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平
(東平縣中醫院呼吸內科,山東 泰安 271500)
支氣管哮喘是指由多種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B淋巴細胞、肥大細胞、氣道上皮細胞等)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1-2]。該病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與多種因素有關。該病患者可出現喘息、咳嗽、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癥狀[3]。該病在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病,其中以老年人的發病率為最高。臨床研究表明[4],支氣管哮喘患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可能出現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等并發癥,從而可危及其生命。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吸氧、抗炎、補液、解痙、平喘等方法治療該病。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及用藥治療該病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及遺傳學等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上逐漸闡明了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從而使該病的治療進入了新的階段。現將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綜述如下。
榮麗君等[5]指出,支氣管哮喘患者無論病情輕重、病程長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氣道慢性炎癥反應。而引起氣道慢性炎癥反應的炎性細胞主要有巨噬細胞、肥大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樹突狀細胞、氣道上皮細胞、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其中,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在引發氣道炎癥反應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B淋巴細胞可產生和分泌IgE,而T淋巴細胞既能增強B淋巴細胞的功能, 又能分泌炎性細胞因子,從而可誘發支氣管哮喘。引發氣道炎癥反應的炎性介質主要有溶菌酶、緩激肽、白介素(白介素-4、白介素-5、白介素-13等)、白三烯、內皮素和組胺等。上述炎性介質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IgE的合成,促進嗜酸性粒細胞粘附于氣道上皮,從而可誘發氣道慢性炎癥反應。
林潔靚等[6]指出,人體的呼吸道中分布著廣泛的神經肽網。朱彬等[7]認為,支氣管哮喘主要是由神經調節機制失衡引發的,支氣管哮喘患者氣道炎癥反應的輕重可受神經調節機制的影響。當人體的迷走神經功能亢進且β2受體功能減弱時,支氣管平滑肌就會出現明顯的收縮現象,而此時支氣管黏膜腺體的分泌量會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誘發支氣管哮喘。另外,人體的氣道內還存在膽堿能神經系統和非腎上腺能非膽堿能神經系統。膽堿能神經系統的活性增加,會使M受體的興奮性增高,增加平滑肌的張力,使支氣管發生收縮,從而誘發哮喘。而非腎上腺能非膽堿能神經系統的活性增加,不僅能促進特異性受體的產生,引起氣道平滑肌收縮,還能增加支氣管黏膜腺體的分泌量,導致支氣管黏膜發生水腫,并釋放炎性介質,從而誘發支氣管哮喘
現階段,臨床上關于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除了有氣道炎癥學說和氣道神經調節機制學說外,還涌現出了許多其他的學說[8],如遺傳機制學說、呼吸道病毒感染機制學說和神經信號轉導機制學說等。相關的研究表明,支氣管哮喘存在顯著的家族遺傳特征。該病在有支氣管哮喘家族史群體中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無支氣管哮喘家族史的群體。有學者指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與支氣管哮喘的發生有著緊密的聯系[9]。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以導致患者發生氣道炎癥反應,進而使其并發哮喘。有學者認為,人體的細胞中存在著一個信號轉導系統,這個系統可以調節細胞的各種功能。在它的作用下,人體的細胞可以產生相應的生物學效應。當這個信號轉導系統的功能出現障礙時,就可能誘發哮喘。
糖皮質激素是從人體腎上腺皮質中分泌出來的一種甾體激素,可促進和調節人體脂肪、糖、蛋白質等物質的代謝與合成。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抗休克、抗變態反應、抗過敏及抑制免疫應答的作用[10]。由于糖皮質激素具有較強的抗變態反應、抗過敏及抑制免疫應答的作用,因此其廣泛應用于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治療中。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糖皮質激素主要有丙酸倍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等。糖皮質激素治療支氣管哮喘的機制主要是:此類藥物在進入人體后能與氣道受體相結合,抑制炎性因子和炎性細胞的釋放,減輕氣道炎癥反應,從而可緩解哮喘的癥狀[11]。
現階段,臨床上治療氣管哮喘的β2受體激動劑主要有丙卡特羅、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等[12]。用β2受體激動劑治療支氣管哮喘的機制是:此類藥物可對β2受體起到激動的作用,促使氣道平滑肌舒張,抑制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及其他炎性介質的釋放,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提高氣道上皮組織的防御功能和纖毛的擺動能力,從而可減輕氣道的炎癥反應。目前,很多資料表明[13-14],聯用β2受體激動劑與糖皮質激素治療支氣管哮喘,能充分起到平喘、消炎的作用,且能降低糖皮質激素的用量,從而可減少糖皮質激素所導致的不良反應。
目前,臨床上治療氣管哮喘的茶堿類藥物主要有索茶堿、氨茶堿等[12]。用茶堿類藥物治療氣管哮喘的機制是:此類藥物能降低嗜酸性粒細胞的水平,抑制炎性因子的釋放,調節細胞內鈣離子的內流,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從而起到擴張支氣管、減輕氣道炎癥反應的作用。另外,茶堿類藥物還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的供血,增強心臟的收縮能力,改善心功能,從而可預防支氣管哮喘患者發生心力衰竭。
目前,臨床上除了使用糖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和茶堿類藥物治療支氣管哮喘外,還經常采用白三烯調節劑及抗膽堿藥物等治療該病[15]。白三烯調節劑量和抗膽堿藥物均具有松弛支氣管平滑及擴張支氣管的作用。近年來,臨床上用磷酸二酯酶-4抑制劑、色甘酸鈉氣霧劑及抗組胺藥等治療支氣管哮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臨床上對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且治療該病的藥物也逐漸增多。但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和茶堿類藥物等藥物治療支氣管哮喘,會導致治療的效果下降,且會使患者出現一些不良的反應。因此,在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治療中,需要重視新藥的研發工作。相信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在不久的將來臨床上一定會研發出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的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