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雨潔
(重慶市涪陵區中醫院,重慶 408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內科的常見病。近年來,我國的社會人口結構已呈老年狀態,AMI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因此,如何有效地縮短對AMI患者進行轉運和診療的時間,為搶救患者爭取更多的時間就成為了急診護理工作的重點問題。為此,筆者對重慶市涪陵區中醫院收治的90例AMI患者分別使用常規急救護理流程和優化急救護理流程進行救護,其中使用優化急救護理流程進行救護的45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間重慶市涪陵區中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90例AMI患者。在這90例患者中,有男性58例,女性32例;其年齡為47.5~73.2歲,平均年齡為(60.35±6.5)歲;其從發病至就診的時間為0.6~8.4 h,平均時間為(4.5±1.2)h。按照雙色球隨機分組法將這90例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急診護理流程進行救護。具體的方法是:1)在接到120電話后,立即安排救護人員隨救護車輛出診。2)在到達現場后,救護人員應立即為患者取平臥位,并立即為其吸氧,同時對其進行心電監測。3)待患者的病情平穩后,立即將其轉運至最近的醫院進行進一步救治。為觀察組患者使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進行救護。具體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院前急救。⑴在接到120呼救電話后的5 min內,立即安排相關的救護人員隨救護車輛出診。⑵在救護車前往救護現場的過程中,救護人員應及時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并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初步的救護。⑶在到達現場后,救護人員立即使用面罩為患者吸氧,并遵醫囑對其進行輸液治療。根據患者及其家屬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安慰和鼓勵,以緩解其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⑷將患者轉運至最近的醫院。①在搬動患者時,救護人員應動作輕柔。②讓患者處于仰臥位,并將其頭部偏向一側。③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一旦其病情出現異常,應立即對其進行救護,并準確填寫救護記錄。⑸在轉運患者的途中,護理人員應與接診醫院急診科的護理人員取得聯系,以便接診醫院做好相關的急救準備工作。2)對患者進行急診救護。⑴在患者到達接診醫院后,由首診護士作為患者的責任護士,讓其協助患者接受救護。⑵讓患者立即臥床休息,并對其進行吸氧。⑶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并采集血液標本。⑷詢問患者的病史,并結合其心電圖檢查和心肌酶標志物檢測的結果初步判斷其病情。3)對患者進行PCI術前準備。⑴對患者進行碘過敏試驗,其若未出現碘過敏的現象,立即讓其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⑵對患者進行備皮,并為其更換手術衣。⑶讓患者排尿。⑷讓患者保持心態平和。4)將患者轉運至導管室。⑴準確評估患者的病情及進行轉運的風險。⑵將監護儀、除顫儀、病例、簡易呼吸囊等相關的急救物品與患者送入導管室。⑶與PCI介入護士進行詳細的交接。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進行救護的用時、住院的時間、救護的成功率、院內AMI的復發率及再次進行PCI的比率。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進行救護的用時和住院的時間均更短,其救護的成功率更高,其院內AMI的復發率和再次進行PCI的比率均更低(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AMI是心血管內科的危急重癥。相關的研究表明,有50%的AMI患者在發病后的1 h內,可因心律失常而導致院外猝死[1]。優化急診護理流程主要采取首診護士責任制,可通過標準、規范的急救護理流程對患者進行救護。此護理流程可在達到預定急救護理目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縮短患者在急診室接受治療的時間,從而提高其搶救的成功率。有研究表明,在對AMI患者進行急救“時間窗”內,對其進行冠狀動脈再通治療,能夠有效地挽救其瀕死的心肌,提高其救治的成功率。楊華等[2]的研究表明,對AMI患者進行冠狀動脈再灌注的最佳方法是實施PCI術。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進行救護的用時更短,其救護的成功率更高,其院內AMI的復發率和再次進行PCI的比率均更低,其住院的時間更短。這說明,在對AMI患者進行救護的過程中實施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明顯縮短對其進行救護的用時,為挽救其生命爭取寶貴的時間,提高其搶救的成功率,并可減少其院內復發AMI和再次進行PCI的幾率,能夠促進其身體康復。
[1]趙靜.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護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7):1919-1921.
[2]楊華,黃貴祥,曾俊.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護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7,14(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