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張志強
(1.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醫二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2.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康復心理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簡稱“慢阻肺”)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該病不僅影響患者的肺功能,還可對其全身器官或系統的功能產生影響。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有統計數據顯示,慢阻肺在全球40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9%~10%。該病患者可出現咳嗽、咳痰、喘息、胸悶及呼吸困難等癥狀,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疲乏、消瘦、焦慮等癥狀。肺氣虛證是指由肺氣虛損所導致的一種以咳喘無力、痰液清稀、畏風自汗等為主要表現的中醫證候。臨床研究表明,絕大多數慢阻肺患者均伴有肺氣虛證。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探討用參芪補肺湯對慢阻肺穩定期伴肺氣虛證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70例慢阻肺穩定期伴肺氣虛證患者。這70例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臨床上規定的慢阻肺的診斷標準,且均伴有肺氣虛證。2)其病情處于穩定期。3)年齡<75歲。4)無明顯的意識障礙。5)病情分級為Ⅰ級或Ⅱ級。6)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嚴重的臟器疾病。2)中途轉院。3)近2周內服用過與參芪補肺湯功效相似的中藥。4)不能遵醫囑用藥。5)對本研究所用的藥物(如沙丁胺醇、氨茶堿等)過敏。將這7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5)和參芪補肺湯組(n=35)。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4例(占68.57%),女性患者有11例(占31.43%);其年齡為47~74歲,平均年齡為(60.55±5.47)歲;其病程為1~10年,平均病程為(5.31±1.27)年。在參芪補肺湯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5例(占71.43%),女性患者有10例(占28.57%);其年齡為45~73歲,平均年齡為(59.86±5.25)歲;其病程為1~11年,平均病程為(5.54±1.4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使用沙丁胺醇和氨茶堿進行治療。沙丁胺醇的用法是:吸入給藥,2噴/次,4次/d,連續用藥8周。氨茶堿的用法是:口服,0.1 g/次,3次/d,連續用藥8周,在此基礎上,用參芪補肺湯對參芪補肺湯組患者進行治療。參芪補肺湯的藥物組成和制用法是:黨參15 g,黃芪30 g,丹參30 g,紫菀15 g,百部15 g,桑白皮30 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用,連續用藥8周。
用臨床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評價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臨床治愈:治療8周后,患者咳嗽、咳痰、喘息、胸悶等癥狀全部消失。顯效:治療8周后,患者咳嗽、咳痰、喘息、胸悶等癥狀明顯減輕。有效:治療8周后,患者咳嗽、咳痰、喘息、胸悶等癥狀有所減輕。無效:治療8周后,患者咳嗽、咳痰、喘息、胸悶等癥狀未減輕。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芪補肺湯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臨床研究表明,肺氣虛證在慢阻肺患者病情進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其病情持續進展又會進一步加重肺氣虛證,從而可形成惡性循環[1]。有學者指出,與慢阻肺急性發作期患者相比,慢阻肺穩定期伴肺氣虛證患者的臨床癥狀雖然相對較輕,但其呼吸功能仍處于進行性減退的狀態,因此仍需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2]。另外,還有學者指出,對慢阻肺穩定期伴肺氣虛證患者進行治療不僅僅是為了減輕其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同時也是為了延長其病情的穩定期,減少其病情急性發作的頻率,避免其呼吸功能進一步受損[3]。中醫認為,慢阻肺和肺氣虛證的病機均為痰濁潴留、久咳傷肺,致使肺失宣肅、肺氣虧少,故應采用健脾補氣、潤肺止痰、納氣平喘的原則治療該病。本研究所用的參芪補肺湯中,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之功效,丹參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之功效,紫菀具有祛痰溫肺、消痰止咳之功效,百部具有潤肺止咳之功效,桑白皮具有瀉肺平喘之功效。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健脾補氣、潤肺止痰、納氣平喘之功。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在對慢阻肺穩定期伴肺氣虛證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用參芪補肺湯對其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
[1]孫世民,張珠,王云雀,等.COPD急性加重期和穩定期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其與肺功能的關系[J].中國全科醫學,2014(24):2790-2793.
[2]李玉群,梁賢球,何晟.等.穩定期COPD患者營養狀況與血清脂聯素、肺功能、CAT評分的關系[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4(7):969-972.
[3]石磊,田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膈肌適應和損傷改變[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4,41(2):26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