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以軍
(攀技花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性病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8)
蕁麻疹是臨床上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膽堿能性蕁麻疹是蕁麻疹中的一個特殊類型。運動、食用過熱的食物或飲料、大量出汗及情緒激動等均可導致人體內的膽堿能性神經發生沖動釋放乙酸膽堿,使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內的環磷酸鳥苷的水平升高并釋放組胺,從而引起膽堿能性蕁麻疹。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5%的正常人在青春期發生過輕型膽堿能性蕁麻疹。膽堿能性蕁麻疹患者皮疹的特點是:在其軀體或肢體上端的皮膚上發生泛發性的1~3 mm的小風團,風團周圍有明顯的紅暈,有時可見衛星狀風團、紅暈或無紅暈的微小稀疏風團,風團持續的時間為30~90分鐘或數小時。少數膽堿能性蕁麻疹患者的唯一癥狀是劇癢,無風團。部分膽堿能性蕁麻疹患者還會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出汗、流涎、頭痛、眩暈、衰弱等全身癥狀[1]。中醫學將蕁麻疹稱為“風團”或“風疹塊”。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西藥治療膽堿能性蕁麻疹,但患者的療效并不理想,且病情的復發率較高。為了進一步提高對膽堿能性蕁麻疹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筆者對攀技花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門診收治的50例膽堿能性蕁麻疹患者使用中西醫結合療法進行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攀技花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門診收治的100例膽堿能性蕁麻疹患者。這10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膽堿能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在這1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其年齡為18歲~63歲,平均年齡為(41.4±20.4)歲;其病程為3個月至4年,平均病程為(2.1±1.3)年。將這10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兩組患者均使用鹽酸西替利嗪片進行治療。方法是:讓患者每次口服10 mg,每天服用1次。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使用自擬的中藥方進行治療。自擬中藥方的主要成分和用法是:甘草20 g、夜交藤30 g、土茯苓50 g、麻黃10 g、漢防己15 g、靈芝50 g、陳皮20 g、秦艽20 g、龍葵30 g、防風15 g、牡丹皮20 g、銀柴胡30 g、黃芩30 g,為便秘者在此方中加入生大黃10 g,為瘙癢癥狀晝輕夜重者在此方中加入玄參30 g、生地20 g,為氣虛者去掉此方中的土茯苓后加入茯苓20 g、黃芪30 g、白術15 g,為血虛風盛者去掉此方中的麻黃和秦艽后加入炙首烏10 g、當歸20 g,為濕熱者在此方中加入茵陳30 g、白鮮皮15 g、苦參10 g,為風寒者去掉此方中的漢防己和銀柴胡后加入荊芥20 g、桂枝15 g。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取600 ml的藥汁,每天服1劑,分早、中、晚3次服用,可根據患者的體質和年齡適當調整用藥量。連續治療1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規定的蕁麻疹療效判定標準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痊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1)痊愈:治療后,患者的皮疹完全消退,在6個月內其病情未復發。2)有效:治療后,患者皮疹的面積與治療前相比消退30%或30%以上,在6個月內其病情復發但癥狀較輕。3)無效:治療后,患者皮疹的面積與治療前相比消退30%以下,其各項臨床癥狀未見好轉,在6個月內其病情經常復發。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n(%)]
蕁麻疹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過敏性皮膚病。此病患者的臨床特征主要有軀體或肢體上端的皮膚上出現蒼白色或紅色的瘙癢性風團,風團驟起驟退、發無定處、時隱時現,在風團消退后其皮膚上無明顯的痕跡。膽堿能性蕁麻疹患者的發病與其自身的體質密切相關[2]。有研究表明,用西醫療法治療膽堿能性蕁麻疹的主要難點是患者病情的復發率較高[3]。中醫認為,蕁麻疹屬于“癮疹”或“風疹塊”的范疇。治療此病的關鍵在于益氣固表、利水消腫、祛風止癢、滋陰養血、涼血活血。本研究使用我院自擬的中藥方對膽堿能性蕁麻疹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擬中藥方的主要成分有13味之多[4]。現代藥理學研究的結果顯示:陳皮、秦艽、龍葵、防風等中藥均具有抗過敏、抗組胺的作用,并可降低患者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麻黃、夜交藤、土茯苓、靈芝等具有利水消腫、滋陰養血的作用,可抑制免疫球蛋白的產生,增強患者的抗變態反應能力和抗過敏能力;甘草能夠調和諸藥,甘草中的甘草次酸可起到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具有雙向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5]。諸藥合用具有祛瘀生新、滋養氣血、利水排泄之功效。用此中藥方對膽堿能性蕁麻疹患者進行治療可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快速改善其各項臨床癥狀,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改善其遠期療效。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膽堿能性蕁麻疹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1]趙辨.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J].中國臨床皮膚病學,2009,(10):745-746.
[2]蓋自寬,劉建霞.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及對血漿組胺影響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藥,2012,34(18):2779-2780.
[3]成甘露.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膽堿能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2015,31(3):28-29.
[4]邱笙偉.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膽堿能性蕁麻疹的臨床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22):32-33.
[5]王麗娜,楊玉峰,蒲繼紅,等.桑葉消風顆粒配合穴位埋線治療膽堿能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醫藥,2014,26(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