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
【摘要】 目的 觀察重刺內關穴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療效。方法 7例頑固性呃逆患者行內關穴手法針刺, 得氣后行快速捻轉重刺, 患者不能耐受時停止, 待緩解后重復操作直至呃逆停止, 觀察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7例患者中, 6例當場完全停止發作, 余下1例第2天停止發作, 治愈率為100%。7例患者隨訪后6例未見不良反應, 1例治療后出現手腕疼痛伴手指麻木, 2周后自愈。結論 重刺內關穴可提高頑固性呃逆治愈率, 縮短治療時間。
【關鍵詞】 呃逆;內關;強刺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forcibly puncturing Neiguan 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 Methods A total of 7 cases of intractable hiccup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t Neiguan point. Fast twist and forcibly acupuncture were performed after obtaining Qi, and stopped when patients could not tolerate. After the patient felt relieved, repeat the process until the hiccup stopped.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observed. Results Of the 7 patients, 6 were completely stopped on the spot and the remaining 1 patient stopped on the 2nd day, with cure rate as 100%. No adverse reactions were found in 6 patients after follow-up in 7 patients. 1 patient had wrist pain and finger numbness occurred after treatment, and recovered after 2 weeks. Conclusion Forcibly puncturing Neiguan point can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intractable hiccup and shorten treatment time.
【Key words】 Hiccup; Neiguan point; Strong stimulation
呃逆是指胃氣上逆動膈, 氣逆上沖, 出于喉間, 呃呃連聲, 聲短而頻, 不能自制的一種病癥。《內經》首次提出其病位在胃, 如《素問·宣明五氣》云:“胃為氣逆、為噦、為恐”, 并認識到其發病多與胃失和降有關[1]。經中、西藥治療, 針刺, 穴位注射, 指壓神經, 機械刺激, 深吸氣憋氣, 膈神經阻滯等治療方法, 持續時間>24 h者稱頑固性呃逆
(IH)[2]。西醫學中的單純性膈肌痙攣即屬呃逆范疇。此癥發病急, 多可自愈, 但癥狀嚴重者則遷延難愈, 影響工作、休息, 十分痛苦。本文采用重刺內關穴治療頑固性呃逆7例, 均一次治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7例患者均為小黃莊社區衛生服務站針灸科2017年1~5月就診患者, 其中男6例, 女1例, 年齡50~80歲, 病程最短3 d, 最長1個月。
1. 2 治療方法 患者取坐位, 先取一側內關穴針刺, 得氣后緊按慢提, 上下提插, 快速捻轉, 捻轉速度達10次/s, 以患者不能耐受時停止。若呃逆不止, 繼續照上法施術。若一側內關穴重復多次操作后仍呃逆不止, 則選用另一側內關穴重復上述操作治療, 反復進行, 直至呃逆停止。
1. 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 4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呃逆完全停止, 1周內無復發;顯效:呃逆基本緩解, 但1周內仍有復發;有效:呃逆明顯減輕或間隔時間明顯延長, 繼續治療仍有效;無效:呃逆癥狀無改變。
2 結果
2. 1 治療效果 7例患者中, 6例當場完全停止發作, 6例中有2例在第一部針刺即停止, 其余4例在針刺后5~20 min后停止。余下1例第2天停止發作, 治愈率為100%。
2. 2 不良反應 7例患者隨訪后6例未見不良反應, 1例治療后出現手腕疼痛伴手指麻木, 2周后自愈。
3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呃逆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的膈肌痙攣所致, 可單發也可并發于其他急慢性疾病, 現代醫學目前尚無特效療法, 祖國醫學對此病積累的豐富的治療方法, 以中藥或針灸和胃降氣止呃, 內關穴就是針灸臨床上的常用穴位。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 出自于《靈樞·經脈》, 位于前臂掌側, 在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 腕橫紋上2寸, 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 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 通陰維脈, 具有和中降逆、寬胸理氣、疏肝解郁、降呃止逆之功[3], 是治療呃逆的常用穴位[4, 5]。
從操作手法來看, 針刺不同手法對比的29項臨床研究均顯示針刺后對絕大多數疾病而言, 毫針針刺施手法、手法強刺激、施行特殊補瀉手法均優, 施行一定的針刺手法有助于提高絕大多數疾病的針刺效應 [6]。同樣一項臨床觀察表明, 強刺激內關、足三里、太沖、生物全息胃穴治療呃逆有良好效果[7], 針刺感越強, 效果越好。作者為觀察單一穴位強刺激治療呃逆的效果, 選用治療胃腸功能紊亂的常用穴位內
關[8], 在常規得氣的基礎上采用強刺激手法, 提高了療效,
7例患者中有6例在施術過程中出現電擊樣感覺后呃逆迅速停止, 均一次快速治愈, 治愈率為100%。電擊樣感覺的出現也說明穴位得氣感要強于一般的提插捻轉, 與普通針刺相比, 不僅治愈率高, 而且見效快。重刺激手法提高了穴位的得氣感, 提高了臨床效果, 縮短了治療時間, 在安全范圍內適當增強刺激能提高療效, 臨床可供借鑒參考。同時提示對于針刺強度與療效的量效關系, 尤其是單一穴位的量效關系值得更深入研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方法治療時短時間刺激量大, 對于嚴重體質虛弱或心臟病患者還需謹慎。
4 附病例報告
患者男, 80歲, 2015年11月5日初診。既往慢性胃炎病史10余年。主訴:1個月前因洗澡著涼出現呃逆不止, 平均1次/5 s, 影響說話及睡眠, 痛苦異常, 曾多方就診, 服用促胃動力藥及中藥治療, 病情未見緩解, 遂來本院針灸門診就診, 刻下:呃逆不斷, 深沉短促, 脘腹兩肋脹痛, 精神萎靡, 舌淡胖, 苔薄白, 脈沉弦。診斷:呃逆, 脾胃虛寒, 胃氣上逆。取坐位, 先取左手內關穴行重刺手法, 呃逆稍見減輕, 又取右側內關穴, 行上述手法, 快速捻轉法, 突然出現電擊樣感覺, 呃逆戛然而止, 停止行針。囑咐患者回家后服熱稀粥, 忌食用冷、硬食物, 1周后隨訪, 訴患者回家后一切安好, 未見反復。
參考文獻
[1] 周仲瑛. 中醫內科學.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5:239-244.
[2] 李春香, 喬三福. 膈神經阻滯聯合緊閉氣體復吸方法治療頑固性呃逆1例. 河北醫學, 2016, 22(6):1055-1056.
[3] 石變, 褚俊鋒, 李璐, 等. 針刺強刺激與穴位注射治療癌癥相關頑固性呃逆對比研究. 上海針灸雜志, 2013, 32(12):1014-1015.
[4] 王文智. 內關穴吸進呼退法治療呃逆97例. 中國中醫急癥, 2010, 19(10):1786.
[5] 彭芳. 內關穴治療呃逆的研究進展.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5, 13(22):157-158.
[6] 孫俊俊, 王亞峰, 張壯, 等. 毫針針刺手法對不同疾病效應影響的研究進展. 針灸臨床雜志, 2017, 33(4):65-69.
[7] 陳璐. 強刺激針刺手法治療術后頑固性呃逆23例. 四川中醫, 2005, 23(8):108-109.
[8] 鄭春麗, 王健, 王世軍, 等. 針灸治療胃腸功能紊亂用穴規律淺析. 針灸臨床雜志, 2015, 31(9):52-55.
[收稿日期: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