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張 莉
(1.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康復心理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2.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醫二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中風又叫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提高,中風患者的死亡率已明顯下降,但其殘疾率仍居高不下,因而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臨床研究表明,對中風恢復期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能改善其患肢的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探討用中醫特色療法對中風恢復期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間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78例中風恢復期患者。將這7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9)和觀察組(n=39)。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2例(占56.41%),女性患者有17例(占43.59%);其年齡為46~73歲,平均年齡為(58.7±8.5)歲;其體重為48~92 kg,平均體重為(66.5±9.3)kg。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0例(占51.28%),女性患者有19例(占48.72%);其年齡為45~75歲,平均年齡為(58.2±8.3)歲;其體重為48~92 kg,平均體重為(67.2±9.5)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本研究中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經CT檢查或MRI檢查得到確診。2)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但無明顯的意識障礙。3)GCS(格拉斯哥昏迷評分)評分>8分。4)自愿參與本研究。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有中風病史。2)中途轉院。3)合并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2]。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康復治療,方法是:根據患者的病情及身體狀況,指導其進行坐位平衡訓練、軀干伸展訓練、身體重心轉移訓練、站立平衡訓練、步行訓練及上、下樓梯訓練等。同時,指導其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包括穿脫衣服、穿脫鞋襪、進食、洗臉、刷牙、如廁等)和語言功能訓練。在此基礎上,用中醫特色療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穴位按摩。選取患者患側上肢的曲池穴、合谷穴、內關穴和少海穴,選取其患側下肢的內外膝眼穴、照海穴、承山穴、昆侖穴和涌泉穴作為按摩的穴位。以點、按、揉、壓等手法對其上述穴位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摩的時間均為3 min左右,1次/d,連續治療1個月。2)耳穴壓豆。用王不留行籽對患者耳上的心、神門、交感、脾、胃等反應點進行按壓,以其局部感到酸、麻、脹、痛等為宜,每次按壓5~7個反應點,每天按壓3~5次,連續治療1個月。3)情志干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的情志活動以五臟精氣為基礎,情志不暢可導致人體氣機紊亂、臟腑氣血失調。因此,對中風患者進行情志干預十分重要。采用“清凈養神法”、“順情解郁法”、“情志相勝法”、“移情易性法”或“稀疑解惑法”對患者進行情志干預,以使其保持穩定的情緒。每天對患者進行2次情志干預,每次持續的時間為20~40 min。
用顯效、好轉和無效評價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經治療,患者的肢體功能明顯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且其心態良好。好轉:經治療,患者的肢體功能有所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其心態較好。無效:經治療,患者的肢體功能未得到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未提高,其心態一般或較差。總有效率=(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評價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運動功能越佳。用自制的生活質量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高。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87%(其中,治療結果為無效、好轉和顯效的患者分別有2例、18例和19例),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9.49%(其中,治療結果為無效、好轉和顯效的患者分別有8例、17例和14例),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MA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FMA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FMA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n=39)28.82±11.22 46.33±11.05 7.34 <0.05對照組(n=39)29.05±10.85 35.52±11.12 2.60 <0.05 t值 0.49 3.04 P值 >0.05 <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n=39) 50.35±6.33 81.83±6.25 5.98 <0.05對照組(n=39) 49.67±6.42 67.92±6.20 4.22 <0.05 t值 0.47 4.03 P值 >0.05 <0.05
中風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相關的研究表明,多數中風患者在病情穩定后會出現偏癱、失語等肢體功能障礙或語音功能障礙,從而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對中風恢復期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十分重要。在本研究中,筆者采用中醫特色療法對39例中風恢復期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4.87%。這與湯曉莉等[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用中醫特色療法對中風恢復期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運動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1]鄒生燕,譚俊英,趙文紅,等.“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對中風恢復期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12):2391-2393.
[2]吳宏美,黃瓊,高碧容,等.老年中風恢復期患者自我效能與生活質量相關性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7):63-64.
[3]湯曉莉,王梅.中醫康復配合心理疏導治療中風恢復期40例[J].陜西中醫,2014(6):66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