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應 孫成暉 利建 吳揚燕

【摘要】 目的 探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彩超在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價值。方法 64例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患者, 均采用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確診, 且患者均行64排CTA、MRA和彩超檢查, 將64排CTA、MRA和彩超檢查結果與DSA結果進行對照。結果 64例患者均完成DSA檢查, 患者均得到確診, 臨床確診率為100.00%, 且64例患者中共檢查出126處顱內動脈狹窄及閉塞。64排CTA、MRA和彩超確診率、顱內動脈狹窄及閉塞發生率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查確診率、顱內動脈狹窄及閉塞發生率均高于64排CTA、MRA和彩超檢查,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患者采用64排CTA、MRA和彩超聯合檢查有助于提高臨床確診率, 能為臨床治療提供影像學依據和參考,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顱內動脈硬化狹窄;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超;聯合檢查;影像學依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15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agnostic effect and value of 64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rteriosclerosis stenosis. Methods A total of 64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rteriosclerosis stenosis confirmed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all examined by 64 row CTA, MRA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the results of 64 row CTA, MRA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DSA. Results All 64 patients completed the DSA examination. All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with clinical diagnosis rate as 100.00%. A total of 126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and occlusion were detected in 64 patients. 64 row CTA, MRA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agnosis rate and discovery rate of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and occlusion (P>0.05). Combined examination had higher diagnosis rate and discovery rate of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and occlusion than single 64 row CTA, MRA or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examination of
64 row CTA, MRA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rate and provide imaging evidence and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rteriosclerosis stenosis; 64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Combined examination; Imaging basis
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 是缺血性腦卒中最重要的病因, 加強患者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 臨床上對于顱內動脈硬化狹窄以DSA檢查為主, 并將其視為“金標準”[1]。但是, DSA檢查時具有一定的創傷性, 診斷可重復性較差, 導致臨床診斷依從性較低, 難以達到預期的診斷效果[2]。研究表明[3], 將64排CTA、MRA和彩超用于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患者中能提高臨床確診率, 能為臨床治療提供影像學依據, 但是不同學者試驗結果存在爭議。因此, 本文以2015年6月~2017年7月科室收治的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64排CTA、MRA和彩超在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價值,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2017年7月科室收治的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42例, 女22例, 年齡34~71歲, 平均年齡(59.60±5.61)歲。狹窄部位:頸內動脈虹吸段21例, 椎-基底動脈15例, 大腦前動脈17例, 大腦中動脈9例, 大腦后動脈2例。本課題均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患者及家屬對檢查方案具備知情權。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顱內動脈粥樣硬化臨床診斷標準, 且患者最終均經過DSA檢查得到確診;②符合64排CTA、MRA和彩超檢查適應證者;③能遵循醫囑完成相關檢查、治療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或伴有明顯精神異常者;②合并惡性腫瘤或預計生存期<3個月者。
