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華 閆旭
【摘要】 目的 分析腦活素聯合神經生長因子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40例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 依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成腦活素給藥組和聯合給藥組, 各20例。腦活素給藥組接受腦活素治療, 聯合給藥組在腦活素給藥組基礎上接受神經生長因子治療, 觀察并比較兩組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評分(NBNA)及癥狀體征改善效果。結果 聯合給藥組顯效14例(70.00%), 有效
5例(25.00%), 無效1例(5.00%), 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腦活素給藥組顯效10例(50.00%), 有效
4例(20.00%), 無效6例(30.00%), 治療總有效率為70.00%。聯合給藥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腦活素給藥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90, P=0.0374<0.05)。聯合給藥組治療前NBNA評分為(28.8±0.5)分, 腦活素給藥組治療前NBNA評分為(29.0±0.3)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5339, P=0.1333>0.05);聯合給藥組治療后NBNA評分為(39.2±2.7)分, 腦活素給藥組新生兒治療后NBNA評分為(34.1±1.6)分。
治療后, 兩組新生兒NBNA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9380、14.0108, P=0.0000
<0.05);且聯合給藥組治療后NBNA評分顯著高于腦活素給藥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2672, P=0.0000<0.05)。結論 在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療中聯合應用神經生長因子與腦活素的臨床效果較為理想, 能夠有效促進其神經功能得以修復和改善。
【關鍵詞】 神經生長因子;腦活素;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60
本文將2016年1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40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評價神經生長因子、腦活素聯合應用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的臨床效果,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40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 男女比例為12∶8, 年齡1~3 d, 平均年齡(1.96±0.21)d。依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成腦活素給藥組和聯合給藥組, 各20例。
1. 2 方法 腦活素給藥組接受腦活素(武漢華龍生物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80084)靜脈滴注治療, 每日持續時間為3~4 h, 1次/d, 5 ml/次。聯合給藥組在腦活素給藥組基礎上接受神經生長因子(武漢海特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S20060051)肌內注射治療, 將10 μg神經生長因子與2 ml注射水混合, 1次/d, 持續給藥2周。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并記錄兩組的癥狀體征改善效果及治療前后NBNA評分。依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及好轉標準》[1]評估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體征(痙攣、癲癇、共濟失調等)消失, 呼吸通暢, 吮吸有力, 哭聲洪亮, 心率超過100次/min;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減少, 呼吸平緩, 原始反射部分存在, 肌張力增強;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未減少, 呼吸不暢, 哭聲減弱。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效果比較 聯合給藥組顯效
14例(70.00%), 有效5例(25.00%), 無效1例(5.00%), 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腦活素給藥組顯效10例(50.00%), 有效4例
(20.00%), 無效6例(30.00%), 治療總有效率為70.00%。聯合給藥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腦活素給藥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90, P=0.0374<0.05)。
2. 2 兩組治療前后NBNA評分比較 治療前, 聯合給藥組NBNA評分為(28.8±0.5)分, 腦活素給藥組NBNA評分為(29.0±0.3)分,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5339, P=0.1333>0.05)。治療后, 聯合給藥組NBNA評分為(39.2±
2.7)分, 腦活素給藥組新生兒NBNA評分為(34.1±1.6)分。治療后, 兩組新生兒NBNA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9380、14.0108, P=0.0000、0.0000<0.05);且聯合給藥組治療后NBNA評分顯著高于腦活素給藥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2672, P=0.0000<0.05)。
3 討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 主要是由圍生兒窒息所致, 發病率約為12.8%, 且造成的腦損傷具有不可逆性, 致殘率約為15%[2]。圍生期胎兒腦組織供血供氧不足, 導致神經生長因子分泌受到影響出現不足的情況, 對其腦組織生長發育產生抑制性作用, 引發胎兒腦損
傷[3-5]。據有關研究及臨床實踐顯示, 對新生兒給予神經生長因子, 能夠促進損傷的腦組織得以修復, 避免健康的腦組織遭受損害[6-8]。外源性的神經生長因子能夠修復損傷的神經元細胞, 對神經元細胞的分化及再生產生促進性作用, 從而修復并改善新生兒的神經功能。同時, 腦活素可穿透新生兒的血腦屏障, 對其神經細胞內的核酸代謝及蛋白質合成產生直接影響, 進而有效改善新生兒的腦代謝[9, 10]。
本研究結果顯示, 聯合給藥組治療后癥狀體征改善效果及NBNA評分顯著優于腦活素給藥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神經生長因子與腦活素聯合應用有利于癥狀體征改善及神經功能的修復。
綜上所述, 與腦活素單一給藥相比, 神經生長因子與腦活素聯合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癥狀體征, 促進其神經功能得以修復和改善。
參考文獻
[1] 鄧秀睿, 黃育丹, 陳清, 等. 神經生長因子及腦活素聯合應用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觀察. 現代實用醫學, 2014, 26(7):861-862.
[2] 崔彥存, 劉翠青, 李洋, 等. 亞低溫聯合腦活素治療 HIE 的效果及血清神經、氧化應激因子的變化. 山東醫藥, 2016, 56(21):
52-53.
[3] 柯有軍. 納絡酮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中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效果. 中國醫藥指南, 2015(8):181.
[4] 陳國慶. 鼠神經生長因子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行為神經的影響. 中華全科醫學, 2014, 12(10):1610-1612.
[5] 劉充德. 神經生長因子治療高原地區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觀察. 中國全科醫學, 2012, 15(14):1633-1635.
[6] 江志貴, 吳潔, 劉玲, 等. 外源性神經生長因子治療中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及其對NSE和S-100B蛋白的影響. 現代醫院, 2012, 12(4):19-22.
[7] 韓傳映. 神經生長因子聯合腦活素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分析. 當代醫學, 2014(35):143-144.
[8] 李慧玲, 楊占雙, 李春玉, 等. 神經生長因子聯合腦活素應用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效果觀察. 健康之路, 2016(11):
55-56.
[9] 李祥華, 李善梅, 閆旭. 聯用神經生長因子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動態觀察. 汕頭大學醫學院學報, 2001, 14(4):288.
[10] 吳興富, 劉金生, 王召安, 等. 神經生長因子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效果觀察. 齊魯醫學雜志, 2000, 15(3):181-182.
[收稿日期:201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