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潤和
【摘要】 目的 探討四維超聲時空關聯成像(STIC)在產前胎兒心臟畸形中的檢查價值。方法 338例
高危妊娠孕婦, 孕婦均采用產前二維超聲和STIC技術進行檢查。比較兩種檢查方式的采集時間和孕婦滿意度以及對心臟畸形的檢出率、診斷率等情況。結果 338例高危妊娠孕婦中有16例因胎位不佳或胎動頻繁容積數據采集失敗。剩余322例孕婦獲得合格的容積數據和隨訪資料。經分娩或終止妊娠確診胎兒心臟異常的孕婦有77例, 占23.91%(77/322)。STIC的圖像采集時間短于二維超聲, 孕婦的檢查滿意度高于二維超聲,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TIC與二維超聲在心臟異常檢出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STIC對心臟結構異常細節的診斷率高于二維超聲,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STIC在產前診斷胎兒心臟畸形中應用價值高于二維超聲, 能夠更清晰的顯示胎兒心臟結構異常細節, 提供更多、更準確的信息。
【關鍵詞】 四維超聲時空關聯成像;胎兒心臟畸形;產前;檢查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22
心臟畸形是孕婦妊娠期間胎兒最常見的缺陷, 約占全部圍生兒的0.8%, 且近年來呈現上升的趨勢。在出生后的心臟畸形患兒中有60%于1年內死亡, 是導致圍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1]。產前明確診斷對于降低新生兒的出生缺陷, 減少病死率, 提高優生優育的質量是十分重要的。超聲是產前篩查中常用的診斷設備, 尤其是近年來四維超聲的應用為降低胎兒畸形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STIC屬于四維成像技術, 其檢查效能高于二維超聲, 為產前胎兒心臟檢查開辟了新視窗。現選取2017年1~8月本科室進行檢查的338例高危妊娠孕婦為研究對象, 探討STIC技術在產前診斷胎兒心臟畸形中的應用價值,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8月本科室進行檢查的
338例高危妊娠孕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接受二維超聲以及STIC技術檢查;②均自愿進行檢查;③孕早期或孕中期母體血生化篩查提示胎兒染色體高風險;④均在本院產科接受分娩或終止妊娠的手術;⑤孕早期頸項透明層增厚或孕中期頸項軟組織增厚;⑥可獲得隨訪結果。排除胎兒隨訪不明確的妊娠婦女。年齡20~40歲, 平均年齡(28.5±
5.2)歲。孕周19~35周, 平均孕周(26.5±4.2)周。
1. 2 方法 孕婦均經二維超聲和四維超聲檢查。超聲診斷儀的型號為HI TISION Preirus, 調至胎兒模式后, 二維探頭頻率為4 MHz, 四維容積探頭經腹頻率6~8 MHz, 經陰道
7~9 MHz。孕婦無需特殊準備, 取平臥位, 二維超聲系統檢查, 記錄有無心臟異常及心臟結構異常細節。STIC檢查前先調整胎位并處于“仰臥位”, 初始采集平面選擇胸骨旁或心尖四腔心或主動脈弓長軸切面, 先調整A平面以獲取標準四腔心切面顯示, 當胎兒相對不活動后進入3D/4D 模式, 囑孕婦屏住呼吸, 由同一位醫師應用 STIC 技術, 調整容積窗包含所有感興趣區域后, 根據不同孕周將掃描角度為25~40°, 采集時間設為7.5 ~30.0 s。盡量減少采集時間和次數。數據采集后, 系統根據采集數據自動計算得出胎心率。
將合格的容積數據圖像(STIC 圖像中心臟結構辨認清晰并能做出判斷)存儲于硬盤, 采用 GE 4D view 成像軟件進行對比度、圖像形狀及大小、偽彩等后處理。檢查失敗的判定標準為采集時間>3 min 或未成功> 5次[2]。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種檢查方式的采集時間和孕婦滿意度以及對心臟畸形的檢出率、診斷率等情況。其中孕婦滿意度參照相關文獻[3], 包括醫生態度、操作時間、檢查結果、機器情況項目, 共20個, 每個項目分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 有16個以上的項目為滿意度即為整個檢查
滿意, 記錄滿意例數, 從而計算滿意度。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超聲檢查結果 338例高危妊娠孕婦中有16例因胎位不佳或胎動頻繁容積數據采集失敗。剩余322例孕婦獲得合格的容積數據和隨訪資料。經分娩或終止妊娠確診胎兒心臟異常的孕婦有77例, 占23.91%(77/322)。在77例胎兒中
57例產后新生兒經超聲心動圖明確診斷, 20例經終止妊娠后經心臟病理解剖證實。
