,但不知曉實驗目的,以避免實驗者效應。
實驗工具:
征求有關部門的同意后,在實驗場地安裝3臺攝像裝置——該裝置質量好、清晰度高、視角范圍廣。選擇該實驗工具的原因:1.采用錄像裝置對整個實驗進行記錄,以獲取真實、完整的實驗數據,并可以反復核對實驗相關信息;2.選用3臺攝像裝置,以確保記錄的準確性,也避免實驗過程中因出現攝像裝置損壞而導致的實驗誤差;3.選用質量、清晰度、視野范圍等方面較合適的裝置,以確保記錄的清晰性和全面性,進一步得到有效地數據。
實驗程序:
1.實驗前準備:實驗前進行為期一周的觀察,以確定實驗場地、實驗時間,進而確定實驗被試;在實驗場地安裝并檢查攝像裝置,以確保在實驗中可以正常使用;對實驗者同盟進行訓練,確保其在實驗中準確操作,以達到預期實驗效果。
2.實施實驗:實驗前準備完畢后,按實驗者同盟的參與情況,將實驗分為16組,進行為期16天的實驗。第一天實施第1組實驗,第二天實施第2組實驗,……,第十六天實施第16組實驗。實驗中,實驗者同盟扮演行人角色,與被試(即行人群體)一起在斑馬線處等待紅綠燈(紅燈亮起,行人方可過馬路,綠燈亮起,行人不可過馬路)。其中,在第2組實驗中,有1名實驗者同盟在被試等待紅燈時,率先闖紅燈走過斑馬線;在第4組實驗中,有2名實驗者同盟在被試等待紅燈時,率先闖紅燈走過斑馬線;在第6組實驗中,有3名實驗者同盟在被試等待紅燈時,率先闖紅燈、走過斑馬線;……;在第16組實驗中,有8名實驗者同盟在被試等待紅燈時,率先闖紅燈走過斑馬線。在第1組、第3組、第5組、……、第15組實驗中,實驗者同盟不會率先闖紅燈、走過斑馬線,而是和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即大多數人怎樣做實驗者同盟就怎樣做。每天的實驗重復進行3次,即實驗最后一共得到48組記錄。
3.實驗后數據分析:觀看錄像,記錄統計每次實驗的如下信息:是否有人闖紅燈;闖紅燈的人數;若實驗者同盟率先闖紅燈,那么當有幾名實驗者同盟闖紅燈時,有被試開始闖紅燈,多少被試闖紅燈。核對無誤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即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對結果進行討論并得出結論。
此研究設計只是筆者在總結以往研究基礎之上的設想,仍有許多方面的不足,僅希望可以為未來研究提供參考、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沙連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黃怡文.責任分散效應——審視行政權力運行的新視角[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8,(2).
[3]D.A.卡普,W.C.約爾斯.學生為何反映冷漠[J].韓揚譯.當代青年研究,1992,(3).
[4]溫漢華.受眾的從眾心理與大眾傳媒的社會控制功能[J].新聞采編,2007(1).
[5]朱玲.人多不等于力量大 責任分散效應的啟示[N].浙江日報.2010,(11).
作者簡介:
楊麗欣(1990.05.14-),女,漢族,籍貫:河北秦皇島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應用心理學,研究方向:人格發展與社會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