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肖斌
電視劇《小別離》播出時,原著作者魯引弓連著3個星期每天都能接到鋪天蓋地的電話。他說:“95%以上的問題是問我,你覺得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國。”
《小別離》講的是“中考焦慮”,而在現實生活中,升學的焦慮已經大大提前了。日前,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魯引弓的新書《小舍得》,書中的主人公面臨著孩子幼升小、小升初的麻煩。書的腰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比搶跑還關鍵的,是搶跑道,否則你跑到哪兒去了都不知道。”
《小舍得》的主人公原型就是魯引弓的一個朋友,她是一家電視臺的高管。作為一個母親,她本能地心疼孩子,她也知道應該給孩子留出玩耍的時間。最初是如何進入奧數這個怪圈的,要從孩子念小學三年級時,數學老師打來的一個電話說起。老師告訴她:“你的女兒考得不錯,題目都會做,但我發現,她肯定沒在外面補習過。”她起初不以為意,但在女兒上小學四年級時,數學成績一下子跌到了全班30多名,她急忙去學校找老師了解情況。老師把她帶到班里,讓班里在校外補課的同學站起來,結果,坐著沒動的只有10多個學生,其他30多個學生都站了起來。
當這位母親心急火燎地去給女兒報補習班時,她卻發現根本報不上名,其他家長責問她:“你怎么現在才報補習班,之前在打瞌睡嗎?其他人都在往前走,如果不上補習班,那你的孩子就永遠跟不上了。”
中國心理學會秘書長、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羅勁認為,參加奧數班就是一個悖論:第一,當一個家長決定讓孩子進奧數班的時候,那就不只是一個家庭的事了,而是整個生存競爭體系的規則發生了變化——一個孩子進,所有的孩子都得進;第二,這個體系中所有的人都是痛苦的;第三,所有的人緩解痛苦的方式都是,你家孩子學一個小時,我家孩子就學倆小時——競爭體系進一步惡化。在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怕學霸能耐大,就怕學霸放暑假。”因為學霸一放暑假就去上補習班,學得更狠。
除了補習班的火爆,《小舍得》中也寫到了“民辦學校的第二春”。
魯引弓認為,民辦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實現教育公平,當動輒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一平方米的學區房成了奢侈品,繳一點學費就能念質量不錯的民辦學校似乎是一件好事。然而,當民辦學校同樣要篩選生源時,局勢就又變得殘酷了。
很多老師對魯引弓說:“往往一個暑假過后,一些老師就被民辦學校挖走了。升學的時候,前15名的學生基本被民辦學校訂走了。讀書要講環境的,于是家長就千方百計讓孩子上民辦學校。”
在原著中,父母為了讓大女兒上民辦初中、小兒子上民辦小學,采取了各種手段,報培訓班、找關系、假離婚,為了拍一段家庭錄像還要借用朋友家的別墅做背景。而在面試環節,原著中的民辦小學不僅堅決不招小胖子,連家長是胖子的小孩也不要——這個橋段來源于一家民辦學校的真實事件。
魯引弓說:“為了減負,有了就近入學的政策,沒想到這個問題被房地產接盤了。為了學區房,家長的壓力更大了。這時候民辦學校出現了,結果又被補習班接盤了。我們的下一代是補課的一代,這肯定是不正常的。”
魯引弓在一所高中采訪時,一名數學教師跟他說:“整個高三年級,幾乎沒有真正開心地笑的學生。從小學開始補課補到高中,主意都是爸爸媽媽拿的,很多孩子對一切有關考試的東西沒有一點興趣。”
羅勁和同事們最近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通過測驗找到了一批自認為熱愛學習的人,然后用核磁共振掃描他們的大腦,看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是不是真的快樂。結果發現,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大腦的反饋是痛苦的。那什么時候是快樂的?當他們得知自己的成績比別人好的時候。
羅勁說:“美國《科學》雜志有一個發現,中國學生的物理平均成績是八九十分,而美國學生的物理平均成績只有四五十分,但在進行物理推論和創造性思維時,兩個國家的學生一樣好。這說明我們學了這么多知識,并沒有把知識轉化成智慧,而是轉化成了考試能力。”
有很多案例證明,明顯有數學天賦的孩子,上完奧數班后表示:“看見數學就想吐,這輩子再也不想學數學了。”羅勁說:“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中國未來的大師可能就這么被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