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棟
(華亭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安口分院中醫科,甘肅 華亭 744103)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有調查數據顯示,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30%。該病患者可出現上腹部疼痛、腹脹、反酸、噯氣、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患者還可出現貧血、舌炎等癥狀。目前,西醫多采用多潘立酮、阿莫西林、奧美拉唑及硫糖鋁等藥物治療該病,但效果一般[1]。中醫認為,慢性胃炎屬于“胃痞”、“痞滿”、“胃脘痛”的范疇,其病機主要為飲食不節、情志不暢,致使胃失和降。中醫主張采用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的原則治療該病。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用自擬的消痞湯治療慢性胃炎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華亭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安口分院中醫科在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這120例患者均存在上腹部疼痛、腹脹、反酸、噯氣、食欲不振等癥狀,且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其中,排除患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對本研究所用的藥物(如多潘立酮、阿莫西林、硫糖鋁、西咪替丁等)過敏的患者。將這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8例(占63.33%),女性患者有22例(占36.67%);其年齡在20~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1±7.2)歲;其中,病程在1~3年之間的患者有33例,病程在4~6年之間的患者有18例,病程超過6年的患者有9例。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9例(占65%),女性患者有21例(占35%);其年齡在22~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6±7.8)歲;其中,病程在1~3年之間的患者有30例,病程在4~6年之間的患者有19例,病程超過6年的患者有1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用常規西藥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包括用多潘立酮、阿莫西林、硫糖鋁和西咪替丁對其進行治療。多潘立酮(由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為10 mg/片)的用法是:口服,10 mg/次,3次/d,于餐前30 min服用,連續用藥8周。西咪替丁(由山東信誼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為0.2 g/片)的用法是:口服,0.2 g/次,3次/d,連續用藥8周。阿莫西林(由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為0.25 g/片)的用法是,口服,0.5 g/次,每6~8 h服1次,每天用藥的最大劑量不可超過4 g。硫糖鋁(由江蘇鵬鷂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規格為0.25 g/片)的用法是,1 g/次,4次/d,于餐前1 h及睡前嚼碎后服用。在此基礎上,用自擬的消痞湯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自擬消痞湯的藥物組成及制用法是:煅瓦楞子25 g,黨參15 g,白術12 g,赤芍、白芍各10 g,黃芩、茯苓、佛手各12 g,麥芽、谷芽、甘草各9 g,桔殼5 g。對于舌苔薄白、面色蒼白、脈弦細的患者,于上方中加入烏藥(10 g)、柴胡(15 g)和香附(8 g);對于胸腹痞滿、氣機不暢的患者,于上方中加入川芎(15 g)、蘇梗(10 g)和川楝子(8 g)。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用藥8周。在用藥期間,囑兩組患者合理安排飲食,不可暴飲暴食。讓其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溫開水,忌食辛辣、生冷的食物和腌制食品。同時,囑患者戒酒,不可飲用濃茶和咖啡,
用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痊愈:治療8周后,患者上腹部疼痛、腹脹、反酸、噯氣、食欲不振等癥狀全部消失,進行胃鏡檢查顯示其胃黏膜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治療8周后,患者上腹部疼痛、腹脹、反酸、噯氣、食欲不振等癥狀明顯減輕,進行胃鏡檢查顯示其胃黏膜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治療8周后,患者上腹部疼痛、腹脹、反酸、噯氣、食欲不振等癥狀有所減輕,進行胃鏡檢查顯示其胃黏膜的病變范圍明顯縮小。無效:治療8周后,患者上腹部疼痛、腹脹、反酸、噯氣、食欲不振等癥狀未減輕,進行胃鏡檢查顯示其胃黏膜的病變范圍未縮小。比較兩組患者在用藥期間發生不良反應(如腹瀉、頭暈、無力等)的情況。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8周后,觀察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無效、有效、顯效和痊愈的患者分別有5例(占8.33%)、8例(占13.33%)、12例(占20%)和35例(占58.33%),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無效、有效、顯效和痊愈的患者分別有12例(占20%)、8例(占13.33%)、22例(占36.67%)和18例(占30%),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在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中出現腹瀉、頭暈、無力癥狀的患者分別有3例、1例和1例(這5例患者的不良反應均較為輕微,在停藥后其不良反應均自行消失),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8.33%;對照組患者中出現腹瀉、頭暈、無力癥狀的患者分別有3例、2例和1例(這6例患者的不良反應均較為輕微,在停藥后其不良反應均自行消失),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36,P>0.05)。
慢性胃炎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對該病患者進行胃鏡檢查時可見其胃黏膜普遍存在炎癥反應和腸化生的現象[2]。該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等特點。目前,西醫主要采用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胃黏膜保護劑、抗生素及促胃動力藥等治療該病。中醫認為,慢性胃炎屬于“胃痞”、“痞滿”、“胃脘痛”的范疇,其病機主要為飲食不節、情志不暢,致使胃失和降,故應采用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的原則治療該病。本研究中所用的自擬消痞湯中,白術和黨參具有補氣健脾之功效[3],麥芽、谷芽具有疏肝醒胃之功效,茯苓具有理氣化濁之功效,佛手具有疏肝理氣之功效,赤芍、白芍具有行瘀止痛之功效,瓦楞子具有制酸止痛之功效,桔殼具有化痰消積之功效,黃芩具有清熱燥濕之功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效。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舒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4-5]。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在用常規西藥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用自擬的消痞湯對其進行治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其不良反應較少,用藥較為安全。
[1]周軼.中藥治療慢性胃炎87例療效分析[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2):92-93.
[2]冷少光.中藥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9):113-114.
[3]余鴻.中藥治療慢性胃炎62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27):504-505.
[4]周羽飛.三種方法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4,24(2):758-759.
[5]鄧寶平.中醫治療慢性胃炎70例臨床療效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