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冉 戚曉思 崔春海
摘 要:大學生班級建設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好的班級在學習方面能夠在學生中起到促進作用,形成一種隱性的文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個體化得到發(fā)展,班級文化的建設顯得尤其重要,一個好的班集體體現(xiàn)出好的學習習慣,產生一種良性正能量的班級文化,這種正能量能夠促使學生學習進步,團結一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班級管理;特色班級文化;建設
大學的班級文化是學生在在校期間集體形成的一種特有的、利于學生成才、全面發(fā)展的文化,輔導員通過有效地管理手段,能對班級文化的環(huán)境和群體氛圍來實現(xiàn)對班級的有效管理,能夠讓全體學生接受,是學生共有的理想和追求,體現(xiàn)著共有的心理意識、價值觀念、世界觀念和文化習性,這種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大學生班級建設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好的班級在學習方面能夠在學生中起到促進作用,形成一種隱性的文化,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使大多數的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行為,選擇服從班級的集體利益,以達到同化其成員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功能,實現(xiàn)大學班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管理模式。
如何實現(xiàn)班級的自我管理,首先要從民辦高校的學生特點出發(fā),了解學生,制定適合學生的制度,全面了解學生才能在此基礎上有計劃、有特點的開展班級文化建設。
一、 民辦高校學生的主要特點
1. 學生關注政治,但是知識廣度不夠
民辦本科院校的學生能夠關注時事政治,主要體現(xiàn)在開學初期遞交入黨申請書,能夠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能夠在黨的重要歷史時刻關注黨的重大會議的召開,并能開展主題班會,上交學習心得體會,但是他們對黨的理論知識學習的還不夠深入,敏感度不夠,對國家大事和政治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且對一些深度問題認識不夠。所以民辦高校應該更加注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導,注重輔導員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讓大學生的思想具有時代性、政治性、前瞻性。
2. 學生自理能力差,自我約束能力差
大部分民辦本科院校的學生家庭條件優(yōu)越,學生從小到大,生活條件優(yōu)越,父母為他們包辦著各種事情,因此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一旦離開了家長的懷抱,自律性、自理能力差、自制性差就很快顯現(xiàn)出來,輕者表現(xiàn)在上課缺勤,懶惰,不積極參加活動,學習態(tài)度不認真、對學習沒有規(guī)劃,人云亦云,沒有主見,宿舍生活一團糟等現(xiàn)象。重者出現(xiàn)心理問題,交際能力受阻,出現(xiàn)人際關系緊張,宿舍矛盾產生,學習壓力大,出現(xiàn)厭學、輟學等現(xiàn)象。
3. 學生活動參與度高
民辦高校學生大部分活動的參與性比較高,喜歡參加活動,創(chuàng)新能力很強,組織活動能力很好,他們情商都比較高,交代學生完成活動策劃和社會實踐活動,舉辦各種演出、比賽等活動,積極參與其中并能獲得不錯的成績。
4. 學生學習基礎偏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民辦高校的學生在高中時,就累積形成偏科,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學習不夠認真,對學習沒有足夠的規(guī)劃,學生學習基礎也差,所以導致了大學學習習慣不好,造成學習成績的不佳,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下降,不愛上課,有的甚至逃課等現(xiàn)象發(fā)生,日積月累會出現(xiàn)掛科、達不到畢業(yè)要求等等,所以民辦高校的學生應該多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同時教師應該變換課堂思路,不斷需求學生多樣化需求的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
5. 學習動力不足,自覺性不強
民辦本科院校學生也是經過高考洗禮,投檔選拔,但多數確定在本科三本層次錄取,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差,有嚴重的偏科現(xiàn)象,學習毅力不足,刻苦精神欠佳,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tài)度不認真,表現(xiàn)為上課不專心、課下不復習、課前不預習、上課遲到早退等現(xiàn)象,學生學習自覺性不高。
6. 學生家庭結構復雜,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足,心理問題突出
民辦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在高考大軍中經歷過很深刻的教育,所以一些學生一定程度上自尊心被無形打擊,在經歷過高考后不得不選擇三本院校,從而對自己的不滿更加不自信,擔心畢業(yè)后的出路,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在學習上缺乏目標,擔心被同學另眼相看,嚴重的同學無法從高考的陰影中走出來,長時間不能面對挫折,出現(xiàn)逃避心理、對未來充滿迷茫,再加上人際關系的問題無法處理好,對新的環(huán)境不能適應從而出現(xiàn)自暴自棄的現(xiàn)象,重者出現(xiàn)抑郁癥和強迫癥,如果不能及時疏導易發(fā)生突發(fā)事件。
7. 集體觀念較淡薄,自我中心現(xiàn)象嚴重,宿舍矛盾頻發(fā)
民辦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優(yōu)越,進入大學之后宿舍矛盾頻發(fā),主要體現(xiàn)在以自我為中心現(xiàn)象嚴重,導致宿舍矛盾不斷激化,另外集體觀念淡薄,很多學生為了自己的利益沖到前面,但是奉獻面前就縮到了最后,另外由于學生家庭結構的復雜化,單親家庭的學生增多,更多的心理問題、學生交往能力出現(xiàn)問題,致使學生關系不和諧,另外平時學生對自己要求不嚴格,懶散自由,集體活動總有個別的學生不參加,給班級拉后腿現(xiàn)象發(fā)生。
