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莉
(江蘇省常州市兒童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3)
靜脈輸液是兒科門診用于治療各種小兒疾病最常用的給藥方法[1]。由于在兒科門診接受靜脈輸液治療患兒的年齡均在6周歲以下,故易發生各種護理不良事件。風險管理護理是指對患者可能發生的護理風險進行估測、分析及控制的一種護理方法[2]。在兒科門診的護理工作中,每一個護理風險事件都可能引發不可預測的嚴重后果。有研究表明,對在兒科門診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的患兒進行風險管理護理,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其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為了進一步證實此研究結果的有效性,筆者對在江蘇省常州市兒童醫院兒科門診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的50例患兒進行風險管理護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江蘇省常州市兒童醫院兒科門診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的100例患兒。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兒的年齡≤6周歲。2)患兒均有家長陪同。3)患兒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較好。其排除標準是:1)癡呆患兒。2)殘疾患兒。3)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將這100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50例患兒。在這100例患兒中,病毒性腸炎患兒有26例,肺炎患兒有60例,手足口病患兒有14例。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孩26例,女孩24例;其年齡為8個月~6歲,平均年齡為(4.32±1.85)歲;其病程為2~7 d,平均病程為(4.02±1.52)d。在觀察組患兒中,有男孩27例,女孩23例;其年齡為1~6歲,平均年齡為(4.12±1.45)歲;其病程為2~7 d,平均病程為(4.5±1.12)d。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靜脈輸液治療及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1)遵醫囑對患兒進行靜脈輸液。2)定時到輸液觀察室進行巡視。3)耐心地解答患兒家長提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兒進行風險管理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對兒科門診護理人員進行風險管理方面的培訓。先對護士長進行系統的風險管理措施培訓。具體的內容是:在配藥的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配藥的相關要求等。再由護士長在固定的時間對其他護理人員進行風險管理護理培訓,重點為其講解配藥的安全問題、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等[3]。2)在輸液前嚴格核對患兒的信息及用藥的醫囑,杜絕出現用錯藥的風險。3)對注射藥品及注射物品均嚴格按照國家及醫院規定的相關標準進行標準化管理,嚴格執行一次性注射物品的使用規定。在進行注射前嚴格檢查所有藥品及物品的密封性和有效期,杜絕使用違規藥品及不合格的藥品或物品[4]。4)加強對輸液觀察室的巡查工作,做到出現問題立即解決。護士長依據本科室的實際工作情況,組建巡視小組,隨時觀察患兒在接受輸液時的實際情況,對發現的異常情況應及時進行相應的處理。5)做好患兒人數、病情及用藥安全的登記工作。
觀察兩組患兒的治護效果、康復的時間及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1)將患兒的治護效果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四個等級。⑴痊愈:經過治護,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身體康復出院。⑵顯效:經過治護,患兒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可出院進行后續的家庭治療。⑶有效:經過治護,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需繼續住院接受治療。⑷無效:經過治護,患兒的病情沒有緩解或在加重,需繼續住院接受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康復的時間包括:住院的時間和進行后續家庭治療的時間。3)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進行調查。問卷共有30題,每道題各有3個選項:A.非常滿意,B.滿意,C.不滿意。本次研究共發放100份問卷,問卷的回收率為100%。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8.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護,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護效果的比較[n(%)]
接受護理后,與對照組患兒家長相比,觀察組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滿意率的比較[n(%)]
經過治護,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住院的時間和進行后續家庭治療的時間均更短(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康復時間的比較(d,±s)

表3 兩組患兒康復時間的比較(d,±s)
組別 例數 住院的時間 進行后續家庭治療的時間觀察組 50 11.25±1.14 6.25±1.47對照組 50 13.25±2.24 7.58±2.58 X2值 9.746 5.486 P值 <0.05 <0.05
兒科門診收治的患兒年齡較小,多數患兒不能準確地表達自我感受,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全面、細心地照顧患兒,盡可能地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產生。因此,在對患兒進行靜脈輸液治療時,需對其進行風險管理護理,以縮短對其進行輸液的時間,減少其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保證其用藥的安全性。另外,在對患兒進行靜脈輸液治療時,護理人員還應告知患兒家長在患兒發生輸液不良反應時,要及時告訴給護理人員,以便及時進行相應的處理。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治護,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其住院的時間和進行后續家庭治療的時間更短,其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更高。此研究結果與許悠悠[5]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在兒科門診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的患兒實施風險管理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明顯縮短其身體康復的時間,提高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1]熊勇,姜玉娥,付四毛,等.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兒科門診輸液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 2012,12(12):52-55.
[2]王亞麗,賀永杰,羅雙莉,等.兒科門診靜脈輸液治療中護理風險管理模式的實施及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5):239.
[3]胡海燕,王瑤.兒科門診靜脈輸液護理風險管理及作用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6(4):31-34.
[4]張依瑞,王利.護理風險管理在兒科靜脈輸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5):107-108.
[5]許悠悠.兒科門診靜脈輸液治療中的護理風險及應對措施[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7):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