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學者》4月12日文章,原題:當代藝術和軟實力——來自中國南方的得失中國對軟實力并不陌生,北京一直在國際舞臺上積極拓展。但軟實力概念只有下移到地方層面,才更有效果。
中國的地方政府激烈競爭預算、企業和影響力,而投資藝術文化可達到推介城市的目的。一個城市若躋身文化發達精英行列,就能提升知名度,吸引外來游客并打出自己的招牌。2016年,中國有200多個新博物館開張。這種現象主要集中于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
上海是個典型例子。這個金融之都文化影響力卻不敵北京。為此,上海政府通過投資當代藝術,欲把這座城市打造為文化之都。受增建博物館促進文化的國家計劃鼓舞,上海從2014年僅有約10個當代藝術博物館,發展成為國內和國際舞臺上的文化領袖。
然而,這種政府推動藝術發展和管控并非總是成功的,也未必會對藝術創造產生積極影響。比如許多草根藝術家離開上海去到重慶等市郊,因為那里租金更低、空間更大。這引起專家們擔心上海這類城市的藝術生態系統。人們擔心,最近的繁榮其實是壓抑了創新藝術所需要的藝術自由、活力和生機。
此外,光有資金和發展計劃,還不足以造就藝術繁榮,還需要感興趣的觀眾、人才以及對從策劃到推廣等領域的知識。盡管成功例子有一些,但也有不少中國城市未能通過博物館取得多少文化影響。
比如杭州,那里有中國最有影響的美術院?!袊佬g學院。但當地有的美術館,除了建筑氣勢恢宏,其他乏善可陳。與許多其他地方政府開辦的博物館一樣,它缺少藝術藏品和游客,顯得空蕩蕩的。從南京到寧波的眾多城市,類似體驗一再重復。
未來,隨著中國各地城市經濟發展,地方政府必然謀求文化領先。但僅有雄心是不夠的。缺少正確的生態系統——草根藝術家的支持、合適的伙伴、運營能力等,建博物館最終可能又是浪費投資,不但發展不了軟實力,反而加劇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p>
(作者勞拉·格倫伯格,喬恒譯)