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虹豪,劉承偉
(貴州省骨科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2)
[關鍵字]顯微外科修復技術;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四肢骨折;血管損傷
四肢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事故和建筑事故的頻發,四肢骨折的發生率逐年升高[1]。四肢骨折患者多伴有血管損傷的情況。臨床研究表明,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損傷患者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其患肢就容易發生感染和缺血性壞死,嚴重者甚至需要接受截肢手術[2]。近年來,臨床上用顯微外科修復技術聯合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用顯微外科修復技術聯合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損傷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貴州省骨科醫院收治的20例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損傷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X線檢查或CT檢查得到確診。在這2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其年齡為26~48歲,平均年齡為(38.21±6.78)歲;其中,因發生車禍而導致骨折的患者有8例,因從高處墜落而導致骨折的患者有6例,因被重物砸傷而導致骨折的患者有4例,因被機器絞傷而導致骨折的患者有2例;有股骨骨折合并腘動脈損傷的患者4例,有脛骨干骨折合并脛前動脈、脛后動脈損傷的患者11例,有肱骨骨折合并肱動脈損傷的患者1例,有尺橈骨骨折合并尺橈動脈損傷的患者4例;有動脈栓塞的患者2例,有動脈挫傷的患者2例,有動脈部份斷裂的患者7例,有動脈完全斷裂的患者9例;有開放性動脈損傷患者12例,有閉合性動脈損傷患者 8例。
1.2.1 手術方法 對這20例患者均采用顯微外科修復技術聯合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在患者入院后,立即用止血帶對其創口進行止血,為其建立靜脈通路,對其進行輸血、補液及抗休克等治療。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對其進行腰硬聯合麻醉與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或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在其上臂或大腿根處捆扎氣囊止血帶。用軟皂水和清水對其患肢進行交替沖洗。對其創口進行清理,將其創口處的壞死組織和受污染的組織徹底清除干凈。再用過氧化氫溶液和生理鹽水對其創口進行交替沖洗。在C型臂X線機的輔助下,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手法復位,重點糾正其重疊或移位的骨折部位,先不糾正其輕度側方移位、成角移位和旋轉的骨折部位。分別在患者骨折部位的遠端和近端鉆兩個孔,置入螺紋釘,為其安裝外固定支架。調整外固定支架的位置,擰緊固定夾。對患者血管受損的情況進行探查,對其破損的血管進行吻合和修復。待其血管修復完成后,松動外固定支架上的固定夾,對其輕度側方移位、成角移位和旋轉的骨折部位進行糾正,然后重新擰緊固定夾。若術中發現外固定支架的固定效果不佳,可聯用短鈦板對患者的骨折端進行固定。
1.2.2 術后處理 術后,對患者進行輸血、補液、抗感染、抗凝及抗血管痙攣等治療。密切觀察其是否出現少尿或無尿、氮質血癥、高血鉀癥和酸中毒等情況,定期為其創口換藥。若其創口出現膿性分泌物,應對膿性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然后根據培養的結果使用相應的抗生素對其進行治療。另外,注意觀察患者患肢腫脹的情況,并指導其進行康復鍛煉。
術后,觀察這20例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情況和骨折端愈合的情況。對這20例患者進行15個月的隨訪,觀察其患肢功能的改善情況。
這20例患者均手術成功。術后對其進行15個月的隨訪得知,有19例患者的患肢全部保留。其中,有15例患者患肢的運動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且術后未發生感染、大出血及血管痙攣等并發癥,其骨折端在術后5~8個月內完全愈合;有4例患者的患肢存在輕度的功能障礙,其骨折端在術后12個月內完全愈合。在這2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術后發生了嚴重感染,且其創口出現大出血和血管痙攣的情況,接受了截肢手術。
通常情況下,在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損傷患者受傷后的6~8 h內對其進行治療,能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截肢的幾率,改善其患肢的功能[3]。近年來,臨床上用顯微外科修復技術聯合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筆者認為,用顯微外科修復技術聯合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損傷具有以下優點:1)手術的步驟較為簡潔,手術的用時較短。術中先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大體復位,然后對其受損的血管進行修復,再對其輕度側方移位、成角移位及旋轉的骨折部位進行糾正,這樣能顯著縮短其血管修復的時間和患肢缺血的時間,從而可大大降低其患肢壞死的幾率和截肢的幾率。2)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端的效果較好,且調節方便,有利于術后為患者的創口換藥[4]。3)用外固定支架對患者的骨折端進行固定,能避免固定材料近距離接觸其創口,從而可降低其創口感染的發生率[5-6]。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顯微外科修復技術聯合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損傷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截肢的幾率,促進其骨折端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