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福鑫
[摘 要]文章對我國政府危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措施。
[關鍵詞]政府職能;公共危機事件;危機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2.089
1 提升我國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政府是我國重要職能機構,承擔著管理、引導、服務等多種職能。為了給人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需要政府強化危機管理能力,做好危機預防、監測、管理等工作,將危機扼殺在萌芽階段,降低危機引起的損失,從而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貫徹政府的職責。
2 我國政府危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危機管理意識薄弱
在我國古代就提出了危機思想,勸誡官員和百姓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比如《左轉·襄公十一年》中“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以及《治家格言》中“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都強調要樹立危機意識,做好預防管理工作。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過于注重經濟建設,反而忽略了危機管理意識的重要性,難以及時管控危機。一旦危機爆發后,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錯過了最佳管控時機。
2.2 缺少完善的危機管理體系
我國政府并未建立完善的危機管理機構或體系,容易存在管理缺失的問題,難以保障政府的危機管理效果。例如,以“天津港爆炸事件”為例,當危機發生后,并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處理,而是采用臨時領導小組的管理模式,難以制訂有效的處理與操作方案。同時,這種管理體系缺乏統一性、協調性,使得危機處理效果受到了影響。[1]
2.3 缺少完善的法律體系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保障政府危機管理工作的基礎,促使政府人員按照法律標準執行工作,當受到阻礙時,可以按照法律標準進行處理,確保管理工作順利進行。但從目前來看,我國政府在進行危機管理時,過于注重“人治”,由領導來劃分各部門的職責,難以保障管理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2.4 危機管理資金不足
政府在進行危機管理時,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以保障政府職能、社會職能的實現。但在實際管理上存在嚴重的危機管理資金不足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政府財政收入增長率低、危機管理投入少等,不利于政府正常開展危機管理工作,加重了危機程度。
3 提升我國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的對策
3.1 強化危機管理意識
政府通過強化危機管理意識,有利于做好危機防范工作,盡可能降低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從而降低危機帶來的損失。對此,應從以下幾點來進行實施:一是各級政府要認識到危機管理意識的重要性,了解危機帶來的影響。同時,要根據當地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確定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和類型,并不斷調整政府管理決策,做好相應的防范、處理方案,更好地應對危機。二是我國政府將管理工作重心放在了經濟發展上,缺少相應的危機管理氛圍與環境,尚未形成良好的危機管理習慣,使得監管效率受到了影響。因此,政府應創造危機管理環境,各級政府要及時了解自身發展實際,定期、定時開展危機管理專題會議、危機案例分析會議、危機預防與處理會議等。有利于強化政府工作人員的危機管理意識,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強化其管理能力。三是政府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將危機管理培訓工作納入年度重點發展計劃中:一方面可根據戰略要求開展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危機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對培訓結果進行考評,了解存在的不足,并進行相應的教育與管理,確保人才培養效果。同時,政府應以每月1日為周期,由政府工作人員對危機管理情況進行探討與交流,有利于預測危機發展趨勢,并進行管控,從而將危機隱患扼殺在萌芽中。另外,還可進行相應的演習活動,提高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危機處理能力,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做好相應的準備,不斷提高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2]
3.2 健全危機管理體系
我國政府應健全危機管理體系,發展國內協同管理、國際協作相結合的模式,共同對危機事件進行處理,以保障危機管理效率。第一,在國內協同管理方面,應發展區域協同管理和地方協同管理兩種模式。區域協同管理由各個地方政府組成,可充分整合政府資源,共同對危機進行處理,以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地方協同管理主要為地方政府和地方社會共同管理,由政府搭建管理平臺,醫療行業、教育行業、衛生行業以及社區、街道等參與管理,從而發展多級網絡管理體系,實現全面管理、全面預防,確保管理效率。第二,國外協作管理主要是借助國際力量來處理重大危機事件。雖然各個國家的思想意識存在差異,但在危機管理的態度上是一致的,有利于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撐,以降低危機的影響。比如我國的“汶川地震”、日本的“福島地震”等,都通過國際協作來進行管理,為當地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救災資源。另外,還有利于各個國家共同制訂危機處理方案,提高危機管理效率。
3.3 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快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不斷提高了立法工作的重視程度,使我國的法律體系越來越完善。例如,在“SARS事件”上,我國政府出臺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明確規定了處理公共危機事件的領導部門、處理原則以及各項制度、要求等,為處理“SARS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在應對地震、洪水、火災等方面,也先后出臺了一些法律體系,包括《消防法》《防洪法》等。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公共危機事件也向復雜化方向發展,現有的法律體系難以滿足政府的實際需求。還需要政府不斷加大法律建設力度,根據危機爆發的原因、形式、影響程度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各級政府可以按照法律標準啟動應急預案、開展危機管理。同時,還要根據實際危機情況來劃分政府職責,既可以提高政府的協調性與統一性,又為后續追責提供了便利。
3.4 設立專項危機管理財政
財政是保障政府危機管理質量的基礎,也是重要的管理手段,一旦出現資金不足時,政府的職能難以有效運轉,對危機管理效果會造成影響。因此,要求政府設立專項危機管理資金,健全全面預算體系,對各項支出項目進行編制,確保資金充足率。同時,政府要加大預算管理力度,嚴格監管預算執行過程,避免出現隨意性、盲目性問題,不斷提高資金利用率。另外,政府要健全戰略儲備金,對儲備金總量、資源目錄、資源數量、資源種類等進行記錄、保存、管理,一旦發生危機時,便于及時調用,從而將損失降到最低。
4 結 論
綜上所述,提高我國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的和平與穩定,從而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此,要求我國政府強化危機管理意識,健全危機管理體系,加強法律建設力度,設立專項危機管理資金,以保障政府的危機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慶浩,薛中嫻.治理——善治理論下提升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能力[J].經濟視角(下),2011(8):145,148-149.
[2]柏芳平.論我國鄉鎮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提升[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