二、 大學班級文化建設實施措施
1. 注重大一新生的入學教育,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重視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
首先,在新生入學之后,通過軍訓的引導,第一次年級會、第一次班會,讓學生在團體中成長,學校在學生專業(yè)認知、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愛校、榮校教育、“四會五有”教育即會學習、會做事、會做人、會共處、“五有”教育包括:有感恩之心,有博大胸懷,有吃苦精神,有創(chuàng)新意識,有創(chuàng)業(yè)能力。主要在心理素質、精神品格、意志品質、智商情商等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干部培養(yǎng)教育、大學生婚戀以及生命教育、班級管理教育、學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等等。
其次,為促使新生班級能夠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同時為新生營造家的氛圍、增強班級凝聚力,重視新生班級黨團建設、生活互助、學風營造、干部培養(yǎng)、成長成才等教育,教育內容和形式逐層開展,同時調動班級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班級干部的自主管理意識,通過各項工作激發(fā)班級的活動,打造新生班級特色,形成積極向上的班級合力。
2. 注重塑造班級文化形象
打造專業(yè)特色的班級文化,通過一定的途徑營造班級氛圍,每個班級都應該有班級的班名、班訓、班徽、班歌,就這幾個方面對班級進行打造,另外重視宿舍文明建設,在宿舍單元發(fā)揮好宿舍教育陣地,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級網絡體系即“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指導中心—二級學院輔導站—班級心理委員—宿舍”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相對穩(wěn)定、素質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設立宿舍心靈護航員,全面開展工作,提高宿舍、班級文化影響力。
3. 注重學生干部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班級網絡文化的建立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網絡充斥著每個人的生活中,作為學生的工作應該向網絡文化拓展,胡總書記曾指出,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努力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營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因此,將網文化納入班級文化建設中來是富有時代精神的創(chuàng)舉。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我們可以采用QQ、微信、微博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把互聯(lián)網作為建設班級文化的工具和宣傳陣地,通過多手段的網絡建設不斷建設班級文化,引導學生綠色上網、文明上網、健康上網,利用網絡不斷建設班級、宿舍文化。
另外要注重學生干部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干部包括學生會、團總支、新聞中心、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各班級的班干部等成員,定期開展學生干部培訓會、學生干部沙龍活動,促進班干部能力的提高,在班級中樹立榜樣。
4. 注重班級文化建設的以“情”動人
營造大學班級為“家”理念,要建立科學、民主、健全的班級管理制度,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首先讓學生認同班級文化,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注重感情的培養(yǎng),讓每個學生認同班級文化,用情感凝聚人心,通過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來增進同學之前的情誼,增強對班級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宿感,比如集體給學生過生日,母親節(jié)和父親節(jié)給父母發(fā)一條感謝的短信,送去節(jié)日的祝福,班級集體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為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到元旦節(jié)組織節(jié)日聯(lián)歡,通過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培養(yǎng)同學之間的友情,進而轉化為親如一家的親情,用情感來溫暖每一位成員,在班級形成一種愛像一家人、親如兄弟姐妹的“親情”氛圍。
總之,班級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力量,注重大一新生的入學教育,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重視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注重塑造班級文化形象;注重班級文化建設向網絡文化拓展;注重班級文化建設的以“情”動人等途徑開展學生工作,將班級建設成為全面發(fā)展、健康活潑的班集體,并且尊重班級的文化,展現(xiàn)個人才華,有競爭意識、合作意識,能不斷發(fā)展自己、提高自己。
參考文獻:
[1]林東佳.論班級文化功能與建設[J].教育導刊,2000.
[2]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在大學生中發(fā)展黨員工作和大學生黨支部建設的意見[G].中辦發(fā)[2005]14號.
作者簡介:
王偉冉,戚曉思,崔春海,河北省廊坊市,燕京理工學院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