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軍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普外一科,云南 大理 671000)
小兒疝是小兒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該病包括小兒腹股溝疝和小兒臍疝。小兒腹股溝疝主要是由于小兒在發育過程中其鞘狀突未及時閉合所致。小兒臍疝主要是由于小兒在發育過程中其臍環未及時閉合所致。該病患兒的腹股溝區或臍孔處可出現時有時無或時大時小的包塊。近年來,臨床上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該病,顯現出良好的效果。用此術式治療小兒疝,不僅對患兒造成的創傷小,而且能發現其腹腔內的隱形疝,從而可顯著降低其術后病情的復發率[1]。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疝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間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普外一科收治的126例小兒疝患兒。這126例患兒的病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制定的小兒疝的診斷標準[2],均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且其家長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其中,排除患有鞘膜積液、隱睪及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將這126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n=63)和觀察組(n=63)。在對照組患兒中,有女性患兒12例(占19.05%),男性患兒51例(占80.95%);其年齡在3~1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1±1.42)歲;其病程在3~17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9.76±2.10)個月;其中,有小兒腹股溝疝患兒42例(占66.67%),小兒臍疝患兒21例(占33.33%)。在觀察組患兒中,有女性患兒14例(占22.22%),男性患兒49例(占77.78%);其年齡在2~1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2±1.98)歲;其病程在2~15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8.91±2.46)個月;其中,有小兒腹股溝疝患兒40例(占63.49%),小兒臍疝患兒23例(占36.51%)。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觀察組患兒進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方法是:術前,讓患兒禁食8 h,禁飲4 h。在手術開始前,讓其將膀胱排空。協助患兒取頭低腳高位(腳高于頭部約15°),對其進行靜脈復合麻醉。在患兒的臍下緣做一個5 mm左右的切口,置入氣腹針,為其建立CO2氣腹(術中將其氣腹的壓力保持在6~10 mmHg之間)。退出氣腹針,置入trocar和腹腔鏡,探查患兒腹腔內的情況。在患兒的下腹部做兩個小切口,置入trocar和手術器械。對于小兒臍疝患兒,用腹腔鏡觀察其臍環缺損的面積。將弧形縫針經臍環缺損處刺入其腹腔內,將線尾留在腹腔外,然后以2~3 mm的針距對其臍環內口進行間斷縫合??p合完畢后,結扎絲線,將患兒臍環的缺損處完全封閉。對于小兒腹股溝疝患兒,找到其疝內環口,用1枚帶雙4號線的大圓針在疝內環口上方對其疝內環口進行縫合(分多次進行縫合),然后將縫線收緊。待確認不存在漏洞后,采用單手打結的方式對其疝內環口進行結扎,確保其疝內環口完全封閉,最后將縫針取出。在此過程中,注意避開患兒的精索血管和輸精管。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傳統的開放式疝囊高位結扎術,方法是:對患兒進行全身麻醉。在其疝囊處(腹股溝區或臍緣)做一個切口,切開其皮膚、皮下組織和疝囊。將其疝內容物納入原來的位置。若患兒存在腹腔粘連的情況,應先對其粘連的腹腔進行分離。最后根據患兒疝囊的位置、大小等對其疝囊進行高位結扎,在必要時可對其疝囊進行修補[3]。
統計并比較兩組患兒的各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和術后住院的時間)及術后發生并發癥(如皮下血腫、切口感染、腹腔出血、腹壁粘連等)的情況。對兩組患兒均進行半年的隨訪,觀察并比較其病情復發的情況。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手術持續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P<0.05),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持續的時間(min)術中的出血量(ml)術后住院的時間(d)4.52±1.03 7.16±1.22 10.769<0.05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63 63 22.81±2.49 33.40±3.15 9.657<0.05 15.63±3.09 25.67±3.78 7.223<0.05
觀察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情的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復發率的比較
小兒疝主要是由于患兒先天發育異常所致。臨床研究表明,一歲以內的小兒疝患兒,其病情有自愈的可能,因此可對其進行保守治療。年齡大于1歲的該病患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疝囊的體積會不斷增大,易引發睪丸萎縮(男性患兒)或卵巢梗阻(女性患兒)等嚴重的并發癥,故臨床上應及時對此類患兒進行治療[4]。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傳統的開放式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疝。但采用此術式對患兒造成的創傷較大,其術后恢復較慢,且易出現多種并發癥[5]。近年來,臨床上廣泛應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患兒家長及臨床醫生的廣泛認可[6]。
綜上所述,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疝的效果顯著,具有手術的用時短、患兒術中的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及并發癥少等優點。
[1]周曉波,段永福,趙成鵬,等.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加臍正中襞修補手術在小兒腹股溝斜疝中的應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6,16(12):1121-1124.
[2]李萌,李索林,于增文,等.單孔腹腔鏡下改良雙鉤疝針經皮腹膜外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2,33(12):916-919.
[3]王小艷,李權林,李陽,等.腹腔鏡小兒斜疝開放式疝囊高位結扎術后疝復發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6,37(10):758-761.
[4]閆學強,卞紅強,楊俊,等.腹腔鏡在特殊類型小兒腹股溝疝中的運用[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5,36(10):761-764.
[5]李寧,張文,周學鋒,等.單純經臍腹腔鏡在小兒復雜性腹股溝斜疝中的應用[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2,33(10):751-753.
[6]侯崇智,馮雪,施偉棟,等.腹腔鏡開放式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嵌頓斜疝163例[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10(5):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