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靈川縣中醫院,廣西 靈川 541200)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防病治病”、“健康養生”已經成為網絡點擊率最高的兩個詞匯,以健康長壽為核心理念的養生文化成為我國居民關注的焦點。從理論上來說,“中醫藥文化”和“養生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文化體系,但這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中醫藥文化和養生文化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幾千年來一脈傳承的中華文化精髓。復興和弘揚中醫藥文化、積極引導和規范養生文化的健康發展在保障人們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探討中醫藥文化與養生文化的區別、關聯性及如何弘揚中醫藥文化和養生文化。
中醫藥文化和養生文化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發展和傳承歷史。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兩個獨立的文化體系,其構建的核心價值體系、文化屬性和為達到其目標所選擇的途徑均存在一定的差別。
有學者將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觀、自然觀、生態觀和發展觀。2)重視正氣、中和平衡的生命觀、生活觀、治療觀。3)燮理陰陽、身心共養、形神兼具、動靜相宜、剛柔相濟、尤重預防的順勢適時養生觀。4)以人為本、濟世活人的價值追求。5)大醫精誠、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6)“醫病-醫人-醫用”的社會責任感。7)以仁存心的醫德醫風。8)整體觀念、辨證施治的臨證思維模式。9)凸現自然人文物理的理法方藥臨床診治模式。10)勤求古訓、博采眾長、觀乎時變、繼承創新的治學方式。11)重人文、重繼承、重實踐、重體悟、重創新的人才培養方式[1]。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等內容構成了傳統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養生文化追求的核心價值理念是人的健康與長壽。但是,健康和長壽問題在人類社會中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理論上說,構成養生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形神兼顧,重在養神。2)虛靜養神,開發潛能。3)順應自然,無為而治。4)修身養性,治國安邦。5)因地制宜,性命雙修[2]。可見,養生文化關注的是人體“形”與“神”的調養,強調人的修身養性要與無為而治、治國安邦的政治訴求和安定的社會環境相結合,要及早清理體內不利的因素,并從外界汲取營養,進而達到性命雙修的目的。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與中醫藥相關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它以中國哲學、文學及史學文化為基礎,以中醫典籍、中醫名家、中醫文物和中醫史籍為研究對象,重視對中醫理論與臨證發展規律的研究,其核心內涵包括中醫名家學術思想、中醫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和名家風范等。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東方科學和健康醫學的代表。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健康與長壽。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并將人體的保養和健康納入社會、經濟、政治、哲學、乃至藝術等多層面進行綜合考察。養生文化既有自然科學的屬性,也有社會科學的屬性,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共同的產物。養生文化的自然科學屬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研究中心,著重研究人體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及預防疾病、防治衰老的具體方法,是謂“養生之道”。養生文化的社會科學屬性體現在,養生絕非單純個體的行為。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中,社會環境不可避免地會對人產生影響,所以需要從社會學的角度對相關的養生問題進行考察。這使養生文化具備了社會科學的某些特征。
中醫藥文化以病人為服務對象,強調辨證施治,期望通過遣方用藥調節病人的“氣”、“神”、“形”,使其體內的陰陽平衡協調,進而達到恢復其身心健康的目標。養生文化以保障人的健康和長壽為目標,期望通過讓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達到使其修身、養性的雙重目標。在我國的養生文化中,強調人的所有行為都應取法于“道”的自然性,只有“道法自然”,采取致虛守靜、以靜制動、清心寡欲等養生方式,才能達到精神和形體的和諧統一。養生文化的主要內涵是:1)對科學的養生方式進行探索和經驗總結。2)對亞健康人群的生活方式進行矯正和規范。3)預先處理可能導致人發病的隱患,驅除潛伏于其體內外的危險因素。
中醫藥文化和養生文化是具有密切聯系的兩個文化體系,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從其內涵和外延上來說具有彼此包容、共生共長的關系。中醫藥文化包含著十分豐富的養生學知識,而養生文化又吸納了許多中醫藥文化的精華。從一般意義上來說,中醫藥文化與養生文化之間的界限較為模糊,很難被明確地區別開來。從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社會和文明發展史來看,我國的養生文化和中醫藥傳統文化從來都不是彼此隔絕和獨立發展的,兩者之間而有著天然不可分割的“姻緣”關系。
中醫藥學的基礎理論滲透于我國的養生文化之中,影響和推動了我國養生文化的發展,已成為我國養生文化理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養生文化的理論反過來也影響和豐富了中醫藥學和中醫藥文化。可見,養生文化與中醫藥文化之間的聯系無法割裂,二者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互為影響、互為補充、互為發展。脫離傳統中醫藥文化來談論養生文化,養生文化就會失去原有的根基和靈魂;而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又必須不斷從傳統的養生文化中汲取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
