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麗君 肖昕怡 段林辰
(湖北工程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2005年8月,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上發表了評論,提出了“兩山理論”“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2015年,習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進中央文件,成為指導中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鄉村承載了人類的活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景觀實體、鄉村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景觀規劃設計中,要注重鄉土元素的提取,運用鄉村材質,融合現代設計,遵循“宜居、宜業、宜游、宜文”四宜原則,延續鄉村肌理,挖掘潛在的景觀資源,自然景觀有山河、地貌、森林、動植物、特殊地質、天文氣象等,文化景觀有農耕文化、民俗風情、傳統服飾等,將這些景觀元素納入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通過景觀設計,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景觀。2017年10月~12月,筆者在湖北小城鎮發展研究中心領導指導下,參與了襄陽市格蘭坪村“美麗鄉村”景觀改造設計工作,結合格蘭坪村現狀,利用鄉土材料,融合現代元素,進行了延續鄉村肌理設計,試圖打造山水意象鄉村景觀。
格蘭坪村位于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店埡鎮,村域面積8.5 km2,其中耕地面積1 089畝。四周青山環抱,中呈盆形地帶,六條山溝和一條小河把一個村落分成九個自然村。村境內最高點香龍觀頂峰海拔949.5 m,最低點涇河灣河道360 m。格蘭坪村是遠近聞名的“茶葉之鄉”,村組戶都有茶園,茶園面積已達到4 000多畝,戶平10畝以上,人平4畝以上,茶葉是該村支柱產業之一。農耕文明歷史悠久,延續著古老勞作方式,使用傳統的農耕器具,保留富有地域特色的勞動號子。旅游資源富集,境內有“九進楚王城”遺址、保存較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自然人文景觀有珠虹峽、穿山大溶洞、獅子口、青龍寨、歪尖山、鳳凰山、梨祖山、老龍洞、香龍觀。鄉土植物有茶葉、油菜花、杜鵑花、蘭草花、竹筍等。
格蘭坪村四周是青山,中間是小盆地,呈帶狀空間。基址內主要為田地,多為開敞空間,周圍沒有遮擋的區域;大片的茶田周邊種植少數喬木,田間缺少休息場所。 空間之間的過渡略顯單調、生硬。
基址60%的區域種植茶葉。小部分區域種植水稻和蔬菜,因季節變換,呈現豐富的形態和色彩,營造出多樣的景觀效果。村委會位于基址北邊,區域被山體植物包圍,到達此處需轉彎上坡。村民居住區分散布置,沒有規律,房屋大小、外墻立面也不一樣。石林觀賞區內天然形成的石頭錯落有致,與茶田和居住區都有交集,但石頭之間沒有植被作為過渡,有些生硬。水體觀貫穿東西,水上娛樂設施有釣魚島、農家樂。
基址的主出入口位于北邊通往鎮上小道上,人行道和車行道沒有分離,道路不寬敞。景區入口到場地要走下坡,臺階少,路面窄,坡度陡。交通線路沒有很好圍繞功能分區和景觀節點修建。
基址內有2800年的古櫟樹,大部分植被為茶樹,屬于常綠灌木,茶田間只種有少部分常綠喬木加以裝飾,季相變化不明顯。只有小喬木和灌木的搭配,空間層次難以表現。
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造為徑,以古樸村落為形,突顯“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感受“鄉風、鄉俗、鄉情、鄉聲、鄉味”,感悟“鄉戀、鄉思、鄉念”。
一是生態性設計原則,充分結合當地的現實情況,將自然景觀、聚落景觀、經濟作物和生態保護融合到一起。二是觀賞性設計原則,結合基址的地形條件,將基址進行梯田式呈現,給觀賞者以視覺沖擊。三是休閑性原則,將茶文化充分融入到設計理念中去,賞茶、品茶、悟茶,滌蕩心靈,陶冶情趣。四是鄉土特色原則,結合襄陽本土文化,格欄坪村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的條件,展示了鄉村豐厚的肌理,用鄉土材質營造鄉土景觀。
