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耀開 王錫雄

【摘要】 目的 研究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MIPPO)治療脛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 96例脛骨干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骨折切開復位、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給予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6.25%, 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0.83%, 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且觀察組患者術后2個月的Baird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干骨折效果確切, 手術創傷小, 患者術后恢復快。
【關鍵詞】 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脛骨干骨折;髓內釘內固定;骨折愈合時間;踝關節功能評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09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for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96 tibial shaft fractur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open reduction and locking plate fixation for fractu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The treatment effect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horter operation time and surgical incision length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less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6.25%, which was 20.8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shorter fracture healing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higher Baird ankle joint function score in postoperative 2 month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shows affirmative effect in treating tibial shaft fracture with small surgical trauma and fast postoperative recovery.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Tibial shaft fracture; Intramedullary nail internal fixation; Fracture healing time; Ankle joint function score
脛骨干骨折多較為嚴重, 多為粉碎性骨折, 一般采用手術治療, 以往常用的手術方法有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髓內釘內固定等[1]。而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 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開始在脛骨干骨折中得到應用, 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具有軟組織損傷小、保護骨折部位血運、促進骨痂形成等優點, 有助于促進患者骨折的愈合,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2, 3]。本院對48例脛骨干骨折患者應用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 有效促進了骨折的愈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就診的96例脛骨干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 排除合并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血液系統、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 排除關節面骨折、病理性骨折患者。全部患者均為新鮮骨折, 為閉合性骨折, 全部患者均符合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和切開復位鎖定鋼板內固定手術的適應證。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8例。對照組患者男29例, 女19例;年齡26~55歲, 平均年齡(38.5±6.3)歲;AO分型:A型18例, B型22例, C型
8例。觀察組患者男27例, 女21例;年齡24~56歲, 均年齡(39.2±6.5)歲;AO分型:A型20例, B型21例, C型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傳統骨折切開復位、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 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后取仰臥位, 于脛骨前外側1 cm處以骨折為中心作縱向切口, 長約10 cm, 長度根據需要顯露脛骨長度而定, 剝離脛骨附著軟組織、骨膜, 清除骨折端血腫, 對骨折進行直視下復位, 根據骨折塊情況以克氏針作暫時固定或者拉力螺釘固定, 選擇合適長度的LCP鋼板插入, 根據骨折塊情況, LCP鋼板起加壓或者中和作用。常規留置引流管, 閉合切口。術后早期對膝、踝關節進行功能康復鍛煉。術后2周患者可下床拄雙拐行走, 患肢不負重。術后6周根據復查及X線情況指導患者部分負重。
1. 2. 2 觀察組 患者給予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 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后, 取仰臥位, 在C型臂機X線透視下通過手法、人工牽引或者牽開器、臨時外支架等方法復位及臨時固定, 簡單骨折可用經皮點狀復位鉗復位及臨時固定, 不強求骨折解剖復位, 恢復脛骨長度、正常力線為目的, 若復位不良則可以在骨折部位局部切開小切口在直視下進行骨折的復位, 選擇長LCP鋼板, 根據LCP長度分別在對應的脛骨近端、遠端前外側作長約3~4 cm切口, 制作肌肉下骨膜外通道, 將塑形的LCP鋼板插入, 確認位于脛骨中軸線, 選擇另外一個等長的LCP鋼板作為模板標出釘孔位置, 于骨折近端和遠端各固定3~4枚鎖定螺釘。若患者小腿內側軟組織條件好, 可通過皮下通道將LCP置于脛骨內側面。再次透視確定骨折對位對線且LCP鋼板位置合適后, 常規留置引流管, 閉合切口。術后功能鍛煉同對照組。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術后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踝關節功能評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1例切口感染, 2例關節僵硬, 并發癥發生率為6.25%;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4例切口感染, 3例關節僵硬, 3例術口愈合不良, 并發癥發生率為20.8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60, P<0.05)。
2. 3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和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且觀察組患者術后2個月的Baird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Baird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脛骨干有大約1/3的血運來自軟組織, 2/3來自骨髓腔, 在受到外界高能量的損傷時, 脛骨干骨折會使得骨髓腔內的血運破壞, 周圍皮膚軟組織也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這樣就容易出現脛骨骨折處嚴重的血運障礙, 影響到患者的恢復[4]。同時脛骨干表面的軟組織覆蓋較少, 故而在骨折以及內固定手術后, 會加重軟組織的創傷, 進而加重血運障礙, 導致術后皮膚軟組織壞死、骨折延遲愈合、遷延不愈、缺血性骨壞死等嚴重并發癥發生[5]。在脛骨骨折的手術治療中, AO經典的骨折切開、解剖復位及鎖定鋼板內固定術仍是臨床常用的一種手術方式, 這種術式需要暴露、剝離骨折斷端的軟組織, 還要考慮到骨折的準確復位、鋼板的安置等情況, 軟組織大范圍的剝離, 加重了脛骨干骨折部位的血供損傷, 嚴重影響到骨折端愈合[6]。
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則是近二十多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內固定術, 強調間接復位、生物學固定的理念, 是在生物學固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鋼板內固定療法, 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 其能有效減輕手術對患者骨折部位血運、軟組織等造成的損傷, 最大限度的減少骨折斷端的暴露, 這樣利于減少術中感染的機會, 減輕手術創傷, 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7-10]。應用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 手術切口小, 對骨折部位軟組織血運的影響較小, 不強求骨折解剖復位, 以恢復脛骨長度、正常力線為目的, 無需充分暴露骨折斷端, 這樣利于術后骨折的愈合, 骨痂形成的時間較短, 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動, 進行功能鍛煉, 促進踝關節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并發癥發生率、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術后2個月Baird踝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干骨折效果確切, 安全性高, 手術創傷小, 骨折愈合快,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于瀛, 吳丹凱. 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老年脛骨干骨折中內植鋼板的輔助復位作用.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8):2241-2243.
[2] 張文舉, 滕勇, 李強, 等. 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干骨折.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4, 29(10):1003-1005.
[3] 張新偉. 鎖定鋼板治療脛骨干骨折34例分析. 中華全科醫學, 2012, 10(3):409-410.
[4] 張宏偉, 杜偉, 崔宇, 等. 運用鎖定鋼板經皮微創內固定治療脛骨干骨折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4, 12(32):91-92.
[5] 張峰煒, 鐘建華, 王震, 等. 脛骨中下段閉合性骨折應用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的臨床研究. 吉林醫學, 2016, 37(9):
2199-2201.
[6] 王芳, 史法見, 趙曉龍. 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3, 11(34):7-8.
[7] 黃正, 許建宇, 吳厚賓. 用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干骨折的效果觀察. 中國傷殘醫學, 2017, 25(19):159.
[8] 張浩亮. 用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干骨折的效果觀察. 當代醫藥論叢, 2015(9):271-272.
[9] 于健, 俞立新, 吳群峰, 等. 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脛骨遠端骨折. 中外醫療, 2010, 29(8):12.
[10] 王濱. 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干骨折的臨床觀察.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5, 38(4):85-86.
[收稿日期:20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