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許寶石 黃廣龍
【摘要】 目的 研究縱隔腫瘤接受電視胸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50例
縱隔腫瘤患者, 依據手術治療術式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25例。觀察組接受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 對照組接受傳統開胸手術治療。比較兩組的臨床手術效果。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60.25±6.59)ml少于對照組的(120.46±8.49)ml, 引流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時間各為(2.71±1.46)、(4.71±0.64)、(2.23±0.34)d均短于對照組的(4.98±3.26)、(8.49±0.63)、(4.56±0.12)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 低于對照組的3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縱隔腫瘤能夠減小創傷,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可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 縱隔腫瘤;電視胸腔鏡手術;傳統開胸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20
縱隔位置在左右兩側縱隔胸膜的間隙, 主要作用是對左右胸膜腔與肺進行分離, 存在非常復雜的解剖結構, 使得臨床診斷縱隔腫瘤存在較大難度[1]。臨床癥狀主要為陣發性咳嗽、咳痰, 病情進展會有胸悶、氣短癥狀, 手術是臨床治療縱隔腫瘤的重要方法[2]。本研究納入本院2015年
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縱隔腫瘤患者, 比較電視胸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縱隔腫瘤患者參與本次研究, 依據手術治療術式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2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2例, 女13例;平均年齡(50.28±6.36)歲;伴發疾病:4例為冠心病, 6例為高血壓, 5例為高脂血癥, 10例為糖尿病。對照組患者中男11例, 女14例;平均年齡(50.59±6.14)歲;伴發疾病:5例為冠心病, 5例為高血壓, 6例為高脂血癥, 9例為糖尿病。全部患者腫瘤均<6 cm, 均符合手術適應證且排除出現遠處轉移、伴發內分泌疾病、伴發心肝腎肺器官受損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手術方法
1. 2. 1 對照組 接受傳統開胸手術治療:按照手術開始前進行影像學檢查獲得的結果對手術入路進行確定。首先實施全身麻醉, 選擇單腔管插管或者雙腔管插管, 保持健側單肺通氣。對腫瘤進行完整切除或者部分切除, 手術結束后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 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抗感染。
1. 2. 2 觀察組 接受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先實施全身麻醉處理, 保持健側單肺通氣。①對于前縱隔腫瘤, 如果腫瘤居中偏右選擇右胸入路, 偏左選擇左胸入路, 保持健側臥位, 并保持15~30°的后傾, 協助患者上舉術側上臂, 在頭架上進行屈曲固定。胸腔鏡從患側腋后第6肋間置入, 操作孔選擇為腋前線偏前端第5肋間隙、腋中線第3肋骨間隙。②對于后縱隔腫瘤患者, 保持側臥位, 稍微傾斜向腹側, 胸腔鏡置入腋中線第7肋間。如果患者腫瘤處于較低位置, 實施低位肋間入路;如果患者腫瘤處于較高位置, 實施高位肋間入路。在腋中線第6肋間間隙做1個切口當作觀察孔, 長度在
1.5 cm左右, 將套管針置入, 通過觀察孔觀察腫瘤的具體位置、大小、形態、與臨近組織的關系。后縱隔切口2個, 長度均在4 cm左右;做2~3個切口在前縱隔, 主操作孔長度在4 cm左右, 輔助操作孔1 cm左右。通過電鉤將腫瘤表層縱隔胸膜打開, 對腫瘤進行鈍性剝離, 將腫瘤完整切除。如果患者伴有囊性腫瘤, 先實施穿刺放液處理, 接著剝離腫瘤, 期間注重對星狀神經節給予保護。手術結束后給予胸腔閉式引流管留置。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引流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肺不張、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肩關節活動障礙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引流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25例患者中術后出現1例肺部感染, 1例肩關節活動障礙,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2/25);對照組25例患者中術后出現2例肺部感染, 4例肩關節活動障礙, 1例切口感染, 1例肺不張,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2%(8/2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縱隔存在比較多的器官、組織, 屬于最復雜的腫瘤來源。一般對于原發性縱隔腫瘤, 臨床一般會選擇外科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一些沒有明顯癥狀的縱隔囊腫、良性縱隔腫瘤, 只要不存在手術禁忌證, 臨床也建議實施手術切除治療[3]。由于當前胸部影像學技術得到了顯著進步, 早期能夠檢出無癥狀縱隔腫瘤的準確率明顯提高[4]。以往應用的開胸手術治療一般選擇胸骨正中切口入路, 或選擇側胸入路, 手術中必須將較多的軟組織、肌肉以及神經切斷, 同時需要將肋骨、胸骨撐開, 會形成明顯創傷, 術后患者會有比較強的應激反應, 并發癥出現可能性大, 影響術后恢復[5-7]。電視胸腔鏡手術主要優勢為微創, 不會對機體形成明顯創傷, 能夠減少分泌體內因素、細胞因子, 能夠對患者免疫功能給予充分保護, 減輕應激反應, 并且可以使患者疼痛得以緩解, 減少術后并發癥出現的可能[8-10]。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引流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 低于對照組的3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電視胸腔鏡手術方法治療縱隔腫瘤的效果要優于傳統開胸手術, 能夠減少并發癥, 加快患者術后恢復,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柳常青, 徐美清, 郭明發, 等. 電視胸腔鏡下縱隔腫瘤手術54例
報告.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3, 13(8):683-684.
[2] 王述民, 許世廣, 童向東, 等.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在胸外科縱隔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體會. 臨床軍醫雜志, 2013, 41(12):
1247-1249.
[3] 曹強, 王啟, 許瑞彬. 電視胸腔鏡手術在縱隔腫瘤切除中的應用.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3, 13(9):814-816.
[4] 張勇, 王哲, 張廣健, 等. 經劍突下胸腔鏡技術在前縱隔腫瘤外科治療中的應用. 現代腫瘤醫學, 2017, 25(11):1731-1733.
[5] 史長任, 張海平, 朱輝, 等. 電視胸腔鏡手術與開胸手術在縱隔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醫學綜述, 2014, 20(12):2241-2243.
[6] 馬躍峰, 孔冉冉, 周斌, 等. 胸腔鏡微創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效果比較. 現代腫瘤醫學, 2014, 22(2):358-360.
[7] 張峰亮, 李中華, 齊戰. 電視胸腔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效果比較分析.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6, 33(3):
526-528.
[8] 韓福順. 胸腔鏡和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縱膈腫瘤的臨床觀察. 中國處方藥, 2014(11):84.
[9] 張錫貴, 李太東, 倪武, 等. 胸腔鏡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對比分析. 青島醫藥衛生, 2015, 47(6):426-428.
[10] 朱志軍, 薛亞軍. 電視胸腔鏡手術與開胸手術在縱隔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14):122-123.
[收稿日期: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