中華茶道精神中的精髓為四個字:“清”“ 敬”“怡”“真”。 格蘭坪主要以茶農業為主,以茶文化為主體,規劃設計其基址上,再造茶景觀文化,感受鄉土之美。如“清”,城里人離開都市,回歸鄉土,放慢腳步,放下工作。“敬”開展一些關于茶的互動,如采茶、制茶、泡茶等,體味自然的饋贈和辛勞的人民。“怡”,如品茶、聽風、看花、靜坐、讀書、論道。“真”,如回歸鄉村,品味鄉村,記住鄉愁。
格蘭坪村村里配套建設了圖書室、文化體育娛樂場所及以數十家農家樂和農業產業園為主體的休閑、觀光娛樂場所,村容村貌美觀整潔,原始生態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相映成趣。鄉土景觀材料有鵝卵石、黃土、鄉土植物等;還有一些當地人日常使用的石磨、谷扇等,具有較強的觀賞價值和地方特色(見表1)。

表1 鄉土常用材料及其表達
格蘭坪村“美麗鄉村”更新規劃設計以北部的一個通道為主要出入口。規劃設計共分為四個主要功能分區,即農業生產區,生活居住區,休閑聚集區,農業景觀區,分別設有采茶坊、歷史館、石林、歇亭、祈福廟、茶坊、DIY茶坊、取水風車、下沉文娛廣場、彩色菜田等景點。
農業生產區,主要從事種植兼養殖生產活動,注意物種多樣性、適用性,兼顧季相,增加觀賞性。生活居住區,結合保存較好的明清建筑,依照其風格,利用鄉土材質,進行仿古改造和修繕,既利于當地居民生活,又保存歷史風貌。休閑聚集區,打造茶文化為主體,兼顧利用鄉土山水、綠色植被、蜿蜒小河,開展攀山、賞景、戲水等休閑體驗項目。農業景觀區,以改造或仿照梯田模式的茶園為主體,開發茶文化主題觀光活動讓游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美好自然。
1)歷史館。格蘭坪位屬襄陽,乃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比楚文化更早的先楚文化的發源地,也有上古時代祝融和東皇太一的神話傳說。改造現有閑置民居,開設歷史館,將格蘭坪及周邊從古至今的歷史文化展現其中,讓游人在體驗完采茶、制茶等活動后靜下心來,感受中華歷史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2)茶坊。茶館按傳統茶葉制備工藝,分曬青、涼青、搖青、篩青區,炒青、揉捻、焙干、挑梗區,燒水、制茶區、品茶區,聘請當地專業人士進行制備和指導游客操作。游客將自己親自做的茶葉泡于其中,既可品味勞作和茶水之甜美,更是茶道精神中以茶交友、以茶互動“和”的表達。茶坊旁邊還設有戲臺,游人還可坐于戲臺之下,品茶、聽當地戲曲、說書。3)登山亭。契合當地文化,在山頂構筑,游人需要爬山到達此處,站在高點可以俯看群山,體會遠離鬧市,寧靜致遠,清心清寂的生活。4)歇亭。采用古典式木亭,稍有破舊的處理,設立在茶田之中,既可以給游客提供休息依靠的場所,同樣在景觀上添加了小品,豐富畫面,使景觀視覺更加協調。稍微破舊的處理,更能讓人感受到“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的田園生活。站在歇亭望去,更有“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的景觀效果。5)文娛下沉廣場。格蘭坪場地內部是兩個山體之間的連接過渡段,在茶田之間設計一個偏現代化的下沉廣場。坐凳結合臺階形成下沉,村內開設的各種茶事活動都可在廣場內的舞臺進行,體現茶道精神“和”之道,深化主題。廣場作下沉處理為的是通過垂直效果來分割功能和空間,臺階用綠草和木凳結合,綠草和茶田為軟質鋪裝,廣場用青磚為硬質鋪裝,相輔相成。
在“美麗鄉村”鄉土景觀規劃設計中,一是要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充分調查、認識和挖掘當地的鄉村景觀諸如自然景觀、聚落景觀、農業景觀、生產景觀要素,堅持生態優先理念,合理開發利用。二是要緊緊圍繞鄉土、傳統、生態、田園等核心要素,規劃和供給與城市完全不同的美好景觀,讓城里人突破舊角色、體驗新場景。三是堅持使用鄉土材料與現代景觀設計手法相結合,將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有機的組織到鄉村景觀營造上,使鄉村景觀空間層次更加分明、肌理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周詠南,應建勇,毛傳來.一步一履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紀實[N].2015-05-28.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3]徐文輝.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