1. 3 方法 入院后患者均行64排CTA、MRA和彩超檢查, 方法為:①超聲檢查:采用彩超儀對患者進行檢查, 探頭頻率為5~12 MHz, 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姿勢, 指導患者頭部偏向一側, 采用探頭對患者頸部動脈完成縱切掃描;選擇探頭90°, 再次對頸部動脈進行橫切掃描, 檢查過程中動態監測頸動脈內鏡、血管內斑塊情況及頸動脈狹窄程度。②64排
CTA、MRA檢查: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64層螺旋CT機及荷蘭飛利浦公司生產的3.0 T核磁共振儀對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檢查, 根據每例患者實際情況設置相關參數。同時, 患者均采用荷蘭飛利浦公司生產的3D數字血管造影機進行檢查, 將64排CTA、MRA和彩超檢查結果與DSA(金標準)結果進行對照[4]。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64例患者均完成DSA檢查, 患者均得到確診, 臨床確診率為100.00%, 且64例患者中共檢查出126處顱內動脈狹窄及閉塞。64排CTA、MRA和彩超確診率、顱內動脈狹窄及閉塞發現率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查確診率、顱內動脈狹窄及閉塞發現率均高于64排CTA、MRA和彩超檢查,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 臨床上對于顱內動脈硬化狹窄以DSA檢查為主, 并將其視為顱內血管疾病的“金標準”, 但是該方法具有創傷大、費用高、時間長并且難以顯示血管壁斑塊性質等缺點。近年來, 64排CTA、MRA和彩超聯合檢查在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患者中得到應用, 且效果理想[5]。64排CTA是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患者中常用的診斷方法, 該方法具有掃描速度快、診斷率高及實用性強等特點, 能清晰的顯示顱內血管腔及血管壁的細微改變及周圍側枝循環情況, 從而能準確的測定血管管腔狹窄情況及是否存在斑塊等。MRA屬于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非侵入性血管成像技術, 具有無輻射及造影劑注入等優點, 能從不同的角度多方位成像。但是, MRA檢查時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6-10]。超聲檢查屬于是一種無創性檢查
方法, 能準確的反映頸動脈內斑塊的位置、大小及頸動脈狹窄程度, 并且該診斷方法用時相對較短。臨床上, 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患者采用64排CTA、MRA和彩超聯合檢查效果理想, 能發揮不同檢查方法優勢, 優勢互補, 能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依據和參考。本研究中, 64例患者均完成DSA檢查, 患者均得到確診, 臨床確診率為100.00%, 且64例患者中共檢查出125處顱內動脈狹窄及閉塞。64例患者均完成DSA檢查, 患者均得到確診, 臨床確診率為100.00%, 且
64例患者中共檢查出126處顱內動脈狹窄及閉塞。64排CTA、MRA和彩超確診率、顱內動脈狹窄及閉塞發現率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查確診率、顱內動脈狹窄及閉塞發生率均高于64排CTA、MRA和彩超檢查,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患者采用64排CTA、MRA和彩超聯合檢查有助于提高臨床確診率, 能為臨床治療提供影像學依據和參考,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德昭, 馬寧, 胡宏宇, 等. 冠狀動脈病變與弓上動脈顱內外段病變相關性探討.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16, 37(1):58-61.
[2] 閆呈新, 朱建忠, 楊貴華, 等. 3.0 T MRI常規序列及MRA對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綜合征的診斷價值.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6, 32(7):997-1000.
[3] 楊冠英, 高明勇, 張麗麗, 等. 腦動脈硬化、腦微出血與腦白質疏松分級的相關性研究. 放射學實踐, 2017, 32(7):679-682.
[4] 代瑞寧, 劉洋, 傅佳. 腦梗死患者γ谷氨酰轉肽酶與顱內外動脈狹窄的相關性.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15, 23(1):69-72.
[5] 唐小平, 王志強, 龔良庚, 等. 高分辨率血管壁MRI對煙霧病與腦動脈粥樣硬化的鑒別診斷.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6, 24(2):86-90.
[6] 沈雷, 張永巍, 呂楠, 等. 血流動力學對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計算機數值模擬研究.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6, 49(3):
222-226.
[7] 李偉, 龍晚生, 蘭勇, 等. 顱腦64排螺旋CTA與高場強MRA效果對比及影響因素研究. 國際生物醫學工程雜志, 2010, 33(5):
270-275.
[8] 孟俊君. 64排CTA、MRA在顱內動脈硬化狹窄的臨床應用價值. 疾病監測與控制, 2017, 11(11):913-914.
[9] 盧嘉翰, 陳曉慧, 魯福文, 等. 64排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對頭頸部動脈狹窄的診斷價值研究.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4(7):30-32.
[10] 王麗英, 李艷君, 鐘震亞. 64排CT、CTA及1. 5T MRA對大腦中動脈狹窄診斷價值的對照研究.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2, 33(6):707-709.
[收稿日期: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