中醫藥文化與養生文化均從哲學、儒、道、佛等傳統的文化流派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以補充和發展其自身的文化體系。中醫學是世界古代五大傳統醫學流派之一。中醫理論體系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代就已經形成,并被歸納于《黃帝內經》中。中醫藥學的哲學思想起源于《易經》,因而有“醫源于易”之說。《易經》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源泉,它以陰陽學說為說理工具,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古代醫學應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揭示人體的生理病理機制,形成了貫穿于整個中醫理論體系的哲學思想。至今,中醫藥文化仍沒有脫離這一哲學思想的支配。養生文化的理論體系與我國古代哲學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養生文化中陰陽協調、五行生克、天人相應等理論均來自我國古代哲學領域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和天人相應學說。天人相應學說已經成為養生文化賴以存在的哲學理論基礎。我國傳統養生基礎理論的奠基作《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人與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可見,養生文化以古代哲學作為理論底蘊,以傳統中醫藥養生文化作為發展基石。儒家強調內圣外王、自我建設的養生理念。道家強調道法自然、與道同體、尋求永生之路的養生理念。佛家強調超越生老病死藩籬的理念。這些學派的理論均不斷地為養生文化所吸收和推陳出新。儒家、道家和宋明理學家均重視養生,這必然促使養生文化與其思想產生一種“聯姻”的關系。
中醫藥文化與養生文化均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體系,均有開放、包容和與時俱進的特征。中醫藥文化誕生于秦漢時期,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文化體系。中醫藥文化在不斷地汲取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包括儒家學說、道家學說、佛教思想、宋明理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在各個時代不斷地得到繼承和發展。養生文化與中醫藥文化一樣,也是一個開放、包容和與時俱進的文化體系。在當今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生活中存在的緊張感和壓力感越來越大,對養生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這一現狀是養生文化熱的主要推動力。我們必須重視的一個客觀事實是,目前中醫藥文化已經被西醫文化邊緣化,其發展現狀不能令人滿意。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我國民眾受到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變遷等因素的影響,開始對中醫抱持懷疑的態度。近代以來,國內曾經出現全盤否定中醫科學性的現象。建國后,我國對中醫藥事業的支持和重視程度不足,中醫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西醫則得到迅速的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于防病治病、健康養生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但是,中醫藥文化沒有很快適應這一時代的要求,正在逐漸落伍。我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較復雜,但其根本原因恐怕在于,從事中醫藥事業者沒有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沒有進行順應時代變化和人們對醫療服務訴求的體制性改革,尤其是丟掉了自古以來一以貫之的開放、包容和與時俱進的文化根基和靈魂。現代養生文化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除了其能夠順應時代的變遷和我國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客觀形勢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其能夠滿足新時代條件下人們對養生和健康生活的訴求,堅持與時俱進,進而能夠將古代養生文化的精髓與現代養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
要復興中醫藥文化,使中醫藥事業有一個美好光明的未來,除了要加強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創新及拓展其外延之外,還必須借鑒養生文化的一些新理念、新做法,在努力保持開放、包容、與時俱進這一根本特征的同時,堅持從體制、資金投入、治療理念、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現代化的改革,突出中醫的特色,探索出將中醫藥產業化的中國特色道路,并努力拓展和鞏固廣大農村的中醫藥市場。
中醫藥文化和養生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寶石。歷經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它們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文化體系,在保證人的生命和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近代,中醫藥的發展曾遭遇過許多的風雨坎坷,很多人在認識和對待中西文化方面產生了矯枉過正的現象,包括中醫藥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人們的質疑,甚至受到嚴厲的批評。曾國藩、梁啟超、胡適等均發表過對中醫的批評意見。時至今日,不信任中醫,甚至完全否定中醫的不和諧聲音仍然存在。然而,中醫藥文化是不容被抹殺的。在新時代,面對西醫的強勢地位和中醫藥事業式微的不利局勢,中醫藥界應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進一步發掘中醫藥文化的內涵和生長點,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復興和弘揚中醫藥文化。這是中醫藥院校、中醫醫院和中醫藥企業共同肩負的歷史使命。
在21世紀,人們越來越熱衷于追求健康長壽、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這是養生文化得以不斷繁榮發展的內在推動力量。中醫藥文化若要完成復興的歷史使命,必須借助“養生文化熱”這一新的文化生長點,尋求傳統中醫藥文化與養生文化的最佳楔合點,大力挖掘傳統中醫藥文化寶庫中豐富的養生學知識,加緊研發并向市場上推出具有養生和中醫藥用雙重價值的文化產業,將傳統中醫藥文化與養生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揚長避短,發揮兩者的優勢和長處。振興中醫藥文化的有效途徑有二。其一是,借助廣播廣告、電影電視、書刊音像、演出活動、動漫微博及微信等新聞媒介,進行個性化、生活化、時尚化、民族化的中醫藥文化宣傳,增加人們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感。其二是,開發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中醫藥療法,為人們提供確有良效的醫療服務,不斷增強和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和影響范圍。例如,定期舉辦中醫藥健康教育及義務講座、進行中醫藥文化的巡回展覽、創建藥膳食療機構等中醫藥文化的服務行業。在振興中醫藥文化的同時,必須規范和促進養生文化的健康發展,使中醫藥文化與養生文化能夠相互增益,共同完成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