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平,朱 梅
(1.河北省滄州市獻縣中醫院名中醫館,河北 滄州 062250;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婦科,北京 100010)
“求子之道,莫先調經”。朱梅認為,中醫治療不孕癥時,不能簡單地根據時間把月經周期劃分為“卵泡期、排卵期、黃體期、月經期”。這樣對患者的月經周期進行分期并用藥,不能從根本上治療不孕癥。中醫治療不孕癥時,應根據患者的生活起居、飲食偏嗜、性格特點及體質等進行綜合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療方案。《景岳全書》中說:“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則盡善矣。”《萬氏婦人科·種子章》中記載:“女子無子,多因經候不調,藥鉺之輔,尤不可緩。若不調其經候而與之治,徒用力于無用之地,此調經為女子緊要也[1]。”《婦人規》中云:“女子以血為主,血旺則經調,而子嗣、身體之盛衰,無不肇端于此,故治婦人之病,當以經血為先[2]。”《傅青主女科》中記載:“夫胎之成,成于腎臟之精,而胎之養,養于五臟六腑之血……胎非男之精不結,亦非女之精不成[3]。”朱梅在治療不孕癥時,注重調養患者的脾胃功能,保精養血,調整其臟腑的機能,獲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紹朱梅治療不孕癥的四則驗案,為臨床上治療不孕癥提供參考。
患者,女,29歲,2017年3月18日在朱梅主任處初診。患者未避孕而未孕1年半,初診前22天時確診其存在盆腔積液的癥狀。患者在14歲時月經初來潮,行經期為7天,月經周期為30~34天,月經量不多,月經來潮前乳房脹痛,月經來潮初始時經血顏色暗,有血塊,不存在痛經的癥狀。刻下癥:未避孕不孕,平素怕冷,四末不溫,帶下黃稠,量多,多夢,納可,大便軟,舌淡暗,苔厚膩,脈細滑。
按:患者脾虛濕蓄,氣滯血瘀,瘀血積于胞中,新血不生。對該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是健脾化濕、行氣活血。處方為:醋柴胡10 g,黃芩10 g,姜半夏10 g,炒白術15 g,赤芍12 g,蒼術12 g,川芎6 g,炒神曲12 g,土茯苓15 g,瞿麥10 g,桑寄生15 g,枳殼10 g,橘核(破)10 g,連翹10 g,菟絲子15 g。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日服1劑,分2次服用。患者共服14劑。服用此方期間監測患者的基礎體溫,讓其使用避孕套避孕。2017年4月2日,患者到朱梅主任處復診。患者的基礎體溫上升,舌暗淡,苔薄,脈細滑。仍依前法治療。但患者舌苔情況好轉,提示其濕邪漸清。因此去原方中的蒼術,以減輕其燥烈之性,并加莪術6 g,取其活血之功。因患者右側腋下偶有隱痛,因此加用夏枯草10 g,以清肝散結。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日服1劑,分2次服用。服用至2017年4月22日,將前方中的姜半夏改為清半夏,醋柴胡減為6 g 瞿麥減為6 g,夏枯草減為12 g,并加延胡索6 g、北沙參15 g、雞內金10 g、桔梗10 g、川牛膝15 g、車前子15 g、麥芽15 g,去炒白術、連翹、枳殼、橘核。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日服1劑,分2次服用。服用至2017年5月6日,患者到醫院檢查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雌二醇(E2)的水平。檢查結果證實患者已孕。
患者,女,27歲,已婚,2016年6月14日在朱梅主任處初診。患者進行過兩次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但失敗。患者在10歲時被確認患有“大三陽”,13歲時月經初來潮,行經期為5天,月經周期為30天。患者經血中無血塊,色淡,存在痛經的癥狀,月經量適中。刻下癥:未避孕不孕,帶下量可,納可,易醒,眠輕,易煩躁,大便每日行1次,質軟,成形,小便量可,舌暗紅舌,舌心有裂紋,苔薄膩,脈細滑。
按:患者脾腎陽虛,沖任虛寒,脈絡阻滯,血瘀不暢。加之患者求子心切而不得,思郁過度,致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輸卵管不暢,阻滯受精致不孕。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是疏肝養血益氣、健脾補腎培中。處方為:柴胡6 g,當歸12 g,川芎6 g,丹參15 g,炒白芍15 g,炒白術15 g,黃芩10 g,桑寄生15 g,雞內金12 g,生地黃12 g,枳殼12 g,蘇葉5 g。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日服1劑,分2次服用。患者服用21天后,行經5天,月經量適中,痛經的癥狀得到改善,經血中無血塊,偶而發生太陽穴疼痛的癥狀,帶下量可,納可,入睡困難,大便每日行1次,舌質淡紅,苔薄,脈細滑。仍依前法治療。