2. 2 STIC技術與二維超聲采集時間和孕婦滿意度比較
STIC技術的采集時間平均為(47±12)min, 短于二維超聲的(155±49)min, STIC技術孕婦的滿意度為94.97%(321/338), 高于二維超聲的85.21%(288/33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STIC技術與二維超聲心臟畸形檢出率比較 77例心臟異常的胎兒經二維超聲診斷正確71例, 漏診4例, 誤診
2例, 檢出率為92.21%(71/77)。經STIC技術診斷正確73例,
誤診2例, 漏診2例, 檢出率為94.81%(73/77)。STIC與二維超聲在心臟異常檢出率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4 STIC技術與二維超聲在心臟結構異常細節中的診斷率比較 77例心臟畸形的胎兒中包含136處心臟結構異常細節, 其中STIC技術的診斷率為96.32%(131/136), 高于二維超聲的72.79%(99/13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心臟畸形是引起新生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應該早期根據胎兒的具體病理類型給予有針對性的預防和診療。因此, 產前必須盡明確胎兒的心臟畸形。超聲在產前篩查診斷胎兒畸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其簡便易行, 對胎兒無害, 無明顯禁忌證。但在以往常用的二維超聲見檢查中受胎動、胎兒體位、孕周大小、附屬物遮擋以及孕婦腹壁過厚等因素的影響, 無法在短時間內準確的對胎兒的心臟異常進行篩查[4-6]。
STIC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醫學影像技術, 能夠在超聲斷層顯像及反轉成像模式下獲取胎兒立體動態圖像[7, 8]。本研究將STIC技術與二維超聲在胎兒心臟畸形中的檢查效果進行比較結果發現, STIC技術對胎兒心臟結構異常細節的診斷率高于二維超聲, 且該類檢查對于孕婦檢查時間短, 滿意度高。STIC技術可明確顯示心臟各結構與病變的毗鄰位置與空間關系, 有利于提高對中晚孕期胎兒心臟大血管畸形和復雜心臟畸形的診斷[9, 10]。
綜上所述, STIC在產前診斷胎兒心臟畸形中應用價值高于二維超聲, 能夠更清晰的顯示胎兒心臟結構異常細節, 提供更多、更準確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盧洪濤, 李清. 四維時空關聯成像對胎兒心臟畸形的產前診斷價值. 山東醫藥, 2015, 55(1):72-73.
[2] 劉耘利. 四維超聲時空關聯成像技術研究胎兒心臟畸形的診斷價值. 當代醫學, 2014, 20(10):17-18.
[3] 晏冰, 杜帆. 四維超聲時空關聯成像在產前早期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中的應用. 醫學臨床研究, 2015, 32(7):1391-1392.
[4] 樊綺云 , 伍穎恒. 四維時空關聯成像技術在不同孕周產前胎兒心臟篩查中的應用.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7, 14(11):1559-1562.
[5] 趙艷春, 呂國榮, 李敏, 等. 四維超聲STIC技術檢測中孕早期胎兒心臟畸形.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3, 29(2):260-263.
[6] 趙艷春, 呂國榮, 陳秋月, 等. 四維超聲時空關聯成像納入常規胎兒心臟篩查的可行性.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2012, 28(8):
754-758.
[7] 黎新艷, 田曉先, 林蓮恩, 等. 四維時空關聯成像技術在中晚孕胎兒心臟篩查中的應用. 廣西醫學, 2013(12):1598-1600.
[8] 盧洪濤, 鄭學東, 韓穎, 等. 二維超聲心動圖聯合四維時空關聯成像在胎兒復雜心臟畸形篩查中的應用. 中國醫學創新, 2013(34):77-80.
[9] 姚國林, 區秀紅, 謝樹浩, 等. 四維超聲STIC技術在中孕早期胎兒心臟檢查中的應用探討.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7, 38(16):1897-1898.
[10] 吳瑛, 劉濤, 熊奕, 等. 時空關聯成像技術在正常胎兒心臟超聲檢查中的應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2008, 30(1):75-79.
[收稿日期: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