但去前方中的雞內金、蘇葉,加首烏藤15 g、百合10 g,促進其睡眠。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日服1劑,分2次服用。服至2016年8月13日,患者的基礎體溫出現雙相表現,提示其排卵。但患者大便偏黏,提示其濕邪未盡,應為其去濕。棄用前方,重新為患者開處方。處方為:柴胡6 g,當歸12 g,黃芩10 g,太子參12 g,白茅根15 g,桑寄生15 g,炒白芍15 g,冬瓜皮15 g,生地12 g,丹參15 g,枳殼12 g,茯神15 g。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日服1劑,分2次服用。服至2016年9月13日,患者前來復診,主訴近日易疲勞。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為健脾補腎、養血益氣。去除前方中的白茅根、炒白芍,加用烏藥3 g、赤芍15 g,以活血行氣。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日服1劑,分2次服用。服至2016年11月21日,檢查患者的HCG、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檢查結果證實患者懷孕。
患者,女,26歲,已婚,2017年5月16日到朱梅主任處就診。患者停經半年,未避孕不孕3年余,無懷孕史或流產史。患者10余歲時確認患有“小三陽”。患者13歲時月經初來潮,行經期為7天,3~4個月行經1次,平素月經量偏多,偶有血塊,不存在痛經的癥狀。刻下癥:帶下量多,黃稠,經前陰癢,小腹脹,偶有心煩,納可,眠差,入睡困難,大便2~3日行1次,大便偏干,舌紅,苔薄有沫,脈細滑。患者就診當日對其進行尿妊娠試驗。患者進行該試驗的結果為陰性。
按:患者的癥狀為內熱偏盛、心神被擾。患者小腹脹,提示其氣機不暢、肝氣郁滯。患者肝郁乘脾,運化失調,痰濕內聚,血行不暢,日久瘀阻胞宮。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是清熱化濕,疏肝解郁。處方為:滑石塊15 g(先煎),豬苓10 g,茯苓10 g,澤瀉10 g,生地黃12 g,阿膠珠12 g,蛇床子5 g,白鮮皮15 g,桃仁10 g,醋香附6 g,醋柴胡6 g,黃芩10 g,淡豆豉6 g,郁金12 g,丹參15 g,醋莪術10 g。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日服1劑,分2次服用。患者服用14天后,停用前方,讓其服用豬苓湯加味。該方劑的組方為:滑石塊15 g,黃芩10 g,淡豆豉10 g,茯苓12 g,豬苓12 g,澤瀉12 g,桃仁8 g,醋柴胡12 g,丹參6 g,醋莪術10 g。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日服1劑,分2次服用。服至2017年6月5日,患者到朱梅主任處復查。患者的基礎體溫上升14天,納可,大便每日行1次,舌暗紅,苔薄膩,脈細滑略弦。對患者進行尿妊娠試驗。患者進行該試驗的結果為陰性。
患者,女,29歲,2017年3月26日患者到朱梅主任處初診。患者未避孕不孕2年,無懷孕史或流產史。患者14歲月經初來潮,行經期為7天,月經周期為60~180天,月經量少,經血顏色暗紅,經血中有少量的血塊,不存在痛經的癥狀。患者被確診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癥4年有余。刻下癥:月經稀發,無經期乳房脹痛的癥狀,口中生瘡,臍周時脹,近日帶下量不多,納可,大便每日行1次,大便質軟、不成形,舌淡暗嫩,苔薄,脈沉細。
按:患者的病情為多囊卵巢綜合癥所致不孕,其脾腎不足,氣滯血瘀。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是健脾補腎、活血行氣。處方:熟地黃15 g,山茱萸15 g,北柴胡10 g,炒白術15 g,車前子15 g,川芎15 g,菟絲子30 g,香附10 g,生黃芪15 g,伸筋草30 g,益智仁15 g,首烏藤15 g,烏藥10 g,北沙參30 g,紅藤15 g,地龍10 g。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日服1劑,分2次服用。服至2017年4月15日,患者月經未至,其基礎體溫上升6天。對患者繼續進行治療。治療的原則仍以健脾補腎為主,行氣活血為輔。將前方中的川芎減為10 g,去伸筋草、首烏藤、紅藤、地龍,加大血藤30 g、杜仲炭10 g、焦神曲15 g、敗醬草10 g。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日服1劑,分2次服用。服至2017年4月26日,患者到醫院檢查血清HCG、P、E2的水平。檢查結果證實患者已孕。
朱梅指出,治療婦人之病,首辨病因,次辨病性,詳詢患者飲食起居、觀察其性情變化。朱梅治療不孕癥時,將調養先天肝腎和調理后天脾胃相結合,審證求因,用藥簡單有效。在對上述四位患者進行治療時,朱梅均使用了健脾藥、行氣舒肝藥、利水滲濕藥、清熱藥、活血養血藥,有效地將患者的肝腎、脾胃調理到了正常的狀態,從而促使其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